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2022-03-18罗宁董纪伟马占国赵慧明沈晓明孙慧
罗宁,董纪伟,马占国,赵慧明,沈晓明,孙慧
(1.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现代大学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更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2],需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个体通过对美好事物的体验,集聚起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实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构成个体成长的方向与动力[3]。身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弘扬“工匠精神”并传承其精髓,在培养人才方式上厚植工匠文化、恪尽教育职业操守,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矿大力学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
1.1 “工匠精神”之释义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工匠精神”已演变成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陶行知先生说“德者师之魂”“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职业若被当作事业来对待,秉承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一名优秀的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当代教师人格塑造的必然要求。
1.2 挖掘“工匠精神”育英才
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的第五条就明确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4]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5]众所周知,优秀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可以身作则,引导广大学子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和积极进取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教学相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过程中流利、生动、自然地讲解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用丰富的知识感染学生,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的互动场所。因此,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能以教书传知,育人感人,完善自我。
教师要以党的优良传统督促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和思想,在自我剖析中加强个人修养,树立崇高理想,以自己的力量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子为个人的命运拼搏奋斗、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不懈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奉献力量。
1.3 传承矿大力学特色、夯实师资实力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学科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陈至达、袁文伯、方萃长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谢和平、何满潮等院士带领下,经过60多年的努力奋斗,在力学理论与矿山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非线性大变形理论、分形岩石力学等研究成果在国际力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我国力学界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解决了许多矿山领域的工程难题,为国家能源工业和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力学学科拥有一支以长江、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三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3,2014,2021),现有教师61人,其中博导28人,4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71%。学科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工程力学研究为特色、以推动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进步为目标,坚持国家需求为导向、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研究方向有采动岩体力学、分形岩石力学、非线性大变形理论、环境与灾害力学、岩体渗流力学、裂隙岩体本构理论、先进功能材料与计算、工程科学与计算力学等。早在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强强联合,成功获批建立“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力学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近五年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级项目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800多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0余篇。
1.4 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教学与科研一线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与项目开发,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依托深部岩土力学和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力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实现实验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制订创新型拔尖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进入孙越崎学院力学班,实施以“宽厚式基础教育、个性化专业教育、开放式国际教育、本硕博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本研一贯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和“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三制五化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项目,引导本科生重度参与,探索“基础力学理论-工程技术前沿-自主创新项目-创新成果产出”逐级提升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60余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成绩显著:获个人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以上每届20余项,历届全国周培源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均获一等奖。在近三届的江苏省力学创新创意竞赛中总共获得特等奖8项,一等奖15项。
2017年至今全校教学探索开展“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深度挖掘工匠精神在大学核心课程基础力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调共进,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近五年来,在“工程力学A1”(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A2(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建设了4门课的课程思政,其中:《工程力学B(1)》和《工程力学B(2)》获得了校“动力中国· 课程思政”优秀示范项目。打造高质量“金课”,建设高水平教材。对照国家级一流课程质量标准,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高质量“金课”。编制具有特色和创新的高水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历经3年建设和遴选最终获批“工程力学A(1)”“结构力学A(1)”和“结构力学A(2)”3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振动理论与测试技术》和《材料力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工程力学》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材。目前已建设力学在线开放课程8门,出版教材16部。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多种渠道,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学校投入建设了学生创新实践、振动测试分析等教学实验室,与校外协作单位建立了16个实习基地。
力学学科以培养具有扎实力学理论、具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力学人才为己任。已培养出尚勇(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谢和平(工程院院士)、何满潮(科学院院士)等杰出人才。学科教师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担任主编或编委。学科教师受邀在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国际采矿大会、香山科学会议等作邀请报告20多次。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学科依托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深部岩土力学和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解决深部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为目标,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及能源资源行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系统数学力学知识、具有良好社会责任心、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力学专门技术工作者。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矿业大学立足“开采光明的办学传统”,聚焦“能源强国的矿大贡献”,以造就“可堪大任的能源英才”,彰显新时代能源开发领域基础关键力学应用的“工匠精神”。
2 结语
回望历史,中国矿业大学有振兴民族、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有探求真理、好学力行的实践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最强音”,中国能源革命仍然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矿业大学是学校的“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