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3-18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思维数学

张 菁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葆真小学,甘肃 陇南 746000)

独立思考是一项思维独立探索活动,个体基于自身认知、生活经历等对接收到的信息提出质疑,在疑惑、怀疑的驱动下通过“联想——推理——分析——论证”这一机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认同或拒绝信息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体现在敢于质疑教材内容与教师所说,勇于提出与教师、同伴不同的想法与观点等,并且善于从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能够结合自身知识经验、生活经历等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解惑答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思考意识薄弱且技能不足,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不利于其创新创造精神的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深入认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探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明确培育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开拓更加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独立思考作为一种思维主动探索活动,需要以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支撑,促使学生运用所学与所获主动、独立地探索问题解决策略。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将数学知识与技能融入真实案例、具体问题、师生对话之中,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证据——推理联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自然而然地找到开启数学世界大门的“钥匙”,构建起契合自身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的认知体系,不仅可以在面对同类场景与问题时举一反三地运用上述思维流程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与探索策略,还能亲身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以质疑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获得锻炼,能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提出新观念的成功感、满足感与自豪感。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正确学习观念与学习态度,促成学生善学善问、善思善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各种思维方式的要点;另一方面可以将数学课堂塑造为“思维训练场”,教师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课堂探究及小组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灵感、创意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避免集体意识使学生陷入思维泥淖,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化消极应付为积极乐观,化表层认知为深度学习,化知识讲授为自觉汲取,对于培育小学生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二、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薄弱的原因

影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较多,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小学生主观因素等。本文从教学层面探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低下的原因,以此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偏低,独立思考动因薄弱

小学生参与独立思考活动往往依靠自身兴趣爱好、特长、扎实的数学基础、积累的独立思考成功经验、对思考的正确认知。这些内在动因与小学生个性息息相关。当前部分小学教师未能将学生视作课堂主体并开展个性化教学,忽视学生时刻处于发展之中这一客观规律,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知识储备不完善且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倾向于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记忆乃至背诵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原理与数学规则,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缺乏支撑自身独立思考的扎实数学基础,再加上教师开展的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的教学活动十分匮乏,学生无法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便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动因,在遇到难题、困难与挫折时也会产生畏难、逃避等不良心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学目标导向偏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动力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且个性化发展。但部分教师依然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为根本目标。此种固有观念违背小学生成才成长规律,导致教师过于重视课堂知识传输密度与速度,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及迁移应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的实践、探究与思考机会较少,不能自由地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策略与新方法,再加上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知识视作课堂本位,抑制学生质疑问难,导致学生独立思考方向得不到有效指导,独立思考过程缺失。独立思考成果难考量,从而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动力。不仅如此,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布置了难度过高、数量过多的学习任务,倾向于采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但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年龄特征相背离,加之每一道题目分配的讲解时间较少,难以使学生自主检验独立思考效果,会诱发学生厌倦心理,削弱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三)数学课堂氛围僵化,学生独立思考环境不善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与学生相处的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及行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为维护课堂秩序、约束学生行为往往对学生实施强制性管理,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僵化、压抑,学生即使在学习中对教材内容或数学知识产生疑惑,也会因畏惧教师的权威性而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僵化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不愿意参与独立思考活动。除此之外,课堂氛围与环境不善会弱化学生独立思考信心,导致其对自身能力与学习水平产生错误认知,不仅会降低学生思维品质,还会影响其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独立思考技巧渗透不足

独立思考是一项螺旋上升的思维活动,个体对思考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以放大思考对象的属性,找出与自身认知相冲突的问题,并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总结、验证等方式分析导致冲突产生的矛盾,思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找出问题、分析矛盾是两大核心环节,需要丰富多样、灵活敏锐且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方式予以支撑。如在独立思考例题时,学生需要从题干已知条件中分析得出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或方程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信息内容整合的思维技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以讲授法为主,沿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对学生独立思考流程进行干预与引导,在数学教学中缺乏对多元思考方法及技巧的渗透,导致学生难以找准思考的着力点,在解决问题时精力分散、思维紊乱且停留在事物表面上,无法深入认识事物本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的分析,建议教师从以下方面入手在课堂上为学生开辟独立思考空间。

