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学者顾曾烜生平著述与在陕政绩考述

2022-03-18

关键词:风土耀州光绪

朱 慧 玲

(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1)

清末学者、官员顾曾烜是中国近代史上在陕西、江苏南通有过较大影响的文人型官员,但由于其官职低微,相关史料又少有留存且流传不广,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20世纪以来,有关顾曾烜的专著,只有“民国”二十五年陕西学署所刻关中丛书本《华原风土词(附郃阳杂咏)》[1]、刘文韬《华原风土词注疏》(1)耀县古籍整理丛书:顾曾烜著,刘文韬注疏《华原风土词注疏》,陕西省耀县志编撰委员会编,1984年。、朱慧玲《华原风土词一百首释注》[2];相关文章主要有赵鹏的《顾曾烜与〈华原风土词〉》[3],杨五贵《顾曾烜百诗颂耀州》[4]。以上相关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顾曾烜以诗歌体叙写的耀州史志《华原风土词》,关于其生平事迹、交游、文学著述及政绩,笔者至今未曾见到较为详尽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对其生平著述及为官陕西时的政绩做概括的梳理与考证,以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顾曾烜的重视,从而比较全面地认识顾曾烜在近代陕西的地位与影响。

因篇幅所限,资料极少,本文无法就顾曾烜的生平与政绩一一详述,仅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概括梳理。

一、中年入仕,勤于著述

顾曾烜,字升初,号夝(晴)谷,晚年自号方宧,江苏南通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36年1月19日),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宣统元年五月三日(1909年6月20日)(2)关于顾曾烜的出生时间,《顾曾烜会试硃卷》记为道光戊戌年(1838),本文以《顾曾烜墓志铭》(实物)为依据。因其参加殿试时,已47岁,《硃卷》上的记载,推迟了两年,或出于减岁瞒报之意。这种现象在古代非常常见,清代亦不例外。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实年官年》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张謇的《顾丈调令醴泉,政声益盛,明年六十生日,聘耆同年既令以小文为寿,乡里官京曹者约更为诗》诗文所著时间为光绪二十年(1894),可见,顾曾烜六十生日为1895年,亦可佐证墓志铭的出生年份是准确的。卒于南通。

作为一名享誉江南与西北的学者,顾曾烜在文学与史学两端,均取得了一定成就。文学方面:诗、文、俪语兼善,今存有《华原风土词(附〈郃阳杂咏〉)》《方宧售世文》《方宧酬世文》《方宧俪语》《骈葩》《玉篇疏证》等;史学方面:主纂或参与编纂《光绪泰兴县志》《直隶通州志》《通庠题名录》,若加上诗歌体方志《华原风土词(附〈郃阳杂咏〉)》,共四部地方史志。其中,《华原风土词(附〈郃阳杂咏〉)》以诗歌形式记述了耀州、郃阳二州县上下数千年间“区区百里内”的自然、历史和风土人情,是了解耀州、郃阳的重要史志,被宋联奎录入《关中丛书》。《方宧俪语》中的多副对联收入胡君复编订的《古今联语汇选》。其对联偏于实用性,严谨工稳,典切雅正,且多附有序,不仅为后学提供了联语的范本,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光绪泰兴县志》等史志被列为江苏省重要方志,《通庠题名录》更是研究明清两朝科举教育不可多得的史料。这些突出的文史成就,为他赢得了“古文大家”[5]343的称誉。

