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绍兴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8樊安利
张 伟,樊安利
(1.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伟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模式、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物产丰、生态美、环境靓、村庄丽的景象。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满足城乡民众对食品的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消费的需求,以提高农产品或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是将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高度耦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绍兴市具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经济社会基础良好、农耕文明沉淀厚重。多年来制定了系列生态农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目前绍兴市总体生态农业比例小、生态技术有待提升、综合效益不明显,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有较大差距。本文从生态农业的特点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出发,从多个角度提出绍兴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为浙江省和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一、绍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基础
(一)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的南岸,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绍兴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交接地带,形成了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绍兴市拥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拥有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36 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达67种和73种。绍兴市复杂的地形地貌、宜农的土壤类型、丰富的自然植被和多样的野生生物资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特色生态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
(二)积极的生态农业扶持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市从生态理念确立、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责任共担等维度加强了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绍兴”,确保了绍兴的绿水青山永续发展[1]。近年来,绍兴市出台的《绍兴市关于加快发展品质农业的实施意见》《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绍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中都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三品一标”认证、“肥药双控”等方面多措施并行,尤其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培育方面,出台了有效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基本形成了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治理基础
绍兴市经济发展保持高位增长,自2011 年起人均GDP 已超过1 万美元(当年达1.373 万美元),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农业生态转型阶段“库兹涅茨曲线”拐点[2]。到2020年绍兴市已拥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33个、无公害农产品516个、国家地理标志16个,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面积超过10万hm2,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率达5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率分别达92.0%、96.7%和100%。2020年绍兴市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先行县、绿色先行区分别达3个和11 个,“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31 家,市级农业绿色先行区45 个,创建省级种植业“五园”23 家、美丽牧场5 家,涌现出“飞翼”“米果果”等知名区域生态农业企业(特色小镇)。
(四)厚重的农耕文明沉淀
绍兴市拥有四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史,为我国农业种植体制、水利建设、多种经营留下了重要启示意义[3]。现存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便是“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复合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是祖先留下来的古代生态农业模式“活化石”。绍兴市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分别达24 项、86项、261项和652项,拥有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21人、109人、365人和451 人,形成了香榧、黄酒、茶叶、蜂蜜、香糕、国兰等特色名优农产品品牌。近年来,随着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视,对大禹农耕文化的挖掘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等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和从业者的兴趣。
二、绍兴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绍兴市在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但与绍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首先,普通民众对生态农业认识还不够,对高价位生态农业产品的推广和消费带来一定难度。农业生产劳动者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短缺,从业者受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劳动者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根深蒂固,很难从思想上进行纠正,难以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其次,绍兴目前应用和研究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较单一,主要涉及“稻—鱼”“菜—草—羊”等为数不多的适宜模式,与绍兴市丰富的物产和现代技术发展极不匹配;对生态循环农业研发投入不足,缺少绍兴自创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较缓;高效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模式中的占比不高、综合效应不明显,多数从业者依赖项目推进和示范园区建设,因资金投入大、直接经济效应不明显,盈利少,要依靠补贴政策来维持生产经营。
再次,对绍兴本土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发掘不够,对传统农业中涉及生态农业的部分研究不够深入,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结合不够紧密。
最后,绍兴地方虽有生态农业方面的相关鼓励政策和考核目标,但缺乏专门针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地方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生态农业效益的全面、网格化评价系统还没有形成等。
三、绍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按照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谋划,健全“工哺农、城带村”的体制机制[4]。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规划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结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依据数智农业、都市农业、未来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理念,升级和丰富浙江省已形成的“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生态农业循环格局[5]。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区)、生态农业强镇(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鼓励主要粮食产区(上虞、越城、柯桥等)创建菜—稻轮作、鱼(鸭)—稻共生示范县(乡、镇);鼓励构建诸暨香榧、珍珠、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机种养模式;鼓励新昌、嵊州创建有机茶园种植和加工产业园区;鼓励嵊州、诸暨等高效生态养猪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示范园建设;鼓励越城、柯桥创建生态黄酒产业园等规划,并加大有机肥料生产、食(药)用菌栽培等中间生态产业的布局。在规划高效生态农业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全产业链的契合,打通上下游产业间的屏障,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地域生态产品的品牌文化影响力,以提高生态农业效益。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绍兴市和下辖县(市、区)已制订并实施了相关激励和资金扶持政策,如生态农业建设项目资金扶持、“三品一标”奖励、绿色生态品牌奖励等,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在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的宣传、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质量监管、执法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直接财政补助和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扶持生态农业项目、生态农业园区(基地、示范园)和农业生态圈产业带的建设。针对重大生态农业项目,建议出台相关鼓励民间资本引入、商业保险结合、低息贷款、信贷支持和其他鼓励政策。对大型生态农业投资建设项目,尝试和扩大采取PPP等投资模式,加大融资规模并提高质量。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研究生态农业项目的碳汇效应,制定给予生态农业从业单位一定的经济补偿政策。
