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进的着力点及其应由路向*

2022-03-18段歆悦

关键词:育人思政教育

吴 頔 段歆悦

(南京工业大学 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在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之下,多元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与鲜明的利益机制对大学生形成深刻影响,使大学生人格品性、思想观念、政治信仰等方面的缺失不断扩大,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明显困扰,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思政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诚然,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双重要求下做出的必然选择,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关系僵化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困境,甚至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存在不够清晰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并以此为指导探索思政课教学改进的方向与路径。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教学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一系列研究与改进工作,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部分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论、价值论等不同维度出发,梳理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念,总结了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也提出了教学改进的方向与路径,形成了兼具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思政课教学类型,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与作用。

(一)问题导向型教学

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只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式去提升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所以问题导向型教学是各个教育阶段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较为普遍[1]。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型教学有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几种常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学生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利用课堂教学予以集中解决的方法;一种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进行应答的方法。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型教学通常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建立起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想,而且这种基于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纵深拓展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十分有益。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问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既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与难度,还要兼顾理论性问题与实践性问题之间的平衡。此外,思政课问题的纵向关联与横向拓展也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到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是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型教学的难点之一,同样也是明显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互动型教学

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这两大教学主体,就思政课教学内容展开充分的探讨研究,从而加深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常用的有讨论法、演讲法、辩论法、对话交流法等互动形式。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又分为学生主体的自我互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各主体与环体间互动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主要指学生面对思政课题所展开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对话,是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重合表现;第二种情况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两类互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群体性互动和个体间互动;第三种情况主要指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思政课互动型教学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师单向灌输带来的弊端,对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2]。作为典型的主体性教育方式,互动型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教育方向把握,并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开展互动式教学,明显受到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制约,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庞大的学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教学缺口,超过百人的课堂规模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获得教学互动机会,全面推行互动教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三)情感型教学

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反应。情感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求的一致,而情感也是提升个体认知、优化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所以情感型教学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努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情感型教学有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美育教学法、激情教学法等类型。不同教学法针对的主体有所不同,比如激情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情感与态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情绪饱满,甚至要充满激情,利用表情、声音、语调、目光注视等感官表现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美育教学法则不同,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认同的重要性,教师需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全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能够自发、积极地研究并应用所学知识。所以不难看出,情感型教学不是单纯的感情教育,也不是教师情绪的简单表达,而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与情感的总和。在高校思政课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授课过程中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得以科学再塑,进而帮助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现实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以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学习模式”和“认知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与教师为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特征来看,研究型教学也强调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过双主体特点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研究课题选择、进度安排、课堂控制等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把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参与程度方面,研究课题的制定,既要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诉求,要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展开,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服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以创设问题为前提,虽然这与问题导向型教学在教学目的、问题设定原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问题导向型教学大多只针对部分内容创设问题,而研究型教学是以整个思政课为背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突出了研究课题的深度与广度,一般具有典型的连续性,需要师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内容方面来看,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更高要求,并且研究内容更加灵活开放,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较为紧密。在当前高校教育发展阶段,受到师生教育理念和课题研究水平的限制,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实践还面临诸多困难,教育效果依然不容乐观[3]。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进的着眼点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局限性较为突出,全面开展教学改进工作势在必行。高校应当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重新梳理思政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协助教师从课堂、教育主管部门、校园等不同层面树立思政课教学话语权威,为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