作为一名官员,顾曾烜步入仕途虽晚,且职位相对低微,仍然勤勉有加,福泽一方。同治九年(1870),顾曾烜中举;光绪九年(1883),与其仲子顾儒基同中进士,父子双捷[6]289。顾曾烜出仕之前及辞官回乡后,与清末文学家范当世,实业家、政治家张謇多有往来;为官陕西时,与时任陕西巡抚的叶伯英、端方(代理巡抚),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樊增祥亦颇多交游,端方与樊增祥“皆屈己下之”[5]343,与樊增祥齐名。顾曾烜中进士时已年近五十,因此经殿试后未能留京为官,而钦点即用知县,籤分陕西(3)参见顾曾烜《顾曾烜会试硃卷》,光绪九年(1883),第5页。。所谓“即用”,谓遇缺即可补用,因而在殿试之后的三、四年内,顾曾烜一直在南通等候任命。光绪十二年(1886),受杨激云之邀任《光绪泰兴县志》主纂(4)参见杨激云《光绪泰兴县志·序》,《光绪泰兴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第7页。。光绪十三年(1887)春,受命赴秦。关于此次任命,他在《方宧俪语》中有如下记载:“光绪丁亥孟春,将之秦中,荫堂范君招饮山茨,适诸公子为君称六十觞,算鹤歌骊,一时间作撰言奉祝,即以志别。”(5)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中“荫堂范君”,指范当世的父亲,名如松,字荫堂。甫赴陕西时,于何处任职,任何职,目前无史料可证。其《方宧俪语》曰:“陕垣四关并设厘税局,东关尤冲剧。光绪戊子(1888),余膺斯役,是岁之杪循例制联语榜其所居,内外焕然。”从这段表述,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光绪十四年(1888),顾曾烜曾任职于陕西东关釐税局。随后特授宜君县知县,耀州知州、调补醴泉知县、郃阳县令。光绪二十七年(1901),顾曾烜以足疾辞官回归故里。关于顾曾烜告老还乡的具体时间,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无明确记载。范当世《顾晴谷先生七十寿序》曰,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与光绪一行避难西安后,众官吏趋之唯恐不及,顾曾烜则“挟冠时之文、魁伦之才,掉头而不顾,诧关吏而东其辕者”[7]565。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于光绪庚子年九月壬申(1900年10月26日)至西安府[8]936,可知顾曾烜南归应在本年10月以后。辞官归里前,樊增祥有《送晴谷同年南归》诗相送,诗见于《樊山续集·西京酬唱集》[9]921。依《樊山续集·自叙》记述,《西京酬唱集》作于光绪庚子年秋冬之间[9]657。据诗中“春水生时始戒途”句,似可推断顾曾烜拟于次年春天还归故里,故本文将其南归时间暂定于1901年。

综观顾曾烜长达十四年的宦秦生涯,最高职位虽只是从四品的耀州知州,却多次受到朝廷褒奖。“大计卓异,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纪录十二次。覃恩加五级,诰授中议大夫。”(6)参见顾倓基《顾倓基乡试硃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

顾曾烜宦秦期间最重要的工作生活内容,就像他自己任醴泉令时撰写的一副对联中所概括的:“响答诗筒,电扫庭讼;昼了公事,夜接词人。”(7)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虽然这并非顾曾烜自况之联,但结合目前仅见史料中关于他在陕西任上的相关记载,我们解读为他的夫子自道亦未尝不可。

二、重学兴教,培育人才

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顾曾烜首先是一位儒者。赴陕西为官之前,他曾讲学于海门师山书院(8)参见顾倓基《顾倓基乡试硃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根据顾曾烜自己的相关记载可知,初到陕西时,其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所幸很快得到了当时任陕西巡抚叶伯英的赏识:“余吏于秦,浮沉匝岁。始为怀宁中丞(叶伯英为安徽怀宁人)所知,间一二日召至节署,谈艺移晷,每呈一稿,辄誉不容口。关中故有志学斋,犹江浙之惜阴书屋、诂经精舍也。中丞购书数千卷,甄录英彦,励以朴学。余为都讲,其课属吏试帘员并无出余右者。戊子(1888)秋赋相从入闱,未卒事而台星坼矣,感怀知遇,不能无辞。”(9)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这一知遇,使他得以有机会在有志学斋任都讲,并于光绪十四年(1888)秋第一次参与了陕西乡试评卷事。

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顾曾烜从耀州来到醴泉[10],政简刑清。公事之暇,他喜欢以儒家经学教习培养士人,“凡有裨于士人者,为之而无倦色”“捐俸课士以古文词”,增设五经、文律、赋及诗、古文辞等课程,奖赏优学。他还亲自教授士人读书作文之法。诸生所作诗文若不符合规范,他一一悉心为之修改润色,直到其满意为止。他不仅言传身教,讲习诗文,注重育人,还倡导捐助、建设书院,增加膏火费、试馆经费等,极大地改善了士子的学习条件[11]935-938。在他的支持、倡导与躬身教习示范之下,醴泉“士风丕变”[5]343。

除讲学书院外,他还先后五次担任陕西乡试同考官(明清时乡、会试过程中分房阅卷的考官,亦称分校)。其《方宧俪语》载:“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秦闱,余复有同考之役。至是,凡五校矣。”其余四次分别为上面提到的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二十年(1894)(10)参见顾倓基《顾倓基乡试硃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华原风土词·跋》中亦有相关论述:“先生江左名宿,秦中秋闱分校,几于无试不与,得人最盛,固宜其为士林推重如此。”[2]211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年一次的拔贡考试,西安一郡选拔出的二十人中,就有六人出于顾曾烜门下。顾曾烜非常自豪地记载了这一可喜可贺之事,并为之写下一副对联:“曹楷亭(曹广文)司训遣其嗣道甫来学,司训以癸酉拔贡登贤书,兹届丁酉,道甫亦充斯选是科。西安一郡贡者二十人,其在吾门,道甫外更得五人焉。为司训贺且志余喜:父子都重名,廿四年来两拔萃;师生讬嘉契,十八属内六通家。”(11)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

