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022-03-18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乐理小学生素养

袁 秀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100)

小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大有裨益。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发展音乐鉴赏、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创造的能力,促进音乐素养的形成。小学音乐并非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引导学生能够用自我认知及固有经验感知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兴趣与审美情趣。基于此,教师应正视音乐素养的育人价值,将音乐素养作为课堂核心内容,深入探索实践路径。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一)落实素质教育,发展音乐能力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在充分彰显小学音乐育人价值的同时,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引发更多关注,由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小学音乐课堂将音乐素养置于教学首位,有助于促使学生音乐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第一,丰富乐理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对于乐理知识的渗透较匮乏,学生通过模仿与反复练习的方式丰富音乐积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以音乐素养为落脚点组织教学活动,注重运用与音乐结构的分析,兼顾感性能力与理性认知,夯实乐理知识基础。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精准地把握音乐节奏,学会欣赏动人旋律,理解词曲的深层次内涵,对音乐作品建立立体化的感知,提升音乐表现力。第二,提升音乐创造能力。在音乐素养目标导向之下,提升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开放性与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创造空间,引领学生将自我情感融入音乐作品,形成个性化的音乐情绪,使学生的想象能力、音乐思维与共情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不再单纯的是客观、冰冷的符号,而是沟通情感与释放情绪的媒介,激发加工与运用意识,促进音乐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音乐素养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增强审美情趣,助力人格塑造

音乐基础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审美情趣决定了能力发展深度。在音乐素养的助力之下,小学音乐的教育功能不再局限于浅表层面,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一,增强审美情趣。在音乐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在,雅俗共存的音乐类别繁杂且质量良莠不齐,对于辨别能力薄弱的小学生而言,音乐欣赏取向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影响音乐主体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课堂主渠道的地位,让学生领略不同的音乐风格,提升鉴别能力,能够辨别不同音乐种类,形成积极正向的音乐趣味,促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多元、开放的艺术环境。第二,培养健全人格。音乐是一项具有治愈性的艺术形式,优质的音乐既是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窗口,又是丰富内心世界,引人向善的手段。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音乐育人功能较狭窄,而将音乐素养作为核心目标,是教学转型的有力突破。教师在维护小学生童真童趣的基础上,剖析音乐作品背后的匠人精神与艺术价值,促使学生对音乐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拓宽学生的课堂受益面,丰富音乐学习体验。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唤醒学习自觉性,让音乐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抚慰者与领航者,推动身心健康成长。

(三)拓宽音乐视野,丰富文化积淀

音乐是人类生活行为与情感的凝练、美化与升华,可谓是文化的缩影,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小学阶段作为音乐启蒙的关键时期,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将音乐课程上升为文化载体层面,引导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审视音乐学习,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第一,拓宽音乐视野。在教育资源日益开放化的现如今,小学音乐作为学生声乐文化探索的起始点,教学活动应打破照本宣科、依参而教的刻板教学模式,融入时代元素,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在核心素养导向之下,提升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开放性、启发性与创新性,兼顾听音、读谱、节奏、和声、鉴赏与创作综合性的内容,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第二,丰富文化积淀。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音乐不失为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对于小学生的启示作用尤为突出。但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内涵丰富的精神艺术,小学生浅薄的阅历与表征化的知识体系难以触及音乐内涵。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极其必要,增强教学的人文性,实现学生与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深度对话,感受音乐中的人文情怀。在浓厚的人文艺术积累的驱动之下,使学生在音乐表现中融入自我情感,增强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与塑造能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音乐素养面临的挑战

(一)小学生音乐素养现状

音乐素养包含了音乐反应、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创造三个维度,以拓展乐理知识、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情怀为最终落脚点,是支持学生音乐探索之路长足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知识薄弱。目前重技能轻知识是小学音乐最普遍的共性问题,一些师生将音乐单纯地视为唱歌课程,认为能够完整地模仿歌词与曲调即为完成教学任务。正因如此,教学活动对于乐理知识的讲解过于浅显,学生仅仅了解基础的音符,而识谱能力较匮乏,乐理常识更是浅薄。音乐素养的发展欠缺基础知识的支持,犹如空中楼阁根基不稳,难以得到本质提升。第二,音乐表现力不足。音乐是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精神层面的互动,优秀的表现力是展现音乐魅力的重要载体。但是小学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节奏练习不够到位,导致学生节奏把握不够严谨、语调与吐字不够准确、气息运用不够稳定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造成羞于表现的心理障碍,而且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且深入发展,对于音乐的认知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第三,缺乏创造能力。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学唱为主,音乐创编等自主实践活动相对匮乏,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对于经典音乐作品并未形成代表个人意志的独到理解,即兴音乐、音乐创作、音乐改编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音乐素养发展过于狭窄。

