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家庭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及精准帮扶策略
2022-03-18王建旭
王建旭
(信阳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依托现有就业信息平台,建立贫困毕业生帮扶机制,实行“一人一策”针对性帮扶,优先推荐岗位。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要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帮扶,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全面就业到位,使有需求的其他贫困家庭毕业生全面帮扶到位,有就业意愿的都能实现就业或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1]。
一、 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必要性
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意义重大。对其进行精准帮扶,使其顺利就业,有助于整个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高校的智育优势,对于精准脱贫中的“扶智”起着重要作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家庭贫困(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大学生是家庭脱贫的关键,对贫困生进行精准帮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
(二)改善贫困家庭经济状况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帮扶工作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3]。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是特殊群体, 贫困家庭大都把所有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将孩子上大学当作摆脱贫困、 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和精神动力。因此, 帮助家庭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不仅能带动整个贫困家庭顺利脱贫,避免贫困代际相传,而且能为周边贫困户脱贫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使贫困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们的价值追求,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会给家庭困难大学生带去极大的精神压力,紧张、 焦虑等心理问题也会在其面临就业时更加表层化、 激烈化。一些家庭困难毕业生因为就业失败,不堪重负,导致家庭矛盾爆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帮助家庭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 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成因分析
为了解家庭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状况及其成因, 笔者对高校2020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550份。其中,男生占28.24%,女生占71.76%; 城市户口的学生占36.86%,农村户口学生占63.14%; 家庭困难学生占35.69%,非家庭困难学生占64.31%。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 消费水平、 学生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等。调查发现,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就业观念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84.7%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到一线或二线城市发展,只有15.3%的大学生愿意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城市发展机会更多、 工资待遇更高、 发展前景更好。尤其是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宁愿漂泊在大城市,也不愿回乡就业。
(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调查结果显示,67.45%的毕业生认为择业受家庭经济影响较大,且有32.5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有关。求职面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报名费、 交通费、 培训费等,部分家庭困难毕业生往往因家庭资金支持不足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此外,家庭困难毕业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家庭能够提供的就业信息和机会较少。
(三)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求职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综合素质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的占50.78%。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困难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往往会将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中,而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家庭困难学生经常利用周末或假期勤工助学,失去了很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 相关沟通、 表达、 组织等综合能力难免缺失。
(四)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就业课对其自身就业有帮助的仅占35.69%,64.3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课大多流于形式、 针对性不强,对自己找工作帮助不大。
三、 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家庭困难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能仅将城市、 单位性质、 工资待遇、 工作环境、 职业声望作为择业的标准。此外,家庭困难毕业生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供需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加大经济援助力度,拓宽求职就业渠道
经济因素是制约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要加强对家庭困难大学生的重视,各类就业渠道和创新创业项目也应适当向家庭困难大学生倾斜。对有培训需求的,可给予培训补贴; 对有实习需求的可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此外,要加大基层政策宣讲力度,鼓励家庭困难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鼓励其到基层、 到农村发展。
(三)增强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4]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其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要重视家庭困难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其勇于展示自己、 锻炼自己,提升其自信心。
(四)加强就业指导,全方位促进就业
高校应尽快完善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科学、 合理、 有针对性的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研究表明,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未来积极的就业规划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高校要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金课”,激发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新就业课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更具针对性的实战演练、 职场模拟答辩等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 优秀校友进校做专题报告,可以利用寒暑假指导家庭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工作体验,更为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对聘用人员的具体需求,进而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补短板、 强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