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家校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2022-03-18陈娟
陈 娟
(新海初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21)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迫在眉睫。为弥补现实中劳动教育短板,可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重要场所的家校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实现孩子健康成长。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例如,可以在家长会上播放发人深思的案例视频,引发交流讨论;可以推送关于家庭教育中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引发家长学习和思考;可以让班级内育子有得的家长介绍经验心得,集思广益。为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家校合作,落实“双减”政策,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家校联合式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很多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参加劳动。家长一味以爱为理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实则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劳动,能提高独立性和责任感。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新海初级中学开展了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等,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例如“热爱劳动,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以朗诵《游子吟》《悯农》等诗篇作为开始,让学生观看微课,进而带领学生了解疫情中无数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学习他们优良的品质,之后通过趣味问答和沙画欣赏,延伸学生对父母恩情的思考,在班会结束时,班主任又给学生安排了一项自由任务,即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是最好的德育范式”,同时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做家务,家长要打破思维窠臼,感悟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要树立大劳动观念,要引导孩子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现个人价值。
二、家长要以身示范,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自己的勤劳刻苦、认真细致为孩子提供示范,要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上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让孩子在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之余,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在亲身实践中,可使孩子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充实感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当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后,就会伴随终身,成为其无形的人生财富。
三、把握实践契机,引领全面成长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家长可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向周边居民宣传绿水青山理念、倡导垃圾分类等。积极发现社会的需求,在公共场合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享受助人的乐趣。借助“学雷锋活动”,走进敬老院,开展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时刻。此外,学校要准确把握教育时机,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要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四、家校作好评价,建立成长档案
按年度记录,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为依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家长要及时引导,并协助学生做好过程性记录。过程性记录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保存备用,指导学生整理图片和视频,并填写《中学生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写实记录表》。学生如实填写完成情况及自我评价,家长围绕学生生活技能研习时长、学习技术要领程度、培养某项具体素养及课程最终实施效果四个维度填写发展性建议评价。之后家长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评定研习效果。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将上述材料打包上交班主任,作为认定劳动教育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孩子的成长需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是让家庭教育回归本真,这对于家长来说,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要认清形势,进入角色,切实担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要认真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全面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要积极参加家长会及学校开展的活动,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劳动教育方案,合理规划在家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为孩子的成长打好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