以上所引方志及顾曾烜自己的相关记载可以证明,顾曾烜在清末陕西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勤政爱民,堪称循吏

关于顾曾烜政务上的行绩,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只有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其在醴泉任上撰写的一篇《癸甲振灾记》。《癸甲振灾记》中详细记载了赈济过程的始末,文中曰,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顾曾烜始令醴泉。因醴泉三、四年来少雨干旱,他“下车未久,辄斋沐祷雨”。数月后,县东告之于雹伤,他亲往其地勘查灾情。然本年最大的灾情是春夏季的干旱。加之“频年积歉,十室九虚”,百姓几近食不果腹。面对此种境况,作为一县的父母官,顾曾烜先是做出缓征民地正银、悉出义仓谷赈济的决定,继而“白之大府,设局筹赈”。他亲自组织、布置了整个赈灾工作,主持了县城及赵村两局的赈济并捐钱一百六十千。从光绪十九年(1893)十二月六日至次年(1894)四月八日,顾曾烜带领赈济局所有人员经过整整四个月的辛勤工作,灾情终于得到极大的缓解[10]。对于这次赈灾,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如是记载:“(光绪)十九年夏,歉收,秋少雨。(光绪)二十年春无雨,麦又歉收,乡人咸有饥色。知县顾曾烜开局赈济,拯救得法,死者无几。”[5]954其为政时干理敏捷的执行力于此可见一斑。

《华原风土词·序》中提到:“辛壬之间,量移斯土,长夏辍谳,拉杂作此。”[2]1辍谳,即停止审判工作。可见审理案件亦是顾曾烜任职时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他处理得非常从容。民国《南通县图志》中对顾曾烜为官期间的政绩评价,亦用了“平反冤狱,有卓异声”[12]227八个字,可证他不仅善于断案,而且还是一位敢于顶着压力平反冤假错案、执法公正的清官。笔者走访顾曾烜五世孙顾林昂先生后得知,在当时,平反冤案是需要直接给皇帝上呈奏折的。他曾于老宅里见过五世祖顾曾烜为之所书的满汉文对照的奏折(呈给皇帝之外家里所留备份折子)高高摞起。令人颇感遗憾的是,这些奏折连同顾家所存的书稿、文籍在1968年5月“破四旧”过程中全部付之一炬。笔者目前所见其他史料亦未曾涉及顾曾烜平政理讼的详细记载,我们无法通过具体案例了解顾曾烜卓异的执法才能。

在封建时代,农务为民之本。作为基层官员,顾曾烜亦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兹列举顾曾烜《华原风土词》及《郃阳杂咏》中的一些诗句以证:

地修西北俭东南,土宇由来沃瘠参。[2]27

采采盈襜手自操,刈蓝斜引水为槽。[2]167

一金十斛溢篝车,谷贱如何计转差。

闻道官中烟禁驰,野风开遍米囊花。[2]169

佳果垂垂尽足餐,兹乡风味问园官。

残霞一角秋林晚,枣赤梨赪柿实丹。[2]171

——以上选自《华原风土词》

井闾终岁事桑麻,特产无从纪物华。

投我赤心分火枣,照人素面削银瓜。

——《郃阳杂咏》其八[2]208

通过以上诗句中对耀州地形走向、土质沃瘠的准确概括,对采蓝、打蓝等制造染料靛青场景的生动描述,对朝廷烟禁松弛导致百姓轻谷物而争种罂粟的深深忧虑,对耀州、郃阳两地物产的如数家珍,可以看出顾曾烜对治下百姓生活的热切关心,对生产状况的了解熟悉程度。作为一县之长,顾曾烜还亲自指导农业生产。据《郃阳县新志材料》载,“郃土最宜蚕桑,有识者亦知以此为急务……前清时,邑绅高廷桢捐地五亩余植桑于城内之马园,以劝养蚕。嗣邑宰顾曾烜由省购回湖桑苗五千株,分配各团教民养蚕。”①这些足以说明,顾曾烜是一位关心百姓生计的相当务实的地方官员。

四、博采闻见,以诗写志

顾曾烜不仅关注民生、重教兴学、赈灾救民、公正执法、关心农业,他还认为陈述闻见亦是地方官的应有之职。他在《华原风土词·序》中明确表示:“风言胪听,有司事也。”[2]1