(一)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无论是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还是教学模式探索,都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着眼于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首先,思政课要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而服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能够从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并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进而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意识。其次,思政课要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服务。思政课教学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跨越艰难险阻,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因此,全面系统的思政课教学,应当使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投身学习实践、工作实践、社会服务实践的思想,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意识。再次,思政课要为全面塑造学生而服务。思政课依托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应当帮助学生培养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坚毅品格,并能在逆境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自主,进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求发展机遇。此外,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快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推动“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是高校与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要从目的、内容以及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分析把控。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要求下,从理论知识、政治素养、价值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不同层面对学生展开教育培养,使大学生成为政治可靠、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导向下,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教育教学中单向灌输关系,而是基于交流沟通建立起的双向互动教育关系。平等互动的教育教学关系下,教师依然是主体之一,掌控着思政课教学目标,并承担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工作,为保障课程性质和课程质量而负责。不过教师并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开展一系列工作,而是要努力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要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除了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外,还要积极思考如何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学并不是以掌握多少理论知识为唯一目标,学习过程要以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为着眼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与需求,学会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努力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共同冲击之下,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更加明显的抵触情绪,校内思政课教学的作用与地位被一再削弱,达到思政教育目的的难度可想而知,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重塑高校思政教育权威刻不容缓。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分布,从空间层面来看,主要由部门话语权、课堂话语权以及校园话语权构成,所以话语权重塑工作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从思政教育的特性来看,部门话语权主要指的是思政教育工作或思政部门在整个高校中的话语权[4]。提高思政课教育的部门话语权,思政教育在院校发展规划、学科规划、教学场地安排以及教育经费分配等方面,必须享受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待遇;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教学组织方面,杜绝被随意挤占的现象,相关思政教育部门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应当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课堂话语权实际就是思政教师的教学话语权,在保证思政课教学性质与方向的前提下,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手段展开课堂教学应当由思政教师独自决定,确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素材的补充途径、课程考察方式等,需要充分考虑思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校园话语权主要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联合育人水平,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利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不断提高全体师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四)追求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追求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就是要在明确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引导蕴含于知识传播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高校与教师必须将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促进二者的同向进步为目的。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教育,应当包含传播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培育科学精神等内容,需要以认识论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支撑。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应当涵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养成、观念培育、价值开发等各个方面,属于价值论的教育研究范畴。高校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要求高校与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传授这一载体,将价值引导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高校思政课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所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向我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性,自然也就彰显了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第一课程的价值与地位。如果没有知识性作为支撑,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必然会被弱化,学生无法对这门课程建立起应有的敬畏与信任。如果忽略了价值性的意义,思政课又无法起到全面塑造学生的作用,必然会背离开设思政课的目的与初衷。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知识构建服务价值引导,以价值功能完善知识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进的应由路向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进应当在“立德树人”教育责任导向下,坚持“课程思政”“大思政”理念,树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积极思想,不断丰富思政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积极构建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为中心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了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使教学改进工作具备科学依据,高校还应当着重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形成思政课教学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一)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逐步成为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全员育人理念,应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化的重点之一[5]。所谓的“全员育人”,就是要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工都能以育人为本位,积极主动地做出言行表率、承担育人责任。从狭义角度来看,全员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内的各个任课教师、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共同构成思政育人主体,并且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当然,处于不同工作岗位的主体所发挥的思政育人功能也不尽相同,具体可以分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等不同形式,而且处于不同工作岗位的主体之间需要在教育机制统筹下相互配合、积极协作。高校要想切实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必须努力构建起全员育人机制。高校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当成为全员育人机制最主要的层面。高校需要通过党政共管的领导体制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发展规划,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践行“大思政”理念,使思政教育不再以单独有限的课堂教学为固定表现形式,而是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与高校党团建设、学生社团等不同组织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全面覆盖。

(二)丰富教学手段,深化思政教学影响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信息传递的载体,包括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种工具、媒体以及设备,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教学手段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教材、电子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等五个重要阶段。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手段也要紧随社会发展潮流,充分展现现代化特征。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工作,应当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得以持续提升,进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扮演好思政教育服务角色,切实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为深化教学效果、扩大教育影响创造条件。一方面,高校应当着重优化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要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全面、系统,还要努力建设一批思政网络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思政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宽教育途径,利用微信、微博等学生常用的“微传播”渠道,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为实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无障碍传播创造条件。

(三)强调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与教师必须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力途径,必须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时空限制与条件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只能以课堂模拟预演的形式展开,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像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课堂报告等以知识深化拓展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方法,学生容易操作且实践成效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一些与思政课有关的教学情景展示和教学表演,使理论知识以更直观、更贴切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理论的理解打好基础。校园实践被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教学活动通常以院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两大主体展开。院校党团组织主要负责统一部署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从整体上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学生社团则是在院校各级部门管理下,将思政教育思想贯穿在社团发展和社团活动之中,社团管理者能在保持社团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学校的思想引领,将思政教育内容恰当、自然地渗透在社团日常运行之中[6]。

(四)建立反馈机制,保证思政教育效果

对于任何社会事业而言,监督反馈机制始终都是检测工作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样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利用监督反馈机制来倒逼其质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得到重视的时间较短,各项工作依然处于探索优化阶段,需要高校与教师不断为此投入时间与精力。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部署,又有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需求,因此在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具有较高一致性,这对高校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从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思政工作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建立反馈机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思政工作的执行效果,二是检验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校思政工作在顶层设计部署规划之下,众多部门与主体参与其中,因此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自然复杂多样,建立反馈机制可以根据教育教学效果展开溯源工作,这样有利于明确制约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环节与主体,进而为落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建立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局限与不足,有利于教育部门和高校尽早调整教育教学方案,也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从而为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必须承担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为塑造学生人格品德、坚定学生政治信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与教师应当以更主动、更积极的姿态投身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建立起集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育形式、反馈机制为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