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阅读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2-03-18包明霞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过程

包明霞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指导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切实提高阅读质量。接下来文章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先联系实际说一说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再重点阐述提升阅读质量的具体策略。期待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小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

当前,社会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学校也对读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那么社会的呼吁、师长的督促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结果并不乐观。当社会呼吁变成一句口号,当学校相关部门只强调读书笔记数量的时候,学生的读书活动就容易流于形式。

在阅读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正襟危坐,端着书本却神思恍惚;还有的孩子不停地翻动书页,却只是浏览图片,对文字内容并未深入阅读。如何让学生安静耐心地投入书籍描绘的情景中来,让书籍成为孩子的精神伴侣,作为教师,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二) 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远未形成

增强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这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比较重要。但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阅读能力包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深入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各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缺乏了解,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师常用“大概”“差不多”的论断代替准确详尽的解析。久而久之,学生的品味参悟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再加上小学阅读内容中,有很多道德说教的文章,作者为了教导孩子们有求真向善、乐于助人等美德,不惜编造“感人”的故事。品尝这样的鸡汤文章,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轻松回答文后的问题。当学生对模式和套路化的答题津津乐道的时候,他们的品味参悟能力就开始下降了。

二、提升阅读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自由选择书目

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的时候,往往看中“课程标准推荐”字样。课标推荐的书目一定是经过检验,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以课标推荐为主,但不必拘泥于这些书目。让孩子打开一扇阅读的天窗,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那些丰富多彩的童书,只要孩子感兴趣,读什么都可以:精致漂亮的绘本书,曲折生动的故事书,幽默讽刺的漫画书,以及奇趣奥妙的科普书……每一种书都可以成为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因此,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在图书馆、书店翻一翻、看一看,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捧着心仪的书籍,孩子才能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2.阅读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年龄不大,但他们也有少量的生活经验。就刚入学的同学而言,他们刚刚开始学校生活,所以像《大卫上学去》 《在教室吵架了没关系》 这样的书,常常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等到他们长大了,到了高年级,就该看曹文轩的《草房子》 一类的作品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书籍,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的欲望,其中的内容也更有指导意义。

(二) 走进文本,感受阅读过程的美好

1.朗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 栏目,广受大众的欢迎。当读者深情地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他对文章内容的参悟就明白了一半。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字量有限,阅读的流畅性不好。通过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的流畅性,有感情地朗读也能让孩子更快捷地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2.想象画面,感受优美的意境

文学如画作一样,非常讲究意境美。优秀的作家能用简约的文字传达出极具画面感的内容,含蓄隽永又回味无穷。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送灵澈上人》,先朗读一遍古诗,再读的时候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夕阳的斜晖里,在钟声的余韵里,灵澈上人身背斗笠,走向青山连绵的远方。这是一首小诗,也是一幅画,孩子们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审美愉悦感。

老舍的《草原》 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作者说草原是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作者用笔墨描绘画面,读者也能透过文字还原画面。在自然的美景中,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无限的乐趣。我们也一定能在阅读过程中,陶醉于静谧优美的草原风光之中。

3.交流思想,体验真挚的情感

文学作品,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感蕴含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著名的“阿狸”系类绘本在国内一度风靡,作者用精美的画面讲述一个个温暖感人的故事,让人顿觉人间情谊的美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代入,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读出味道,产生共鸣。以史铁生的小说《那个星期天》 为例,文中记述:母亲原本答应周末带小男孩儿出去玩,星期天到了,母亲却因为种种琐事而一拖再拖。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的兴奋和期待最终变成了委屈和绝望。

面对这样的情形,站在母亲立场的人总会说,母亲很辛苦,一整天都在忙家务,就算失约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来分析,他会读懂小男孩等待的无聊和满含泪水的委屈,并对他抱以无限的同情。关注孩子的感受,尽量实现对他们的承诺,这也应该是本文要表达的思想之一。只有把自身体验融入阅读过程中来,孩子们才能远离阅读的枯燥,从而体会到情绪交织、心灵碰撞的美好。

三、从写法技巧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

调动感受和体验能让学生享受阅读过程的美好,想要读懂吃透文本,还要从遣词造句、写法技巧入手,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地方值得品味。一个字的改变、一个词的推敲都能让作品有全新的意境。《曹冲称象》 中讲述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的重量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一词强调了人们探究欲望的强烈。官员们都没有想出好办法,是曹冲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文章中说“曹冲才七岁”,一个“才”字写出了曹冲年纪幼小却聪明过人,增强了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词语范例,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除了字词以外,文章中还有很多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方法等,也是我们要特别留心的。慧心巧思、匠心独运,即使看似清水芙蓉、自然天成的文章,在其内部也是包含一定的写作技巧的。

还是以《那个星期天》 为例,这篇课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心理刻画。时光渐渐流逝,母亲对“我”的许诺却一拖再拖,一天当中小男孩的心情此起彼伏。作者写作时运用多种方法表现心情:有时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更多的时候则是把心情融入景物之中。充满期待的早晨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景象,绝望至极的时候笼罩着“我”的是“孤独而惆怅的黄昏”。人物的心情总是能与周边的物象巧妙地结合,课文中像这样融情于景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也应该跟作者学习借景写情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 是李星华的回忆录,文章中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被捕过程和庭审过程。在庭审现场部分,作者描写父亲的头发是乱蓬蓬的,从中看出父亲在看守所受到了折磨。他的脸部的神情是“平静而慈祥的”。父亲被反动军阀抓进狱中,自是凶多吉少,对于审判的结果父亲早就了然于胸,他的沉着冷静恰恰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处作者运用了外貌和神态描写来表现父亲。

但对于父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坚强、勇毅”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在法庭上父亲抬起头“望了望我们”,从这个动作细节中可以窥见父亲的内心深处。在告别人世的时候必然流露出对生的眷恋,更何况父亲看到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无限深情尽在这“望了望”动作描写之中。在女儿笔下,父亲的形象是高大深沉的,也是客观立体的。能取得这样的表达效果,一方面是作者真挚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描写技法的高超。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技法需要学习和渗透。注重对写法技巧的点拨,但又不能把文章放在解剖台上过度地条分缕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模糊”的美,也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

总之,阅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加强读书兴趣的培养。学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能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开阔视野,促进阅读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现代文阅读指导,学习方法技巧,交流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圆满的过程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