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疫情挑战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2-03-18张思佳李卫华毛加兴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新冠

张思佳 李卫华 毛加兴

(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新时代世情的全新变化,立足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而提出的治理理念。2013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首次在外交场合被提出。习近平主席在对俄罗斯进行外交访问发表演讲时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对“人类该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这一阶段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2020年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施以重创,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大力开展全球抗疫合作,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两年多,全球抗疫仍面临诸多分歧与挑战,疫情也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本文便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时代价值,展望其未来走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与方法,揭示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即各民族地区由于物质生产方式的日趋完善,原本分裂的存在状态逐渐消失,历史开始转为世界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除了在横向上阐释了各地区突破限制向整体发展的现象,也从纵向上展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解放,从而达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3]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下,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从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到新时期的特殊阶段。全球化的深入尽管带来了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负面问题:经济发展减速、地区争端爆发、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等成为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威胁。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下,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阻挡的,面对其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应当寻求科学的方法予以应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类最终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追求拥有共同的价值导向。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让全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个体与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共产主义为导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具有很大的契合。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整体思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例如“逆全球化”的负面现象,但整体上看,这种负面现象只是暂时的,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不会因此而动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正确认识全球化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与世界历史理论的整体观具有统一性。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相关表述内容,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也有迹可循。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他的研究中有对“共同体”的表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势必要建立一个对人类解放有利的共同体,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的继承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智慧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根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5],“五个世界”的构想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政治观、“以和为贵”的安全观、“共同繁荣”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第一,“协和万邦”一词出自《尚书·尧典》,意思是协调各国关系,使得各国和睦相处,最终达到国泰民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倡导用对话的方式增进国际友谊,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第二,“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面对矛盾,要避免激烈的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高度安全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以友好协商代替武力战争,实现世界格局的稳定与和平。第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并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就是着眼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独木不成林,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应该以开放精神推动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就是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与全世界携手实现共同利益。第四,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世界历史数千年,涌现了多种文明,不同的文明各有所长,都在熠熠发光,和羹之美即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每种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不同文明的互动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了牢固的交流纽带。第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同自然共处时思考哲理、领悟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继承的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合理的方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不断丰富深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升华了当代中国外交理念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并不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国始终保持和平发展的外交初心,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来不曾改变。中国外交政策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方略,主要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判断”“和谐世界”等外交理念。这些理念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智慧。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历经60多年风云变幻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该原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法理基础,即主权平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为的就是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7]

其次,改革开放后,世界进入新旧格局、新旧秩序交替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全新判断诞生了。中国高度重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断推进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为世界和平与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坚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8]

最后,进入21世纪后,“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各国应当同心协力、弘扬合作精神,构建稳定繁荣、和谐美好的新世界[9]。“和谐世界”的“和”是不同文明共存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而指出,构建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将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1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和谐世界”的主张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全球疫情挑战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与现实价值

新冠疫情自爆发起,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中国始终以坚实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所以从倡议发展为实践,从理论上升为现实,从中国的变成全世界的,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在全球疫情挑战这一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发凸显时代价值。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西方的传统价值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变的根本立场,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核中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1]在新冠疫情下,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就是最重要的“民生”。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扩散速度极快,传染力极强,党中央在疫情爆发之初就高度重视,对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患者在最快时间内得到集中收治,不管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得到全力保障。面对危重病患者,国家不计代价,只为让患者重获健康。疫情期间,新冠患者的治疗费用由国家全部承担。同时,海外游子也牵动着祖国的心。中国政府始终关切海外同胞在疫情中的动态,向因疫情被困于海外的同胞提供了各项帮助举措,切实维护了海外同胞的基本权益。纵观中国在疫情爆发后采取的各项措施,无论是面向国内,还是面向海外,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守护人民在疫情中的健康安全。

在疫情下,将何种要素置于首位,折射了不同国家、政党的价值体系差异。某些西方国家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不顾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鼓吹所谓的“自由”,消极抗疫。这些国家的疫情至今仍十分严重,直接拖慢了全球抗疫的脚步。一些政客甚至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来换取政治选票,使得病毒传染更趋严重。这种将政治私利、党派竞争、经济利益置于人民之上的行为,是历史的倒退,映照出的恰恰就是西方传统价值体系存在的问题。这种价值体系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资产阶级的,而不是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普罗大众,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下更多的是假仁假义、不择手段的恶劣行径。而中国在疫情爆发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的就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12]。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起点,是对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超越,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治国有常民为本”。任何一个共同体只有将其发展追求与人民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达成一致性,这个共同体才能得到长期平稳的发展。世界上所有人民拥有的发展权利都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力阻止本国乃至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新冠疫情如今是世界人民生存安全的一大威胁,中国将顺应世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全球疫情防控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战胜疫情,为世界人民创造更为安全的生命家园。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团结合作,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外交逻辑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当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式抗击疫情?是固守零和博弈,使强权政治沉滓泛起,还是坚持和衷共济、和平团结?这一问题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新格局下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团结合作、以和为贵,这是对世界格局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国强必霸论”的强烈否定。中国在疫情爆发后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平发展的新思维。