(二)影响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因素

课堂作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针对音乐素养培养路径的探索方兴未艾,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制约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第一,音乐素养认知不够清晰。虽然课程标准对于音乐素养做出了方向性的诠释,但是作为一个宏观概念,不同教学环境、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之下,对于音乐素养理解迥异。因此,一些教师对于音乐素养的认知停留于概念层面,虽然教学目标达成了共识,但是实践性价值定位模糊,对于音乐素养内涵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整合不足,甚至并未将音乐素养融入具体的教学规划之中。第二,教学实践的方向偏差。思想观念是行为的主导,一些教师对于音乐素养教育理念浅薄的认知造成了具体践行的差强人意。教学实践与教育理念相分离,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轨迹,音乐素养未能走进课堂核心地位。因此导致师生主体关系失衡,教师的干预与指导过多,忽视学生自主感知,音乐素养的培养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第三,教学成效的功利化。在应试教育观念余温尚存的当下,小学音乐更多倾向于技能性成果,比赛优胜、评级考核貌似成为衡量学生音乐水平的标尺。在此认知作用之下,小学音乐素养的培养呈现片面化发展,不仅偏离了教育本质,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的成长负担。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音乐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音乐兴趣,唤醒学习自觉

学生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体,激发求知欲望,建立深入探索的动机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立足学生兴趣与阶段性成长需求,采取情景教学方式,提升音乐课堂吸引力,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森林里的故事”教学为例,此单元以学生较喜爱的动画片为切入点展开音乐知识探索,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赋予音乐课堂以趣味性。首先,教师播放《蓝精灵》的动画片影视资料,构建动态化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感官刺激,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点燃求知热情。教师适时融入动画片的主题曲,引导学生的关注点由动画内容向音乐迁移,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渲染热烈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只动态小猴子,让学生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播放歌曲《小猴子》的示范唱,引导学生在间奏处做动作,以此感知音乐的节奏。借助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设计,增强音乐的画面感,调动学生的全感官功能,让原本枯燥的歌曲学唱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抓住学生的专注力。通过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享其中,唤醒音乐学习热情,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为音乐素养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节奏练习,夯实乐理知识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强化节奏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听音能力,对于音乐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师采取声势辅助以及乐器助力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节奏,夯实乐理知识。以《小手拉小手》教学为例。作为起始单元,涉及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以及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师注重学生的过程感知,突出音乐节奏的剖析,带领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奠定乐理基础。首先,教师运用卡片制作手指音乐娃娃,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浏览音乐教室,认识弹奏类、打击类等各类乐器,展示不同的音色,并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优势,打开小学阶段的音乐旅程。其次,教师播放《我们一起来唱歌》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认真聆听,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基础节奏,XX X|XX X|XX X|XX X|,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拍手,以小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感受歌曲节奏旋律。当学生进入音乐状态,教师可尝试向学生展示不同打击乐器的伴奏,并设计听音猜乐器游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培养学生区分节奏长短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将好朋友的名字融入歌词中,以接龙的方式朗诵歌词,在理解中记忆,将歌词与节奏自然结合。通过节奏练习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原理,提升对于乐曲的把控力。

(三)趣味识谱教学,提升音乐表现

乐谱是提升音乐素质的根本,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以及课堂专注力不够稳定的成长特性,教师通过巧妙的构思提升识谱教学趣味性与直观性,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乐谱知识,提升音乐表现力。以《劳动最光荣》教学为例。此单元以劳动为教学主题,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与旋律,在聆听、模仿与表演过程中体会欢快的音乐情绪,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师选择律动感与故事感较强的《粉刷匠》作为乐谱知识的传递载体。首先,教师将曲谱中分解为柯尔文手势,将乐谱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势掌握音准,学会区分1-6 的音高关系。在钢琴伴奏之下,让学生边跟唱边做出相对应的手势,以此削弱学生的识谱难度,解决音准问题,提升歌唱自信,消除羞于表演的心理。其次,教师采取听记结合的方式,例如,组织乐谱填空游戏,给出乐谱的一部分,53 53|53 1 24 32|()-|,让学生认真聆听旋律将乐谱补充完整,对于乐谱知识的认知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最后,教师采取绘制旋律折线图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音乐旋律走向,并组织乐句接唱练习,带领学生将各自独立的乐谱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歌曲,实现整首歌的流畅演绎。通过循序渐进的乐谱知识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接受度,以此提升歌唱水平,增强音乐表现张力。

(四)借助经典乐句,培养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将自我情感融入音乐,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是音乐素养的终极追究。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创编并非易事,教师借助经典句式模仿的方式,促进乐感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以《春天的歌》教学为例,此单元以培养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及动作表达歌曲的能力,了解强弱处理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对于新曲《春天的小河》的学唱,教师采取分声部演唱的方式,以此帮助学生理清乐句结构,将抽象化的乐理知识直观化。在学生掌握原有乐曲基本常识的基础之上,教师设计创编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重点乐句进行改编。鉴于小学生音乐知识与经验较浅薄且思维受限的情况,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同伴之间集思广益的力量,独立完成音乐创作。例如,运用12|3 12|3 34|54 34 5|填写歌词,让学生回忆关于春天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景象,根据乐谱节奏编写相契合的歌词,创作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的音乐作品。又或是选择自己认为优美的歌词进行重新谱曲,改编歌曲的情感基调,表达符合学生情绪的音乐。通过小组合作音乐创编活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实现音乐素养的本质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素养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促进学生音乐探索之路长足发展的源动力,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提升鉴赏能力,激活创新意识,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乐理小学生素养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我是小学生
画说乐理(七)
话说乐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