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2022-03-18张丽华
张丽华,刘 凯,李 琦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让1+X证书制度成为职教改革的重要抓手,即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1],推动职业教育由过去获取单一毕业证书到获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变。从2019年4月至今,教育部已先后公布4批共447个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400多家企业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到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已经具备了最少一个1+X证书的考核资格。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能够培养更多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助力了“中国制造2025”
计划,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同时也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2]。
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
(一)国家全面部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为了响应“职教20条”,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等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从组织实施、管理、运行监督、标准开发等方面对1+X证书制度进行明确的指导和部署[1,3]。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三大主体各自的职责、分工与合作,明确了1+X证书各相关方的责权关系。
(二)地方精心组织,试点工作稳步展开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试点工作指导协调机制,联合行业企业与第三方评价组织,细化试点实施的标准和条件,对培训和考评进一步规范,同时做好考核站点遴选、试点院校的备案和监督管理[1,4];另一方面依托职业院校并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家组织,协同培训评价组织,做好本地“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证融通”的课程改革,以及学分银行试点的推进工作[1]。
(三)紧扣试点任务,各评价组织及试点院校积极推进
培训评价组织在1+X证书制度的认定与考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真正实现X证书标准与企业职业技能有效衔接,保证证书的质量与含金量,从而提升企业对其的认可度,第三方评价组织本着对证书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做好证书试点的遴选、考核标准及资源的开发,同时同步推进考核师的分级培训。
各试点院校成立了由学院到系部的专项工作机构,在政策层面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和鼓励政策,同时加大1+X证书制度的理论实践研究,将1+X证书制度的推进与实施与各学校重大项目(如国家“双高计划”、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相结合,加快做好“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重构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加强教师教学与培训团队建设;按照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结合试点院校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实训条件升级改造;配合第三方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报备及考核[1,5]。
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了3年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不同层面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机制层面。评价组织对1+X制度政策解读不够深入,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对设置的X证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缺乏深入的调研与严格的评审与论证机制,造成“X”证书申报过热,有的证书企业认可度低。
二是培训评价组织层面。证书标准的制定由于缺乏严格行业企业调研,“X”证书标准先进性和权威性不高,造成“X”证书的核心技能的培训与企业的职业岗位不能对接,使企业对学生“X”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三是管理层面。有的“X”证书缺乏标准的管理运行实施方案,造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三方的责、权、利分配不清。
四是试点专业层面。很多试点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陈旧,没有针对所考的“X”证书进行课证融通、书证融通进行重新设计,即使有的学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但也只是实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某些课程的对接,没有做到与专业的对接。
五是试点学校层面。一方面,在“X”证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制定规范的培训与考核实施管理方案,如考证报名、培训与考核的过程不明晰、管理混乱,理论考试与实操考试的场地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等。另一方面,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数不足,教师实践技能不强,也影响了试点的院校培训的质量。
六是对培训师及考评员培训及认定方面。第三方评价组织为了迅速地扩充试点院校及试点专业,由于没有吃透考核培训认定标准和评分标准,存在培训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培训组织混乱等问题,使培训师及考核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没有充分掌握相关培训考核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直接影响了培训和考核的客观性和实践意义。
三、我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开展1+X证书试点的建设实施策略
我院以“职教二十条”为引领,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技术等机电类专业,开启了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创新之路,引领相关专业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课程体系改革及核心课程开发,加强1+X证书培训考评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顺应目前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技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机电类专业服务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推进1+X证书的实施的制度建设
我院积极探索机电类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有效途径,根据相关工种的考核要求制定符合院校实际的运行办法与考核流程。按程序申请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站点,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及相应报备,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书证融通
在充分分析与解读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基础上,提炼核心岗位技能,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1”和“X”有机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机电类专业群资源,建设“课岗赛证”相融通的育人模式。与培训评价组织密切合作,通过对学生的专项培训,强化专业课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适应智能制造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针对机电类相关专业创新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5-6]。
(三)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实现课证融通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以1+X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设置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引导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边界划分方式,体现机电融合和课证融合。开展课程内容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1+X证书的能力要求推行课证衔接。从机电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出发,构建知识点、技能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面向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课程模块和毕业设计。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元进行模块化课程素材开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并进行微课程、教案、原理动画、课件、试题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并把核心课程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参加1+X证书考核的学生开放课程资源,为学生课下复习和备考提供保障。力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做好学生课程评价和考核工作[7]。