疫情爆发之后,中国以最快速度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出于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每天向国内国际社会公布疫情防控进展状况,同时及时分享有关新冠疫情防控各项科学研究成果信息[13]。中国还主动邀请包括但不限于世卫组织专家在内的国际专家前来中国,对国内疫情进行评估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中国为控制疫情做出的努力,在国际社会赢得了肯定与赞赏。

全人类是面对疫情的主体,中国在疫情中不是单枪匹马战斗,许多国家在疫情初期对中国的“雪中送炭”,中国牢记这些国家的帮助,在稳定国内疫情后,向无力应对新冠疫情的国家施以援手,提供大力支持。我国应对疫情发起的国际人道主义救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我国作为医疗物资大国,力所能及地提供防疫物资,并派出医疗专家组。中国还是最早一批开展疫苗研发的国家之一,今天,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推广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在满足本国人民疫苗接种的前提下,中国还为没有能力研发疫苗的国家提供疫苗支持。中国为国际抗疫提供的贡献世界有目共睹,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榜样。

遗憾的是,某些国家无视中国在疫情中做出的贡献,也无视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的真理,固步自封,将自然界生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运用于人类社会[14]。这些国家是“强权即真理”的拥趸者,在疫情爆发后,这些国家罔顾客观事实,攻击中国在疫情中的积极行动,试图制造“中国恐慌论”。同时这些国家作为有能力的大国,拒绝与别国进行合作以及向别国提供支持,落井下石、以邻为壑。很显然,这种严重缺少全局性、世界性的发展观是必然会被摒弃的。这些国家试图挑衅中国、挑衅世界,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项实践让世界人民达成了“和则共生、斗则互害”的共识。

世纪疫情与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的激烈碰撞,加速了国际形势的动荡。人类社会在追求生命健康的本能中,对命运与共的向往更加强烈,各国都应当在和平团结与封闭对抗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各国形成更加平等的发展关系,进而巩固深化友好情谊。中国将继续在抗击疫情方面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开展合作,继续同相关国际机构保持有效沟通交流,用理性代替无知、以合作代替偏见,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未来继续照亮人类社会发展之路。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维护共同利益,摒弃了“利益至上”的发展理念

在疫情爆发初期,为了遏制疫情,中国经济发展被按下了暂停键。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党和政府迅速开启经济复苏工作,顺利实现经济正增长。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解决遏制疫情与发展经济平衡的难题,许多国家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停摆的现象,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中国始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面对深陷经济困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意担起目前这个特殊发展时期的重任,帮助这些国家恢复经济。

2020年6月,习近平出席了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强调中非双方是同心合意的好伙伴,中方将继续推进中非合作,协助非洲国家复工复产。同时,中方知晓非洲国家的债务困境且十分重视,愿意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加大对疫情特别严重的非洲国家的支持力度,从而使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拉双方的合作也在疫情背景下迸发生机,双方将在原有基础上将合作扩展到新兴领域,数字技术在疫情背景下更加显现积极作用,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得到激发。中拉双方将加大数字经济合作,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域性发展路径[15],还是推动国际经济更加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沿线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疫情这个复杂环境,“一带一路”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更加展现活力韧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基建工程方面,中国建设者不畏艰险,逆风前行,“一带一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开展,部分项目甚至实现提前完工,给沿线国家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率先完成复工复产后,积极疏通因疫情被迫断裂的贸易产业链,面向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稳步开展,贸易额与投资额较疫前都实现了增长,2020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实现历史新高。

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发展模式,短期内确实可以给本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但“利益至上”不可能成为长远之计。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指出,疫情再次说明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无论是为了战胜疫情,还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各国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6]。在世界大变局中,世界各国谋求共同发展的愿望越发强烈。只有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才能真正驱散疫情阴霾,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的走向

实践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社会将仍然徘徊于十字路口,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依旧是笼罩于人类社会的阴影,新问题、新挑战将不断出现。因此,必须以战胜疫情为主要任务,以推动全人类更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内涵,打造全新的多元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

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了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五大举措。并呼吁全世界人民携起手,为了护佑人类共同家园,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7]。此次讲话,标志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概念逐步趋于完善。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新冠疫情威胁的背景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回应了人类社会对健康生活的盼望。

