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2022-03-18缪克跑
陈 达,缪克跑
(温州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引 言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高歌猛进,手机和电脑几乎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的网民人员类型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超过20%[1]。可以说,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思想道德和价值判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高校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的工作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给新时期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而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技术红利开展教育,能通过动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实现全员育人,也能通过追踪贯穿学生的学前、学中、学后各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还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业生活相联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因此,辅导员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着力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增强思政工作的先进性与实效性,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占领思政教育新阵地提供坚实保障。
一、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的危与机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为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隐患。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有助于我们把握机遇、克服挑战,使其真正为思政教育服务。
(一)机遇
1、获取信息的便捷化和丰富化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让我们方便、及时、多元地获得所需信息。就辅导员而言,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打破书本教材的限制,搜索到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还可以解决师生间信息分级传达的滞后缺陷,第一时间把握学生最新动态情况,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2、为改革思政教育模式创造了契机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更依赖于专职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讲授,内容上也以报告解读或读书分享为主,比较刻板且枯燥乏味。不仅使辅导员缺乏开展思政工作的平台和空间,也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兴致不高,学习有效性下降。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辅导员可以凭借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衍生品的热衷,改变工作思路,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实现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育人。
3、提供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载体
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尺讲台”拉开了教师同学生间的距离,也营造了一种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氛围,“高高在上”的老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获得反馈。网络的运用,能够以更平等、即时、亲和的在线方式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二)威胁
1、动摇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以前,辅导员因掌握充分的信息、具备良好的个人涵养,能通过知识传授和人格魅力吸引为学生树立标杆,对其施加强烈的影响。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方式渠道,学生能通过上网学习知识,辅导员原先的信息获取地位逐步下降,再加上学生群体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更强,辅导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愈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导致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权威性遭到削弱。
2、易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和行为认知形成的关键期。网络空间的大众性、开放性、成瘾性,一方面使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习惯于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产生在现实世界的生活障碍甚至诸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稂莠不齐,不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背,容易误导学生,使其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偏差,给思政教育增添了难度。
3、网络舆论危机风险增大
与其他传播媒介能将消极负面信息过滤仅向外界提供正面积极信息所不同,网络信息散布的自发性、复杂性和影响广泛性,极易产生舆论导向的失控。新媒体尚未被大量使用前,辅导员能及时将错误的舆论倾向制止在初期,可如今,任何人都能在社交媒体上肆意散播言论。而如果这种言论是不适当的且有许多人盲从,就会引发舆论危机,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对于网络要进行辩证分析看待的同时,也应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但当前,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上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自身对网络思政的重要性认识欠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辅导员看待网络思政教育的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自身学生工作的效果和水平。现实情况中,虽然许多辅导员已经意识到开展网络思政的紧迫性,但这种认识更多是来源于高校上层的号召和压力,而非发自内心地从学生教育层面形成的重要性认知,这就产生口头上同学校导向一致、行动上却与思想相背离的现象,实际工作时,不是无作为就是流于表面形式[2],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的主动性欠缺。更甚有少部分人对网络思政嗤之以鼻,认为辅导员日常工作已非常繁琐和忙碌,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再去学习和运用网络平台,线下面对面、一对一的思政教育方式足够应付工作。这类人观念上将网络思政当成了包袱而非辅助自己更好履行职能的帮手,对辅导员的职业主体定位认识也不清晰,使网络思政被边缘化。
(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不能满足需要
新形势无形中已为思政工作设定了更细更高的标准要求,但目前许多辅导员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一方面,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对象的大学生,他们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呈现出性格叛逆、追求自由、人际关系虚拟化、喜欢新颖事物、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系列特征,客观上增加了思政工作的困难,不仅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以便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可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岗位流动性大,不少高校忽视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素养提升,不愿投入过多的资源培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相关培训体系设计被长期搁置,从而导致辅导员专业素养始终同实际需要相脱节。
(三)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滞后
当前,网络基建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引入,使高校基础设施趋向完善并拥有了校园网,但统一、开放、专门的网络思政载体迟迟未能建立。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是项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费用,为了节省开支,各高校更倾向于运用现有的公共性平台,例如易班、钉钉、课堂派等开展网络师生服务和信息交流,而这些平台一定程度上确实为一般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更进一步的精细化和特色化功能缺失,再加上多平台的交叉使用,亦无端增加了师生熟悉不同软件操作方法的时间成本。虽然个别学校意识到了这些缺陷,尝试建立起自身的思政网络阵地,却也面临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因为建成后若想收获大批忠实的使用者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缺乏必要的维护运营与管理,会丧失用户并影响平台功效的充分发挥。
