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X 证书制度试点:缘起、目标与路径
2022-03-18黄林非
黄林非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湖南 长沙 410100)
1+X 证书制度试点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工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考量,这项工作的相关各方对1+X 证书制度的缘起与目标要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形成清晰的思路、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一、1+X 证书制度的缘起
1+X 证书制度中的“1”和“X”都是指证书,前者指学历证书,后者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证书制度能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它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能较好地处理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与教、校与企、工与学以及理与实之间的矛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一)实施1+X 证书制度是适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和资源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面临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问题,那种依靠外需拉动和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 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成为国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还要实现生产方式变革、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及产业链的升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由‘修剪’到‘育种’、从‘中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发展”[1]。根据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较少,只有19%左右,而高技能人才更为稀缺,仅占5%。报告还显示,大学生失业率高的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2]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1+X 证书制度的出台,就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政策保障。
(二)1+X 证书制度的出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难以落地、落实,存在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而不“作”、工学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由于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之间缺乏高度协同和深度合作,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尚未形成实质性的对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雇主满意度等还有待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表现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或者说开放程度还不够,很难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与此同时,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一直比较严峻,“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还存在大量的对行业发展动态不熟悉、对产业技术升级情况不了解,或者是在专业建设方面无认识、在教学组织方面没章法的“跛行人”。“职教20 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拓展学生就业本领,这不但能够有效促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拓宽了校企之间的通道,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由表面化、形式化走向深入,从而实现实质性的双主体育人。
(三)1+X 证书制度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超越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试点,它强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专业课程与学生所考取的证书相结合。在20 余年的实践中,双证融通、课证融合逐渐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可以说,1+X 证书制度就是在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经过重构与创新而推出的全新的制度设计。双证书制度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未能实现与就业市场的同频共振,导致职业资格证书数量上偏少,适用性不强。二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来自不同的体系,它们的标准不一,适用规则不同,因而双证融合难度较大,这就使得双证书制度下的职业导向性不强。三是在双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对学生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作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化发展和持续发展。1+X 证书制度脱胎于双证书制度,克服了双证书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内涵、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因而具备了较为鲜明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二、1+X 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
1+X 证书制度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成为支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基石。1+X 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科技变革进步的节奏明显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1+X 证书制度中,学历证书和精准匹配经济需求的职业技能证书相连接,“1”和“X”融合、协同、互补,这中间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及市场需要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得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创新与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可能。实施1+X 证书制度,就是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高高职院校与相关培训机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灵敏度和有效性,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和协同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解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难点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而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实现。
(二)深化产教融合,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须有自己的类型特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与活动特征。1+X 证书制度是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校企联合、双主体育人的制度设计,它将学历教育的一般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起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它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推向社会,综合运用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能显著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实施1+X 证书制度,就是要引导和推动包括高职院校和产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内的相关各方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行业企业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调整或重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材教法、教师队伍、教学标准和评价方式,落实产教融合的理念,清除校企双方的合作路障,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自家特色,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根本上、制度上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立性和类型性。
(三)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是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X 证书本身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勾连起来,既能够反映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标准,又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和培训,还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评价。1+X证书制度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以往的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职业资格证书是静态性的,它无法反映行业企业生产与服务对象的最新需求、生产活动形式与技术手段的最新动态,对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业、新趋势反应迟钝。而X 证书是动态的,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所不可能达到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合适载体。因此,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角度来看,1+X 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就是,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紧密结合,打破原有的与单纯的学历教育相匹配的课程结构,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向深入,促使高职院校建好、用好、管好实训基地,打开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之间的融通渠道,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培养、提升和评价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话语体系,实现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的本土化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借鉴、吸收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过程之中,这种引进和消化外国先进经验的做法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过分尊奉国外经验也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缺乏应有的自我意识和本土情怀。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有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别国理论的“试验田”。从MES、CBE、TAFE、CDIO、MOOC、双元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工厂、职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到《都柏林协议》《悉尼协议》《华盛顿协议》,域外话语尤其是西方话语处于主导地位,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拿来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理论和制度的本土化创建显得颇为艰难。1+X 证书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它不再移植和依傍国外的经验与理论,而是扎根中国、立足本土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经具备鲜明的创新性。它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板和不足而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我发展、不断创新、努力超越的产物。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就是要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不断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话语体系,打造中国职教品牌,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路径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利益相关方的实际利益,也将深刻改变职业院校办学活动”[3],相关各方不仅要知道这项工作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要通力配合,形成合力。
(一)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引入试点工作实施进程,建立社会化机制
1+X 证书制度的相关各方中,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是负责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按照“职教20 条”的要求,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人社部)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4];此外,这两个部门还要担负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和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监管体系的职责。在试点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站在战略统筹的高度继续完善证书开发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完善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办法和对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机制。需要注意的是,1+X 证书制度试点虽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但是如果单纯用行政力量去推动,可能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应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引入试点工作的实施进程,建立社会化机制。基于这种考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发文,要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建设。这样,社会力量就能够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并有机会开展职业技能水平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根据“职教20 条”对人社部、教育部的职责要求,对应的省级政府部门也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并指导辖区内职业院校开展试点并实施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和服务管理。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关乎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能否科学有效、精准稳慎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发挥培训评价组织建设主体作用,多方联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
培训评价组织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遴选的集标准开发、教育培训指导、评价评估于一体的社会服务机构。“职教20 条”明确要求,培训评价组织要对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4]。这说明跟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一样,培训评价组织也是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具体描述了培训评价组织的定位、职能与责任:其地位是建设主体,其职能包括标准开发、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及考核颁证等四个方面,其责任是对标准、质量、声誉负总责。培训评价组织所承担的X 证书与标准的开发建设任务,是关乎1+X 证书制度试点能否顺利推进、能否见到成效的重要环节。培训评价组织必须具备丰富的标准开发经验、强大的技能评价能力、优秀的工作团队、出色的培训业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其主要任务是:要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院校密切合作,积极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并不断提升证书及标准开发能力;要将体现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的企业最新标准体现在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要负责指导和协助相关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在试点院校配合下,做好考核的整体设计并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工作;不断完善标准,努力提高X 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
(三)加强配套建设,建立运行机制,组织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
高职院校是1+X 证书制度的重要实施主体,也是试点工作的主要受益者。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以保障与试点有关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包括试点工作方案、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责任,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以自愿为原则,以需求为导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指导试点专业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试点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下组织试点专业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满足学生考证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采取建设试点工作专题网页等形式,营造氛围,做好试点工作的宣传、推广、经验总结等工作。
在组织实施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坚持自愿公平原则。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与学生毕业挂钩,所以学生须自愿参与培训与考证。二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在合理配置校内教学资源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多边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三是积极扩大战果。以试点为契机,高职院校可以面向社会,为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提供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服务,还可以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创造条件参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四)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展X 证书培训
试点工作的终端任务,还要靠试点专业来完成。试点期间,试点专业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要将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体现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试点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总体设计。二是创新培养培训模式。要将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进行一体化设计,重构培养培训内容,根据试点专业具体情况合理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及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职场与课堂相互融合渗透。三是开展教学活动及X 证书培训。教学培训两手抓两手硬,是试点专业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在试点工作中处理好“1”和“X”的关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1+X 证书制度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实践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相关各方要在找准各自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引入试点工作实施的全过程,推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