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策探究

2022-03-18寇得俊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生活化情境

寇得俊

(甘肃省兰州市三十五中教育集团东岗小学,甘肃 兰州 730030)

现阶段,在数学教学中还存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不少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的认识,在课堂上还是以现行的教材为主向学生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却忽略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也不善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这样一来就很难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不利于拉进小学生与抽象新知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太难,导致他们产生“畏难”心理,甚至会厌倦数学。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在本文提出了几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对策,希望可以为教师们带来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只看学习结果,却忽略具体学习过程

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采取老套、过时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按照教材向学生讲解某些基础知识,过于突出对既定知识的“灌输”,盲目追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知识。整个教学显得“急功近利”,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测试或考试中获得高分,要求他们通过背定理、公式和抄写算式、法则等机械手段记住知识,这种枯燥的模式逐渐磨灭了学生原有的热情。即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他们也不理解是如何在生活中产生、如何在生活中发展的,缺乏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学生难以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生活间有何关联,这样的学习是无意义的。所以,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具体的学习过程,鲜少引领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产生,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深感枯燥。

2.注重应试内容,忽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受应试思想的束缚,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把目光局限在现行的教材上,让学生机械地做练习、做题,希望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掌握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却忽视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学生只会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解题,根本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在考试中也是机械地答题应对,在自己的头脑中没有留下可以进行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的应用意识难以形成,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

3.重视知识讲解,轻视知识网络的构建

布鲁纳认为,通过恰当地选择相应知识结构,对于促进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顾着把知识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块知识点,在课堂上为学生逐一讲解,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点”,却未能帮助学生将这些“点”再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只能是一块一块的,缺乏系统性。而且大部分教师都不善于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导致学生难以把握各个知识点间的内部联系,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大部分教师还是秉持着“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陈旧思想,他们更关注如何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过于突出自己的“讲”,在课上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以及“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让学生沦为了知识的“接收容器”,不利于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挥,久而久之自然磨灭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热情,甚至让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2.教师不了解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并提出了“行——知——行”的生活教育理念,他提倡在生活、在实践中向学生实施教育,认为脱离了生活空谈教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但是很多教师都“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没必要把大量的精力、时间花在对生活情境的构建、生活知识的引入上,通过对教材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总是“一手操办”课堂,控制着教学的流程和活动,没有给学生留出参与学习过程的时间,殊不知,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样只会抑制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还是没有意识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3.教师功利性的考试目的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较深的束缚和限制,教师的数学教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课堂上混乱地向学生讲知识点,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等却很少考虑,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生活。这样导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互相脱离,这样学生只能掌握表层的知识,却无法掌握数学的“根”和本质,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难以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难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更多有用的知识经验。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积累生活素材,引来源头活水

1.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学科中有许多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连接,这为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支持。教师要在把握当堂所教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再在课上向学生呈现熟悉的、有价值的资源,从而降低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产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学习倾向。与此同时,学生还能感知到数学课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连接,进一步激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便于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使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简单。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首先通过日常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大家今天几点起床的呀?”以此调动他们的时间意识。有的学生说6 点半就起床了,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分享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进一步勾起学生的亲身经验。如有的学生说6:30 起床洗漱,7:00 吃饭,7:30 看会儿英文读物,8:00 去学校……在学生们互相交流了自己的作息之后,教师提问:“大家是如何知道时间点的呢?”学生们都能回答出“看表呀。”此时教师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钟表图片,给学生的视觉带去较强的冲击,一边结合图片一边说:“6 点半就是6 点30 分,那么怎么判断是30 分了呢?”通过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和分针,促进学生以往经验的调动。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模式,而是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来,促进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快速理解和内化,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把课本中抽象的、繁杂的理论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小事件,从而促进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学了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模拟了一个生活中“购物”的小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在给钱、找钱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准备好的商品,在每个商品上贴上写好价格的标签如“铅笔盒10 元、笔记本3 元5 角”等,并给每位学生发放了20 元钱,让买完东西的学生分别算一算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比如有位学生说:“买了一个订书机11 元5 角,还买了一个尺子1 元5 角,我花了13 元,还剩7 元。”另一位学生说:“我买了一个水杯13 元,还买了一个笔记本3 元5 角,花掉16 元5 角,还剩3 元5 角。”……这样学生就能“学以致用”,在今后买东西时可以正确使用人民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智设课堂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1.创设相关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思考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提问对于发散小学生的个人思维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在向学生传递既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容易调动其亲身经历,并促进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或案例展开自主地建构与思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其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就构建了如下问题情境:学校在本周三组织了篮球比赛,A 班在第一场一共投篮25 次,但投中16 个球;B 班在第一场一共投篮30 次,但投中18 个球,请你们算一算哪个班级投中的比率更大呢?通过构建“投篮”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分析问题时学生需要将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的比转化成小数,比如16÷25=0.64,18÷30=0.6,一对比学生发现A 班的投中率大。此时教师作出指导,告诉学生一般为了方便统计,把这些小数化作分母为100的分数,即64%和学60%,使学生感知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用处,并激活了他们的主体思维。

2.运用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导入就是指教师凭借某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感知新授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他们内心的学习体验,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在引入某节课新知识时要注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的运用,引领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事件做出解释,让学生从生活中见到的现象一步步挖掘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把死板的知识变得“生活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创设了“喂鸽子”的生活情境,教师提问:“小李周六去博物馆广场喂鸽子,准备了几个面包片,把面包撕碎放到地上立马就有4 只鸽子过来,过了一会又跑来3 只鸽子,现在有几只?”学生回答:“4+3=7(只)。”教师又问:“有2 只鸽子吃饱飞走了,还剩几只呀?”学生回答:“4+3-2=5(只)”……通过构建“小鸡吃米”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热情,同时激发他们接下来对混合运算进行探究的热情。

(三)留心处处学问,让数学生活化

1.关注生活常见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学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充分把握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而且还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尽可能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与现实世界有着非常密切的连接,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留心处处学问,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降低他们学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在课上“学”的整体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教师就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难题:“大家在没有尺子、没有其他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把课桌长度测量出来呢?你有办法吗?”有的学生说:“老师,可以用手来测量呀,用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来量。”还有的学生说:“还可以用手臂量,比一比桌子有几个手臂那样长。”也有的学生说用拳头……教师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比如古代人会把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成为“柞”,以此测量某物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自己量一量。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他们接下来的学习难度。

2.挖掘生活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毕竟有限,对他们来说,数学的学习还是存有一定难度的,在学生遇到障碍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当好“拨云见日”的引导者,向学生引入一些生活中常听、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一个生活案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数学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枯燥的课程,为接下来的教学增添更多生活气息,使其逐渐喜欢上数学课。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生活化”的内容,使学生不再对数学课程感到厌倦,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新知识进行理解。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就挖掘了生活中“套圈”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教师提问:“在下节班会课上要组织一个套圈比赛,把大家分成四个小组,组内的每位成员可以套15 个圈,最后我们来比较成绩,甲组和乙组比。”有的学生说了:“老师,不行呀,甲组人数比我们组多一个,这不公平!”此时教师询问:“那应该怎么办?”于是学生认为应该让每组的人数相等……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每个小组的胜负,让学生学会用平均数比较、分析,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经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贴近的内容,并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呈现丰富、熟悉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在此过程中极大地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