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机遇与实践

2022-03-18郭淑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互联网+教学内容

王 玥,郭淑红

(大连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 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即利用“互联网+教育”发展生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教学效果对高校立德树人进程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关系着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价值观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需要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以便在面临选择和问题解决时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意识形态,如此,“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显得十分重要[1]。再加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得到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得到丰富、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机遇。但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面临教师理念不先进、定位不准、话语权受冲击及教学考评机制较为落后等阻碍因素,这就需要高校及思政课教师深入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提升教学效果面临的各类阻碍因素,探索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不仅从信息技术层面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的变革,也从教学理念、教学场域等角度推动思政课的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获得教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学效果提升迎来重大机遇。

(一)“互联网+”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全面展现教学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不再受边界和场域的限制,教学效果的展现也可延伸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格局逐步转换为虚拟场域。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多依赖课堂现实场域,师生交流、知识传递等在课堂中进行;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在“互联网+教育”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虚拟、抽象的课堂场域,将思政课教学各环节置于其中,师生传递信息、教授及学习知识、实践锻炼等都可在虚拟场域中完成,思政课便可突破传统课堂现实场域的限制。在虚拟场域中接受思政课教学,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2]。另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逐步深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层面,教学效果的展现逐步多样。“互联网+”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是否真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表现在其各种网络活动和线下交流中。“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及教师可动态跟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教学效果的落实。如此,从教学发生及教学效果两层面,高校思政课都可借助“互联网+”趋势获得场域的拓展和多样化发展。

(二)“互联网+”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教学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时代化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多元信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从教学内容角度看,“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时代化的网络信息都可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传统模式下单一化、固定化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丰富。“互联网+”引领的新时代下,网络信息逐步多样,信息传播渠道变广,影响变深。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其中挖掘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借助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高校共享教学信息,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此外,网络信息融入思政课教学还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紧密相关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从教学形式角度看,“互联网+”背景下,多种信息技术都可被思政课使用,各类在线教学平台也可成为思政课教学载体,借助此,高校思政课可实现多元化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将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形式纳入教学范围,突破时空限制;高校思政课也可以此类形式吸引大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在良好师生互动中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如此,依靠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高校思政课便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多元化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思政课在师生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逐步养成了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习惯,加之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高校思政课应随着大学生主体的变化而创新,尊重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信息化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教育”正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实践者和要求者,所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尊重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促使思政课教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带动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互联网+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并在其引领下进行教学,确保大学生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深化师生沟通和交流,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3]。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可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后续教学形式的设计提供参考、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助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存在的阻碍因素

“互联网+”时代背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但真正落实机遇、提升教学效果涉及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学习主体、思政话语权及教学考评机制等多重因素,其中一层或多层出现问题,都会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阻碍。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其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背景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较为缓慢,再加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对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存在质疑,或不会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导致高校思政课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缺失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导致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教学。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尚不健全,培训内容和方法较为传统,重在帮助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传统教学技能,与“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在此模式下接受培训,思政课教师无法获得教学理念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思政课授课对象是高校全体大学生,思政课教师较为固定,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安排繁多,其已无过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变化。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习惯制约,部分思政课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转变教学理念的自觉性不足,相关进程也受到阻碍。

(二)思政课教学缺失对学生主体需求的考察,教学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多为教学主体,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多由教师自主选择和设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无法真正深入大学生内心,教学效果无法有效提升。这与“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不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面临阻碍。一方面,在上述教学模式下,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时较少考虑大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思政课教学无法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个性独立,习惯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而高校思政课教学缺失“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无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缺少对学生主体学习需求和习惯的考察,对学生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想价值观导向如何等把握不足,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活动无法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引发供需不平衡现象,导致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的提升缺乏依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话语权受到冲击,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当代大学生习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网络信息的途径更加宽广,网络信息更为复杂和多样,各种异质非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部分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疑惑,造成思政课教学话语权在网络及现实空间范围内的缺失,思政课教习效果难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充斥网络,部分大学生受到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在价值观选择、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偏差,无法认同思政教学内容,对教学话语表达存疑,进而弱化思政话语影响力,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选择教学话语时以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为主,较少地对其进行转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大学生难以形成对此类教学话语的深度认同和明确接受,思政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四)思政课教学考评机制较为落后,无法展现“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效果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考评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主要依靠期中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此种考评机制较为落后,无法全面展现“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无法有效跟踪师生课程表现。再加上结果性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易引发考评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便缺乏有效依据。首先,思政课教学考评主体较为单一,考评理念较为落后。高校思政课考评以教师为主体,无法展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传统模式下的考评仅以展现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考评理念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其次,思政课教学考评方式较为落后。考评方式未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无法充分展现师生教学表现,无法全面反馈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学后思想价值观的变化,教师无法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的提升缺乏针对性。最后,思政课教学考评指标涵盖面不全。仅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为主,无法真正展现思政课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把握“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变化和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制约以评促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践策略