(四)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为基准,提炼核心岗位技能,依此整合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将成果对接学分银行。建设完善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
(五)建设1+X证书培训和考核基地
作为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我院着力打造1+X职业技能训练、鉴定平台,打造集技能考核、生产培训、教学(含社会培训、师资培训)、展示(引领)、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考核实训基地。根据1+X证书制度标准,以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应用企业三类不同类型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达成职业等级证书评价考核的目标[8]。
(六)提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
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导向,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获得相关工种的培训师和考评员资格;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使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技术、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1+X证书培训与鉴定方法。选派教师到机电类相关专业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和进修,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强化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提高教师创新能力[9]。
(七)提升试点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依托我院优秀师资条件和建成的1+X证书培训考核实训基地,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为本地区及省内的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团体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专业建设目标,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助力地方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10]。为本地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科研开发等技术服务,向地方企业输送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有创新意识,企业用得上的优质毕业生[11]。
(八)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进行相关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切实提高学生机电类产品的设计与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与提升打下基础。
四、我院机电工程系开展1+X证书试点的优势及保障措施
(一)紧紧依托国家“双高建设”及辽宁省“兴辽卓越”项目
2019年12月,我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辽宁省“兴辽卓越建设专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将建设1+X证书试点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试行学分银行试点,并逐步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现书证融通。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编程”1+X证书试点;数控技术专业进行了“数控设备应用维护”1+X证书试点。
(二)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
2020年,我院机电工程系与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与北京新奥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站,与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工业机器人装调”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接下来我院还将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共同申报“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点,进一步拓宽机电类专业群1+X证书的试点范围和种类。
(三)学院制度保障
我院高度重视1+X证书试点的实施工作,制定并出台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20年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费使用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系主任为成员的1+X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1+X证书培训与考核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四)实训条件保障
我院机电工程系现建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数控装调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实训设备82台套,能够满足1+X证书相关工种的培训与鉴定任务。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及学院拨出1+X证书试点工作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工种的考核鉴定。为我院的国家“双高建设”项目“机器人1+X证书培训中心”扩建投入专项资金600余万元,用于1+X培训考核设备采购。充足的资金为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五、我院机电工程系开展1+X证书试点取得成果及成效
(一)1+X考证与培训效果显著
我院机电工程系2020年与2021年完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两个1+X证书培训,共计258人;其中94名同学通过考核,取得了“X”证书。参与考证学生的专业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电设备技术专业4个专业,覆盖了机电工程系大部分专业。
(二)对接1+X证书制度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效果显著
工业机器人专业自2020年实施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并于2021年参与辽宁省1+X书证融通管理项目以来,积极推进与1+X证书制度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通过“书证融通”的教学活动,将职业技能证书中要求的技能点、素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以工业机器人1+X证书考核制度为导向,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强化1+X证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重构相关课程体系以及体现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的教学内容;统筹开展了1+X证书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是推进课证融通建设。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为载体,对标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等课程中;修改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内容,覆盖证书认证单元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
四是推进岗赛课证融通建设。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X证书)初级证及中级证通过率均在85%以上,师生业绩硕果累累,多次在学生技能大赛、教师微课比赛等相关竞赛中获奖,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发课程数字化资源,借助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我院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综上,我院近几年深化“职教20条”改革,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设备技术等机电类专业,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的创新之路,引领了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以课程体系改革及核心课程开发为抓手,加强1+X证书培训考评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先进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要求,顺应了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专业服务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