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2-03-18宿钦静
宿钦静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时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农村广阔天地、部队建功立业等就业渠道,重视开发“双创”新动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更优的就业服务新环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慢就业”、后脱贫时代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分析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环境背景,提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以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供给质量,促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良性健康发展。
一、构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背景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如无法顺利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与岗位技能培训的机会,不能如期举办现场招聘会等。同时疫情带来的行业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招聘岗位减少而求职人数增加,部分大学生对疫情期间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网络招聘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未能顺利就业和理性创业。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利用“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对接,做到精准推送、智能化匹配人岗信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大学生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可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构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责无旁贷。
(二)“慢就业”现象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021年4月,国家统计局陕西省调查总队发布“2020 年全省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造成“慢就业”的原因主要是:一是“95后”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日渐富裕,为毕业生“慢就业”提供了资本,更多的是等待时机。二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因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欠缺逃避就业,最终由“慢就业”质变为“懒就业”“不就业”。为这类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应用上缺乏创新思维
互联网和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号是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最常见和最易入手的载体,但是很多高校在新媒体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思维,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新媒体运营仅停留在官网相关就业创业政策及宣传内容的复制与链接上,“新媒体+”更具体说是“互联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作用发挥甚少,传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占据主导,信息资源共享滞后。
(二)就业创业教育亟待落实
“00 后”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体,是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性断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随意安排、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00后”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针对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合理探索,没有结合工作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选择比较主观,导致就业的稳定性下降,职业成就感缺失[1]。
(三)就业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就业供求关系不平衡,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并存。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而言,国家政策全方位支持、高校激励机制以及学生家长对创业认可度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导致整个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环境不均衡,因此亟待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四)就业创业服务亟须跟进
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面临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稳、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供需不平衡、组织机构混乱、教育过程性断裂、平台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就业诉求,亟须加快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2],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三、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多方协同合作,建立促进就业创业的良性机制
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思路,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整合资源,建立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3]。政府应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高度,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扶持政策时充分考虑就业问题;高校应顺应市场需求,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利用新媒体提供多元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不断巩固和拓宽就业市场;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加大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力度,统筹利用工业园、闲置厂房等资源,为就业创业大学生提供孵化和经营场所;家长应配合高校加强学生就业观创业观教育。
(二)健全“普惠性”政策,提供就业创业良好环境
宽松的就业政策与促进就业创业的大环境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高校要在符合教育规律和遵循企业与市场逻辑的基础上,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健全就业创业“普惠性”政策,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高校要在“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帮扶与促进下,持续推进“双创”工作,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大学创业园等创业载体的建设和发展,创设就业创业良好环境,为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指导服务、法律援助、融资渠道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创业。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方式
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与持续创新。一是要通过多种新媒体全方位做好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与宣传工作。借助“新媒体”发布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解读文件精神、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信息、课程培训、就业管理、职业咨询、创业成功典型事迹宣传等,推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二是高校要适应“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与传统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势[4],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切入点,以做好新时期就业创业工作为落脚点,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为一体的“公开、共享、透明、绿色”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高校要创新就业创新教育的内容。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高校要唱响国家意识教育主旋律,抓好课堂育人主路线,利用好“新媒体”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二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全国掀起“双创”热潮的形势下,高校要搭建就业创业法律服务平台,开设就业创业法律“线上与线下”课程,成立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团队,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寓于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高校要针对“0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通过理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教育大学生学会服务他人、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团队合作,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五)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体现就业创业服务新职能
高校就业创业服务要强化内部治理,培优就业创业服务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与优化,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训环节,并将学生的创新成果、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委托行业企业进行验收评价,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二是要加大产学研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吸引社会各方要素加入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队伍,协同高校实行统筹协调管理工作。三是从就业服务与专业调整、大学生失业保障、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市场机制完善和大学生创业帮扶等方面构建高校就业创业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出就业创业服务新职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