他长于联语,在各县、州任职时,每每撰写对联状当地的历史人文、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兹举二例:

任宜君知县时,题宜君县署大门联:

上联:左冯翊要冲,通南道北道,袤九十里而遥,行旅出其途、商贾藏其市

下联:古升平乐国,统上城下城,暨册五社之众,农夫忭于野、官吏庆于庭②

任郃阳知县时,题郃阳县署大门联:

上联:立国唐虞三代而上,风流标映,如元圣躬耕,先贤讲授,彬彬尚矣;至近世则归善、吴兴、黄湄、太乙,官师人物,焜耀一时,屹此大邦,每企前徽徯后起

下联:画疆秦晋两省之交,形势夙成,有梁山屏蔽,金水灌输,郁郁佳哉;其四乡曰西河、万安、长丰、仙宫,图甲村坊,膏沃百里,渺兹小宰,要从短驭见长材③

①参见雷葆谦《郃阳县新志材料》,民国十七年(1928),第34页。

②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③参见顾曾烜《方宧俪语》,光绪二十五年(1899)。

除题写对联以外,顾曾烜还以诗歌的形式记写方志。1891—1892年间,任耀州知州时[2]4,他遍览前人撰写的四部志书,查阅了有关当地的大量史籍,又通过实地踏勘,足迹几乎遍及州际各个角落,访耆贤、观民情、采民风,然后吟咏成诗,创作了《华原风土词》,以100首七绝鲜活地再现了耀州的历史沿革、疆域变迁、地形地貌、山水名胜、杰出人物、文物珍奇、物产资源、民情风俗等,可谓用诗歌叙写方志的一次颇有价值的尝试。宋联奎在《华原风土词·跋》中如此评价:“此为其权耀州时所作,于州境山川人物、因革损益,考之甚详。暇时发为百咏,阐发幽潜而又旁搜博引,发前人所未发。如漆沮有四、豳谷为九之说,尤足以补各志之所不及。至其咳唾珠玉、典赡风华,论者意为与王龟龄《会稽风俗赋》异曲同工,彼诸家风土记瞠乎其后矣。”[2]211将《华原风土词》与南宋王十鹏记绍兴地方特色的辞赋名篇《会稽风俗赋》相比并。

①顾曾烜任郃阳令的具体时间,目前所见史料无确切记载。《方宧俪语》刊刻时封面有“光绪己亥中春,叔子似基校集,时侍宦郃阳”之说明。光绪己亥即1899年,可知顾曾烜最晚于1899年任职郃阳。此一任职或许是顾氏仕途的最后一站。曹骥观《续修醴泉县志稿·杂记志》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麦无收,大饥,饿殍载道。知县顾曾烜、胡启虞先后请款筹捐赈济”之叙述,据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可知,顾曾烜应于此年春天辞官返乡。此处当为误记。

任郃阳令时①,顾曾烜在理顺衙务工作的同时,查典籍,考经志,访贤达,越梁山,涉黄河,观名胜,寻古迹。随后,8首《郃阳杂咏》问世,“色韵味无一不佳”[2]208。顾曾烜的这些对联和诗作,内容富赡,文辞高华,既具有高度的文学欣赏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当地历史变迁、人物古迹、民情风俗的一个窗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外,顾曾烜宦秦期间还创作有《方宧酬世文》《方宧售世文》《方宧俪语》,以及与樊增祥等人的交游诗文等。

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少量史料,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官员,顾曾烜不远千里来到陕西。十余年来,以进士宰秦地的宜君、耀州、醴泉、郃阳,官职几无升迁。尽管如此,他始终秉持“视他乡为吾乡”的精神,尽心竭力平政理讼,救灾赈饥,注重民生、兴学重教、讲学传艺,在改善民生、改良民俗、人才培育、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还勤于笔耕,以俪语诗歌记写方志,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实资料。在清代众多的科举士子中,顾曾烜虽不是显宦,我们仍然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以利善民生为己任、政绩显著的父母官。

关于顾曾烜宦秦期间的为政、为人,张謇在《顾夝谷先生六十寿序》一文中曾有过非常精当的评述,不妨借用来结束本文:“自其牧令于宜君、耀州、醴泉也,平政理讼,救灾赈饥,民之欲恶,靡不有当。始也上官重其文章,久之而信其政事之美也。继也下安其政事,久之而或且忘其为文章之雄也……其于民事,无巨细无之而或苛也,犹先生之为文;政之成不期襮于外,而期心之慊,犹先生之为人:是则先生之异于世儒也。”[13]245

猜你喜欢

风土耀州光绪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风土和历史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耀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