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18李新玲
李新玲
作文教学应当立足生活实际,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素材,确保学生有话说、有物写、有情抒,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关注生活和生命,表达个性、创意和见解。开展课外阅读和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的同时,为学生选择喜欢的素材和接触实践生活提供更多机会,有助于学生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开展阅读和作文的联合性学习,探索不同的世界,获得广阔视野和丰富体验,积累大量写作资料和获得更多创作灵感,能够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一、树立读写结合理念,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贯穿了读写结合思想,在三个年级六部教材中,各单元都包含阅读和写作板块,保持着紧密关联。在阅读板块中,选择的文章具有文字优美、篇幅适中、内容富有启示等特点,同时又各自带有一定的写作特征,可以突出展现某种体裁创作特点,可以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写作板块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通常与阅读板块中课文写作特征、文字技法、思想情感等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写作训练方向、目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锻炼。而该板块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特点,可以与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为学生提供半命题作文,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引导学生更多地表现生活现实和真情实感。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时,阅读板块包含《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经典抒情散文,篇章层次分明,能够展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情实感,学生可以在写作中积极借鉴。该单元写作主题为“感受自然”,与课文特点相对应,教师要求学生在创作同类体裁时忠于感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课文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做到有感而发,传递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各单元阅读和写作部分相互呼应,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抒情文写作实践。在语文作文实践中,教师要牢固树立读写结合理念,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在设计课外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篇法、构思、表达等写作技法,深刻体会技法带来的审美效果。如在课外阅读《西溪的晴雨》《黄山记》等文章时,要求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创作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阅读和写作的联系。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使作文练习更加灵活多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将内心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谋篇布局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明确课外阅读目的,获取丰富写作素材
基于写作目的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素材,可以轻松解决学生的写作难题,为学生高效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保障。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从单元课文学习开始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聚焦单元写作主题。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时,写作主题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文包含《陈涉世家》《出师表》等,介绍了“司马迁”“诸葛亮”“陈寿”等诸多历史人物。但对于拥有一定阅读量的初中生来讲,可能拥有自己心中的“风流人物”。在完成单元中众多历史人物学习后,教师可以提出“这里面有你们最佩服的历史人物吗?”“说说为什么”等系列问题。学生将给出不同的回答。教师适时提出“你心中的他或她是怎样的,可以描绘给大家看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对象,通过网络、书店等各种途径阅读相关素材,完成知识积累。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所欣赏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会主动尝试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活动得到有效引导。在课堂上讨论彼此写作对象,分享写作中积累的素材和经验,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讨论话题,感受写作学习的乐趣。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自我改善。
三、丰富拓展训练模式,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采取拓展训练方式强化学生写作习惯培养,教师应通过丰富训练模式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随笔练习、日记等各种形式加强对生活的观察,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对身边事物产生深刻理解,逐步掌握作文创作方法。采用随笔形式记录日常生活,学生能够掌握素材积累和整合的途径,学会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发现美好。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学生都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记录下来,体会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定期要求学生整理随笔,按照内容、情感等进行分类,然后在班级开展文集展览交流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持续创作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周记拓展训练,围绕近期学生学习到的课文内容确定写作主题,如以特定修辞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修辞手法描绘生活中见到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由于每周主题不同,同时又与单元教学息息相关,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练习不同的写作技巧,经过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的训练,学生能够形成扎实的写作技能体系。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近期课外阅读的内容或看到的时事新闻等写下心得体会,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开展此类活动,可以督促学生在日常观察、阅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同时也能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有效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入时事新闻也可以强化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使学生除了关注经典书籍,也能够“抬头”看世界,突破过去闭塞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营造开放的阅读和写作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课外接触范围,持续发展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应局限于对阅读量提出硬性要求,应当通过拓展范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事物与不同的世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促使其产生探索和表达的欲望,达到推动学生写作能力持续发展的目标。围绕这一思路,教师从横向延伸、纵向拓展等角度拓宽学生阅读面。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从三个方向提出不同阅读任务:鲁迅生平事迹、作者名言警句、你喜欢的鲁迅文章推荐。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人物生平中获得启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名言警句中学习人生哲理,学会以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事;阅读鲁迅的不同文章,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会,将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素材和情感,避免作文“假大空”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不应仅关注文学,还应鼓励学生涉猎感兴趣又未接触过的领域。如课文《三峡》介绍了三峡周围的风光,但对部分学生来讲,从新闻上获得的更多信息是关于工程、地理等方面的。教师在与学生讨论相关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从自己的体会角度描绘“三峡”,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展现更宽的知识面,使学生创作的作文更加立体、生动。
在初中阶段,阅读和写作同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读写结合角度出发,教师应当把握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机会,通过整合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明确阅读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并通过丰富拓展训练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充分展现阅读成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随着学生接触读物种类的日渐增多,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促进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