(四)思政教育方法单一僵硬
与传统单向灌输和说服性的思政教育方法不同,现代思政教育更注重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信息时代,部分辅导员在网络教育上,还仅仅停留在用微信或QQ复制转发消息、与学生线上沟通层面,认为将线下思政教育内容简单照搬至网络平台,就是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这种缺乏灵活性和技巧性的做法依旧摆脱不了传统模式的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把握网络育人的本质,也是对网络所具备的交互性作用与所承载的海量教育资源的浪费。真实意义层面的网络思政应在内容上体现为聚焦时事、贴近生活、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导向,形式上则是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元素的生动结合,从而收获吸引学生并无形中实现育人的良好教育效果[3]。但是现实中,从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情况来看,尚未达到这一层次。
三、立足“三全育人”视角的网络思政教育改善对策
思政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网络与思政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要求,而要解决网络思政教育现存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顺应时代,强化网络思政工作的认知
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育人,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正是为了不断深化教育内涵,使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推动学生思想进步[4]。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更将网络思政教育列为辅导员九大职责之一。新时期,要让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生硬的理论宣传方式,通过围绕文件学习或开展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传递有关政策,切实加强辅导员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辅导员多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如进寝室、进食堂、进教室,通过实践来真实感受互联网对当代学生青年产生的深刻影响,触动其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心理认同。另外,由于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已超越了书本本身,师生均能利用互联网掌握多种信息,过去绝对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历史,依靠训诫或单向灌输进行教育越发不合时宜,辅导员的权威性面临极大挑战。要让辅导员意识到这一变化带来的职业危机感与革新教育理念的紧迫感,促使其积极加强对新事物的学习,培养过硬的网络素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思政工作,主动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二)提高素质,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指示各高校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主力军,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根基若不稳则地动山摇,因此,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信息素养、职业道德与能力水平势在必行。学校可从相关制度的规范和落实上入手,首先,在招聘环节要严把入门关,以辅导员岗职责要求为依据,引入那些富有能力且真正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来壮大思政队伍。其次,要加强思政研修基地建设,将网络思政元素融入岗前培训和之后的阶段性培训中,不断更新辅导员相关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技能。再次,要引导辅导员参与科研和竞赛,鼓励其主持网络思政教育方向的研究项目,并通过举办相关的素质能力大赛,营造以赛促学、以赛比学的良好氛围,推动辅导员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升。最后,要规划制定科学的岗位考核指标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时数与效果纳入绩考范围,其结果同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从而激发辅导员投身网络思政的积极性。
(三)创设条件,搭建和完善网络育人平台
思政教育利用网络、融入网络的前提条件是有基础性的载体。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政工作时,除了运用公共性的网络平台或工具外,也应主动协助学校开发构建内部的校园思政平台,并参与到后续的运营管理中,致力于组建起一个技术超前、信息畅通、管理高效的学生思政工作系统[5],牢牢掌控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此,学校层面应先将相关工作的开支专设科目,列入预算,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而平台建成后,辅导员不仅要向学生积极宣传其优势、普及其使用方法,鼓励和吸引学生加入,还要配合后台技术人员做好功能优化与模块完善。通过充分调研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将他们感兴趣且富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内容在网络中及时更新,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统计后台数据,了解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结合学习需求和学习进度,适时改进教育方案;通过加强校园论坛监管,约束负面影响的网络活动,为思政教育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不断使校园网络思政平台满足不同时期的育人需要。
(四)以生为本,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
现阶段,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应及时转变思路,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为先导,坚持通过手段革新来实现寓教于欢乐、育人于无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目标、生活方式。有基于此,辅导员一是要在教育内容上变枯燥为有趣。共同话题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形成同频共振,思政教育内容只有立足学生,以学生间的焦点话题、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解决为切入口,才能调动其兴趣。此外,对于选定的内容,在充分整合后,应从符合青年人阅读习惯角度出发,更多以图片、视频、游戏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予以呈现,加强学生的理解吸收。
二是要在教育方式上变说教为互动。辅导员需清晰认识到单一的单向说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表达需求的满足。因此,在网络育人过程中,要遵循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原则,采取专题讨论、作品评比、话题板留言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表现的舞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网络交流来丰富自身知识和经验,增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三是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线下教育固然有其短板,却也有真实亲切、易于全面深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等优势,而这些是线上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倡导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不应否认课堂教育的积极作用。辅导员要正确认识线上与线下教育模式的优劣势,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思政工作水平达到新高度。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需要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常做常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三全育人”理念要求的提出正倒逼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面对“流量一代”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认清形势,树立思政信息化意识,深刻把握网络时代下开展思政教育的机会和威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特点,重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要通过深化对网络思政工作的认知、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能力、打造网络教育载体、革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手段,正确理解和利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在实现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