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探索

2022-03-18毕亚琴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主体理论

陈 倩 毕亚琴

(1.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体现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完成情况,同时开展教育在与高校教育者、大学生主体等相关的基础上,与企业发展、社会环境、国家要求等也密切相关。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合理规划教育开展。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自上而下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目的是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的同时提升教育的效果,为学生主体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深化各类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的影响,展现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等层面的重要价值,促进教育的高水平发展。[1]高校及教育者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宏观层面研究及落实教育,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确保系统内各项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积极落实,并将社会及相关企业纳入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各类主体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化教育作用,促进教育在整体层面实现高效发展,展现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尊重学生主体需求,供需平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结合学生主体需求和在创新创业层面特征的同时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在确保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展现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教育的健康有效发展。[2]一方面,生态系统理论重视个体在系统中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即应以此为依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明确学生在创新创业角度的特征和需求,以此为依据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在保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高效发展。另一方面,以学生主体为依据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效,帮助学生主体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快产学研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放性发展。首先,生态系统理论对多方主体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引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各方协作育人、落实教育,学生个体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学习,并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基础上探寻个人在社会层面的发展方向及积极价值,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即完成产学研转化。其次,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主体结合更为密切,各方都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引导,在落实过程中持续深化合作,在保持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展现协同育人、开放办学特征,也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和多样内容的教育,在变革过程中展现教育的效力,也为社会及国家提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质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理念无法展现生态系统理论要求。一方面,高校在组建创新创业教育者队伍的过程中,仅以本校教育者为主,较少涉及社会及相关企业人员,无法保障教育者队伍的多元性,再加上高校尚未组织对教育者的系统培训,教育者便缺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也无法深入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理论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成为在生态系统理论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人数较少,往往承担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其缺乏有效的时间和精力探索生态系统理论对教师的要求,教育理念便沿用传统模式和教育经验,也无法形成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引领,同时还缺乏有效途径接受校外导师的帮助和指导,自身教育实力便难以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未成系统,教育内容无法贴合生态系统理论实际。一方面,生态系统理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不深,以此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也无法推进,再加上当前高校开展教育的内容较为固定且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便缺乏创新,也无法实现全面化发展,展现教育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及创新创业教育者尚未积极推进与社会及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社会及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及特色育人内容无法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效用,严重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发展,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表现出中理论轻实践现象,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此类教育内容的影响下,学生主体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难以形成,在内心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也易发生偏差,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便会受到打击,影响积极性,进而表现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低效率,不利于教育在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变革。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僵化,教育模式无法有效落实生态系统理论。一方面,仅以通识类课程为主无法真正使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层面力量也稍显不足,且通识类课程无法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创业类比赛的开展虽能激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但仅以实践比赛为主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无法展现教育的全面性,同时相关比赛能丰富教育的课程设置,但无法真正落实实践指导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影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必要保障,生态系统理论难以发挥有效指导作用。一方面,高校在落实国家及教育部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的过程中,缺乏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导致教育生态系统难以持续循环,相关活动也缺乏必要保障,无法充分展现生态系统发展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及孵化基地,严重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充分展现。一项基于北京地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有38.5%的高校具有专门的“双创”信息服务平台,[3]表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无法充分发挥对教育活动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限制教育生态系统中部分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影响教育效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引领生态系统理论下教育的深入发展。首先,高校应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者提供培训,为教育者提供了解生态系统理论及深化教育知识、锻炼教育技能提供有效途径。在培训中,高校应结合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者的实际,创新培训内容,既体现生态系统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也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及现实要求,从理论知识层面为教育者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还应注意在培训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帮助教育者学会在生态系统理论下开展教育,发现教育创新变革的方向,也掌握与社会、企业相关教育者协作的技能,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达到更高效的目标。其次,高校还应组建健全的师资队伍,在与社会、企业协作的过程中探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方向并推进落实。为此,高校应密切与社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在深化合作中发掘更多的社会实践导师,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者结合,建设双师型教育者队伍,确保教育者既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可切实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培育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意识和习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教育者自身也应树立提升综合素质的自觉,在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之余,积极研究学习生态系统理论,参加高校组织的培训,探究生态系统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并发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途径。同时教育者还应持续深入探究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与社会导师密切合作中提升自身实践指导能力,也发现自身在引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前进方向。此外,高校还应为创新创业教育者队伍提供相关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双师型教育者队伍提升育人水平,也促进教育者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强化教育技能,在持续推动中达到教育者队伍的整体进步,更好地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理论下的有效发展。

(二)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内容,展现教育内容与生态系统理论的融合。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队伍应明确生态系统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内容范围,二者应深入探究理论要求与本校办学实际,得出本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有的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强调教育者队伍的互相协作,在发挥校内教育者强理论知识素养及校外教育者强实践指导素质的基础上明确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也在互相协作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发挥系统性、全面性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设置层面的引导作用,确保教育内容范围的合理及具体内容的优化,为提升教育实效、展现全方位育人价值奠定内容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对社会及相关企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现多维发展,避免落入只向学生传递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局限,发挥多维教育内容全面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理论技能及产权保护等多种作用,同时也为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奠定多元内容基础。如,湖北文理学院便构建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有计划地结合三育内容,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能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容建设,体现生态系统理论对教育的引领。[4]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育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有效落实。首先,高校应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行列,且必修课还应既包括理论知识类课程,又包括时间指导类课程,以此形式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开展,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关注,在持续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设置部分选修课,以“创业管理”“创业训练营”“创业质量提升”等为主题设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与通识类及指导类必修课程共同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5]在此过程中,高校及教育者队伍应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理论,明确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有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且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以此结合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共同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各类学生主体的影响,不断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和助力。最后,高校还应密切联系社会及相关企业,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深化,以此为基础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场域,也将课程设置到企业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体验,也为企业教育者直接指导和帮助学生提供便利,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质量。

(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发挥生态系统理论积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方主体都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落实国家及教育部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意见,并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帮助,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助力,为高校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充分发挥政府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确保教育基地的落实及创业孵化平台的支撑,同时也以政府引领教育活动的正确发展方向,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正确性和深入性,为后续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应密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落实,也在此过程中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为学生主体提供多样化实践指导和教育帮助的过程中展现教育的质量。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应积极推进共建共享,既为高校开展教育提供场地支撑,也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在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同时还能保障学生参加真实创业活动的有效落实。[6]此外,高校还应重视校内创新创业信息教育平台的建设,为线上开展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也提供有效保障,并以此结合政府的引领和企业的帮助,共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切实体现生态系统理论对教育的指导,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主体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