我们必须正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因为新冠疫情更为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国公共卫生治理基础条件参差不齐是造成治理困局的重要原因。我国在2003年遭遇非典疫情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着完整系统的应对机制,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依旧存在薄弱环节;一些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医疗水平,但对疫情缺乏必要的重视,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治理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些国家只靠本国的力量没有办法应对新冠疫情的肆虐。其次,各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方法上大相径庭。中国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就高度重视,举一国之力控制疫情;而某些西方国家却陷入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的怪圈。这种狭隘的理念完全不利于解决公共卫生治理危机。最后,各国之间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治理危机合作准则,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但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下以及今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改革注入了全新活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将命运与共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核心理念。当公共卫生治理危机来临时,任何国家想要“自扫门前雪”都是不可能的。各国必须正视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事实。二是将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权作为价值追求。要提高公共卫生治理中对生命权、健康权的考量,将推动全人类实现更高水平的健康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目标。三是深化各国在医疗方面的合作。医疗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不是作为各国用以自保的工具。医疗水平领先的国家要对较为落后的国家施以援手。

风雨见真情,患难见担当。在抗疫斗争中,中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疫情爆发后,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2021年5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时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在提供国际资金援助、供应疫苗、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设立疫苗合作论坛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继续支持全球抗疫。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疫情目前呈现常态化趋势,人类将与新冠病毒共存数年,也许有一天,人类终将打赢这场疫情之战,但重大公共卫生治理危机以后或许还会发生。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是要在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在错误中反思短板,从而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国际社会在今后必须合力应对,积极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从而为人类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美好未来。

(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创造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正式提出国际社会要以空前未有的决心与积极的行动,勇担使命,凝心聚力,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8]。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国家的兴旺与否与生态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对大自然进行主动征服与改造,必须承认,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财富的巨大增加要归功于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但随之而生的便是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使全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自然,人类曾天真地以强者自居,但没有人能想到小到肉眼都难以捕捉的新冠病毒竟然会给稳步发展的世界施以重创。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类与自然没有强弱之分,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应当明确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首要环节。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在大自然的孕育下而诞生,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平等共生、兴衰与共的关系[19]。伤害大自然到头来还是伤害人类自己,人类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2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人类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绿色发展。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要被摒弃的。经济发展、能源使用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都要以绿色为转型点。除此之外,我们要掌握生态发展的内部规律,着眼于全局与整体,增强生态系统的循环能力,从而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树林”。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我们要把全人类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作为工作的支撑点,将保护环境与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协同发展。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不是某个国家自己的责任,必须坚持多边合作,提高全球联动水平。绝不可互相指责,要持之以恒。各国国力有强有弱,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的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应该站出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支持。

中国的生态文明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2021年的夏天,一场“大象的奇幻之旅”,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努力成果。同时,中国立下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中国今后将在重点行业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案措施,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方,承担起了与本国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责任,切实加强国民生态意识,促进生态保护工作,从而建设更加宜居的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仅是为了中华民族更长远的发展,更是为了全人类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加强团结,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21]。生态文明的建设事关人类永续发展,全世界应当凝聚共识,形成强大的合力,携起手来保护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书写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全新篇章。

(三)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人类开展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追求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贫富差距日益突出,新冠疫情的爆发蔓延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矛盾,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些国家固守“利益壁垒”,以本国优先,试图牺牲别国利益来发展本国经济。很显然,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也是全然行不通的。新冠疫情爆发后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更加映照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利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追求利益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利益各方应当将发展视野扩展至利益通点,达成共识,以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首先,要在今后继续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这一利益共享的实践平台。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方,将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一带一路”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前进。其次,要继续推动多边合作,为全球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过去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始终坚守多边合作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激发各国发展禀赋,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各国应当从狭隘的利益观中跳脱出来,与中国一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护共同利益。除此之外,要推进国际法制建设,为全球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保驾护航。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代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这一基本手段。二战结束后,正是因为有国际法治体系的保障,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能稳步进行。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要加强各国在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以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作为立足点,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上,寻求各国法律体系的最大公约数,制定最大程度符合各方利益的国际准则,从而实现全球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像新冠疫情这般的全球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全人类的利益关联也只会更加紧密[23]。事实充分证明,大家一起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将继续以维护共同利益作为自身发展出发点,各国也应当与中国一道,不断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维护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四、结语

新冠疫情在今天依旧呈现起伏反复的态势,疫情常态化将是人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大挑战。世界各国经过此次疫情,必须深刻认识到,各个国家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以和平促进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4]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在今后还会有接踵而至的难题。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只会加重前进道路上的危机。实践已经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促进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光明大道。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将与一代又一代的和平爱好者一道,携手前进,推动历史的列车驶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新冠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新冠疫苗怎么打?
命运的更迭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