(三)深化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谯薇等认为生态农业主要由农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来支撑[6]。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基础理论持续更新与支持,需要包括农学、生态、资源、环境、生物、加工技术以及社会学及人文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需要从系统、综合的视角对生态农业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等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系统结构设计优化、科学分类体系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高效生态农业是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融合的一种新型农业[7],需超越农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管理学之间的限定,加强多领域、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促进生态农业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参与,以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学科体系。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以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现代技术的植入与应用为解决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安全健康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固碳技术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绍兴市应抓住当今环保生态工程、农业信息化与智能控制、智能农机具系统、环境感知与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迅速的机遇,将这些交叉学科技术应用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上去。
(四)生态农业新模式、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生态循环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8]。一个区域选择和设计什么样的生态循环模式、遵守什么样的原则、设计目标实现途径,都是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关键[9]。绍兴市创新生态农业模式,可根据区域规模、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主产品或主要产业三种分类标准加以划分。在创建生态循环模式时,应根据绍兴本地总体特点,先选择对资源高效永久利用的主体模式,再在模式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小型生态农业经济实体模式,并建立以各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导、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生态循环模式推广机制。
在生态农业新模式、新技术研发方面,尝试创建具有独立法人组织、集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利用新型研发机构在上游源头的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优势,聚焦绍兴市粮食、茶叶、生猪等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发挥其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的优势,以融合市场需求和体制内、外科技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开发及推广服务)。在生态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推广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立足生态农业,借助新型生态农业研发机构开展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强化生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机制,以提升绍兴市生态农业技术水平和生态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提高民众消费认识、激发劳动力要素活力
生态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因品质高、安全有保证、生产成本高,其销售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很多,加之有些不良商贩以非生态农产品冒充生态农产品,使民众对生态农产品产生不信任、不放心的心理,导致生态农产品消费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绍兴市应在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和消费体验上作文章,例如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设生态农产品社区体验店,通过农旅结合或网络直播形式吸引民众目睹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想方设法让民众品尝、体验到真正生态产品,提高民众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识,增强对高品质生态农产品的信任,同时要规范生态农产品市场,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生态农业从业者的利益、树立信心,进而激发劳动力要素的活力。
在激发劳动力要素活力上,一方面要激励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相关院所、金融保险机构成立专业的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产学研联合体[11]等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载体,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从土地获取、基地建设、投融资渠道、人才培养、项目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载体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应采用专业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育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专业人才培育和激励措施,挖掘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联合体和个体农创客的人才智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合作推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交换、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机制,共建农业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等,协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尝试建立生态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农业人才培训领域,刺激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专班等[12]。建立承担不同规格、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相互联系的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农村教育体系,将政府政策与市场发展趋势和有明确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社群团队相结合[13]。
(六)传承优秀生态农耕文化基因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传统社会的支柱产业,是古代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14]。传统农耕文化是对我国数千年农业发展历史的“生动记载”,是推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现实写照,也是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依托[1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循环利用、节约能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因时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办事;广辟肥源、重视积肥;用养结合、培养地力;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等,且达到了经验领域发展的顶峰[16]。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效生态农业推进过程中,应不断挖掘、传承和发展古代和近代优秀生态农耕文化基因——天地人和谐发展、因时因势而变等,挖掘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文物等资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加以传承、创新、提高和利用,将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优化配组和综合应用,实现符合绍兴市现实与历史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文明的跃进。
(七)建立生态农业全方位效益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对生态农业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生态效率评价方法、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生命周期法等[17]。从目前所涉及的文献看,对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的研究多针对整个国家或某个省或地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绩效指标体系,缺乏对县域、生态农业园区或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的具体化、小规模生态农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因此,绍兴市应在借鉴目前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评价指数和方法基础上,将“碳达峰、碳中和”引入效益评价指数中,建立分别对应“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项目、生态园区、生态县域(省域)三级生态循环方式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价系统和方法,将参与生态农业的县域与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有机衔接、无缝覆盖,率先形成绍兴市生态农业评价系统的全域化、网络化覆盖。
四、小结
绍兴市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和农业政府主导的优势,克服生态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研究制定全面有效的扶持政策和全方位的评价系统,才能快速促成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农业是国之根基,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只有通过生态农业理论深入研究,生态模式、生态技术、生态手段的不断创建与升级,持续推进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与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