为有效突破上述阻碍,实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从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重构思政教学话语权及完善考评机制等角度入手,强化“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支撑和动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引领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是否具备“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及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其能否引导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参考。为此,高校应重视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使教师成为可真正引领提升教学效果的引导者。

高校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培训,帮助教师系统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要求和发展特征。高校应在培训中融入“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相关内容,结合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局势变化和教学要求,带领教师主动适应新形势。教师应树立“互联网+教育”教学思维,深入探索当前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背景存在的差距,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4]。另外,高校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推动教师深入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高校应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予以高度重视,帮助教师系统学习“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锻炼相关技能,并在教师群体的交流互动中强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助力思政课教师发展。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养成学习信息技术、锻炼信息技术能力的习惯,为其接受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应摆正自身思政课教学引导者的位置,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思政课教师应挤出时间自觉探究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更有效地创新变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强化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引领思政教学效果提升。

(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互联网+”技术精准对接学生学习需求

尊重大学生高校思政课学习主体地位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发展要求,只有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互联网+”技术精准定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供需平衡中发展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展现育人实效。

思政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调查问卷等具体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政课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清晰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达到何种教学目标,为“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奠定依据[5]。教师还应强化对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将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以大学生主体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为参考,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适应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习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良好互动中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的现状,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开展课前调查,全面掌握学生学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结合网络中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充实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理解和不同知识掌握程度,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分析。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结果,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将情景体验教学法、合作研究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及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精准对接学生主体习惯,在师生共同体验和探究中真正展现教学实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重构思政教学话语权,深化课程教学效果

为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思想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权的困境,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重构网络思政话语权,通过线上线下两重角度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入脑入心。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明确思政话语权应有的方向和表现形式。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及与学生交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选用教学话语时注重话语的权威性,为思政课重构线上线下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应注意多参加网络舆论事件讨论,在讨论中主动发声、解疑答惑,帮助大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使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事件、解决问题。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注意转化话语范式,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学话语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避免落入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单纯重复教学,将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教学话语,在向学生传递时能凸显其日常性、网络性和交流性特征,吸引大学生理解并接受教学话语,在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中达到思政课传递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6]。如此也可为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供便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有效应对各类事件。最后,高校应为思政课巩固其网络话语权提供完善的平台支撑。高校应完善校园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官方账号建设,设置专门负责人上传文章和视频,明确思政话语对大学生的引领,为大学生多途径接受思政课教学提供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方向正确、内涵深厚的话语引导。

(四)以“互联网+”完善思政课考评机制,以评促教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能有效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考评机制,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评促教,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思政课教学考评主体,全面建设“互联网+教育”考评理念。为此,高校应将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各类主体都纳入教学考评,发挥教师、教学管理者、家长、学生等多角度客观评价的重要作用,同时向各方主体传递“互联网+教育”考评理念,帮助各评价主体全面掌握考评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考评,全方位推动思政课教学考评的创新。另一方面,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教学考评方法,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落实对思政课教学的动态跟踪和及时分析。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借助“互联网+”评价理念的支持,设计信息化教学考评方式,在实时反馈、动态跟踪中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全程把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考评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改,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以外,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完善思政课考评指标,全方位覆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各方面内容,为全面展现“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应明确将教师教学表现、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成果、思想变化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等融入教学考评,凸显思政课教学考评的全面性,也为更真实地展现教学效果提供便利[7]。如此,从考评主体、形式和内容层面创新完善相关机制,能强化思政课教学考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效发挥以评促教的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四、结语

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容忽视,这需要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通过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校重视构建完善的思政教学话语权,完善教学考评机制,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互联网+教学内容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