(一)借助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内在动因

问题导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主线串联起全部教学环节,以先学后导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探究新知、构建意义,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其独立思考内在动因。

以《四边形》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多边形图片,请学生思考问题1:“从字面上来看,四边形是指什么样的图形呢?”大部分学生回答:“四边形是指有四条边的图形。”该问题可帮助学生掌握从字面上猜测数学概念的思考方法。接下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指出图片中哪些为四边形,提出问题2:“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热情十足,积极联系生活思考问题,并指出“方形钟的表盘”“桌面”“电视屏幕”等都是四边形。笔者顺势提出问题3:“四边形这么多啊,我们可不可以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大家想按照什么方法分类呢?”部分学生指出可以按照角分类,一些学生指出可以按照边的特点分类,也有部分学生指出可以按照形状分类。笔者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具体分一分。

上述教学案例以问题导学法为支撑,提出的问题难度逐渐提升,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且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地位偏低、独立思考动因薄弱的问题。

(二)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意识

任务驱动法是指将分散的教学目标整合为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任务,以任务成果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帮助学生明确独立思考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意识。

以《位置与方向》教学为例。笔者向学生布置了“认识东南与西北,画出校园示意图”的学习任务,囊括知识与技能吸收与动手操作实践。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儿歌:“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很快有学生提出质疑:“我怎么确定前面就是东呢?”“这首儿歌什么意思啊?”此时学生对方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笔者顺势呈现以太阳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儿歌歌词进行演示,理解歌词的内涵并掌握辨别方向的小诀窍,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吸收。接下来,请学生结合知识尝试着画出“小红”学校示意图,先呈现“小红”介绍校园的视频,学生根据其描述在纸上尝试着画出图书馆、教学楼、休息室及食堂位置,笔者将学生作品拍照并传到屏幕上。学生对比发现大家的校园示意图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将北边的图书馆画在纸的下方,有的根据儿歌画在了左方。笔者此时补充平面图与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小规则,指名学生借助画笔改进示意图,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成功感。

(三)运用数学游戏营造开放自由、和谐平等氛围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学生参与游戏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可以改善传统僵化、压抑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以《可能性》教学为例。笔者开展了“摸球”小游戏:在两个黑盒子中分别放入8 个白球、7 个黑球与1 个白球,规定摸到白球得一分,摸到黑球得两分。请两名学生分别摸球,一名学生统计数据,十次后,在盒子1 中摸球的学生获得胜利。游戏活动瞬间点燃学生热情,笔者进一步提出悬念式问题:“老师如果选择盒子1,那大家谁来摸球都会输,大家信不信?这样,老师现在摸球,大家猜猜会摸到什么球?”笔者根据学生回答的“一定”“可能”进行板书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事物的可能性。接下来再次开展“摸球游戏”,规定摸出蓝色球的可获得小奖品一份,但学生多次尝试后都没有摸到蓝球,不禁思考原因,并且提出“盒子里不可能有蓝球”这一猜想,笔者打开盒子验证学生猜想,以游戏促成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自主建构及独立思考。

(四)应用信息教学技术丰富学生独立思考的策略

独立思考需要以多元化思维方式为支撑。为解决当前小学数学方式单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薄弱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在讲解“梯形”相关知识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呈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再次呈现梯形图片,与学生固有认知产生冲突,并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说一说梯形的特征及其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新旧信息内容融合、对比分析两种思维方法。接下来,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尝试做梯形的高,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利用交互式白板演示自己做高的过程,其余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还能实现以评促思。

四、结语

独立思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当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课堂上主体性地位缺失,独立思考动因不足;教学目标导向偏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动力;数学课堂氛围僵化,学生独立思考环境不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独立思考技巧渗透不足。为此,建议小学数学教师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游戏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思维数学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