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动态育人机制研究
2022-03-18李晶杨勇张书王丽娟王晨张岩
李晶,杨勇,张书,王丽娟,王晨,张岩
( 1.南京审计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
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优化,各行业对高素质实践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特别是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甚至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1]。这种局面直接拷问现行的学历教育模式,因此,应加快校企融合发展,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体需求为驱动,重新调整专业和课程内容,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当地企业,高质量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使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2]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当地区域经济深入融合,助推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升级,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校企双轨制育人的过程中,双方互利互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因此,对专业课程,核心能力要保持定期评估,建立能够动态调整的机制,紧跟时代和市场的需求。
1 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构成转型升级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安排等设置依据都来自区域经济构成及优化调整的需要[4]。培养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和特色化,随着技术升级转型的加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来源于中职学校升格,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度不高,缺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愿。专业设置调查和论证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准确地研究“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现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存在问题,如岗位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混乱、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培养的各环节缺乏企业的有效参与,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认可度较低。
1.2 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滞后
近年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对新时代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与产业发展调整相适应。高职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而建立相配套的专业群,以专业优势互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类必需的技术人才。当产业迅速扩张或优化调整时,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群就要对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进行动态的调整。目前,虽然各高校对专业设置时都会进行调研和论证,但对行业与企业的“需求端”明显认识不足,造成供需的不平衡。
1.3 人才培养质量与地区产业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但由于历史沿袭等问题,目前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问题,培养方案尚不能为人才培养各环节提供全面意义上的指导。多数人才培养方案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工作岗位定位不清晰,课程培养体系与岗位设置不匹配,核心课程与区域经济契合度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理想。
1.4 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不健全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参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深入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开展,但融合的深度在各专业却未达到预期目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呈现出片面化、表面化的状态,企业和高校都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作用。高校和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各自关注的中心不一,企业注重效益,而高校更符合公益性的事业类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5]。具体表现在课程培养体系和岗位工作的错位,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存在差异,校企缺乏有效的合作沟通平台,双方诉求未能充分融合,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学校相对重视理论教学及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
1.5 双师型教师短缺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过硬的技术能力[6]。目前,高职院校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由高校直接进入学校,理论知识体系较扎实,但是欠缺企业实践环节,对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经验不足。而当前双师的培养力度严重不足,教师没有通畅的渠道进行实践,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这严重影响产学研教学过程的开展,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有力支撑,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1.6 专业建设的核心技能培养不能动态适应产业变化
由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势必会促使产业升级转型,从而加大了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产业转型初期对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大,一般可以由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但随着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人才培养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日益巨大和迫切。产业变革必将推动教学课程体系的更新,但产业知识体系更新也存在渐进式和突变式,专业课程必将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淘汰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或更新教材开办新的专业方向。师资团队、专业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素,但目前,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途径,很难及时地将新知识转化为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料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7]。
2 人才培养调整机制原则分析
1) 专业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相匹配,为专业设置与评估提供保障。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动态调整,实现企业岗位群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3) 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动态调整,专业的项目式教学和典型工作任务要紧跟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升级及产品更新时,相应的教材及资源可适应性地调整和更改。
4) 教学团队要建立动态更新调整,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混编”的教学团队要跟随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在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方面进行持续学习和更新,及时吸纳企业优秀成员进入教学团队。
5) 校内外实训基地要建立动态调整,除校内实训基地随着技术升级进行更新外,深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同样要延伸和优化,实现教学、考证、培训、实践等全方位的服务[8]。
3 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1)精准定位,对接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高职教育应当精准把握区域经济特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设置,调整“供给侧”,建立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坚持产业引领专业建设,选择若干具有区域特色、实力强、信誉好的专业重点扶持;淘汰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就业差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具有淘汰机制的专业调整机制。
2) 对接产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中起着基础和导向性作用,其特殊地位要求必须与地方产业相对接,以校企合作为基石,将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应当做好调研,认真梳理代表性龙头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以此确定各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核心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建立自身的专业特色,谋求专业发展,形成优势专业。
3) 深化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凝练专业课程中典型工作任务。深化校企合作,专业知识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制订项目驱动工作任务,对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以知识理论为指导,校内校外实训为实践,重构课程体系,教学任务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调整。
4)增强服务能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不仅要向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还要多方面提供社会服务,提升科研服务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教师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教师应当积极组建师生研究共同体积极主动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其次,积极主动开放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主动开放高水平的实验室,推动图书馆、实训基地等开放机制,建立开放性的高校,不仅满足企业需求也服务周边的普通民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后,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高职院校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还应当积极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对方的培训要求,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企业员工技能水平提高的培训课程。
5)丰富教学资源,共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依托人才培养方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各种活页式教材及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企业发挥行业优势,提供行业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强力整合,线上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资源和培训环境,线下为师生提供教学授课、培训认证、强化实践、创新创业等实体环境。
6)混编教学团队,加快团队“双师素质”建设。校方根据需要推荐专业能力强 、科研开发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的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承担技术研发、生产咨询等工作。公司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安排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承担学校专业教学任务。建立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下岗轮训制度,教师深入企业岗位中,积累岗位实践工作经验,通过与企业员工合作交流,获取岗位信息和专业信息,将上述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校企师资互聘的方式,全面提升整体专业师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7)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在当前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结合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积极搭建政行企校交流平台,企业积极融入高职院校培养过程,积极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基于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动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体系,高校则积极依法共享校内的课程、实训等信息,实现数据共享融通,特别是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式人才培养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市场手段积极引入软硬件实训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科研实训平台。校企根据生产过程中真实的产品和生产流程重构知识体系、实训技能体系和训练环境,引导学生在校内外生产过程性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8)学生学业大数据融合分析预测,定向反馈调整培养策略。从基本信息、个人特征、学生投入三个维度,基于融合型教育数据集,进行了探索性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表现模型,充分应用了传统统计学方法和教育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模型评价和比较,优化出相对有效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表现的预测模型,对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挖掘数据价值、解释教育规律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时使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挖掘课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可为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与结构调整、准确把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学情监控与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工匠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专业和课程的架构要扎根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与当地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对专业和课程进行科学性、时代性的评估和整改,有预警、有措施、有调整,将教学目标和过程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才能真正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