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喻文化”视域下的儿童人格培育
2022-03-18邱灵
邱 灵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鹤琴学前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儿童人格是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他人,或是对具体事物来说,儿童在行为上展现的人格特质都是较为稳定的,具体表现为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特征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儿童人格的培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持续和广泛的关注,也发现了儿童存在自我中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独立性较差等人格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1]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人格发展能否趋向于“理想”的境地,取决于教育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以及培育手段的实施。文化会塑造和影响人,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根据人类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类型。从三喻文化的视域去关注儿童人格培育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吸收、借鉴三喻文化的内容,更好地引导儿童人格发展。
一、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
(一)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表现为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是一种在生活孤立封闭、发展缓慢且闭塞的社会状态下的代际传承文化。原始社会时期,由于自然环境险恶,生产工具简陋,人们缺乏必要的物质手段,因此社会发展迟缓、文化传递方式单一。后辈习得文化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长辈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楷模,因而前喻文化也被称之为“老年文化”。前喻文化传递的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年长者对生活的理解、他们所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简单的是非观念,其基本特征为世代性、保守性和稳定性。当今世界,三种文化传递方式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并借鉴前喻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而对于其中腐朽、陈旧的部分,我们则要适时舍弃。
(二)并喻文化
并喻文化是指年长者和年轻者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代际传承文化,它处于一段从先辈那里学习以往经验,从同辈那里学习新的经验的历史时期。随着战争的失败、移民运动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前文化濒临中断与崩溃,从而诞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年轻者逐渐失去了行为效仿的对象,他们只能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创造文化,只能将新的环境中领先发展的同伴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们的学习是在同辈人之间进行的。并喻文化重点将过去的生活转向现今的生活,面向现今各种年龄和经历的人,其最凸出的特点是个体社会成员纷纷效仿目前社会上主流的行为模式,并以此作为自身行事的依据。
(三)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又称“青年文化”,它的传递过程和前喻文化是相反的,表现为年长者反过来向年轻者学习,是一种由后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长辈的代际传承文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经历了迅猛的社会变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巨大的变迁面前,长辈的某些经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承的价值,他们不得不向年轻的一辈请教新的知识并认识新的事物。在后喻文化中,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孩子能够成为未来生活的象征。因此,长辈必须要向晚辈不断地学习,方能适应这个时代,否则就会被整个时代所抛弃[2]。
二、遵从前喻文化,为儿童人格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一)前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精神基石
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多种人格特质就是在儿童期形成并获得迅速发展的,如好奇心、自信心、自我延迟满足等[3]103。前喻文化作为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精神基石,在儿童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儿童学习传统知识的必要性。传统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至今各种经验的积累,体现了年长者对年轻一代成长的希望和期待。在我国的传统知识中,许多内容和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的价值和做法是一致的。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可以将传统知识内化为自身行动、习惯、技能技巧或情感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诚实、友好、有礼貌、帮助伙伴和好朋友等品质,从而为自身人格发展奠定精神基石。
2.儿童身心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则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因此父母和教师自然成为学前儿童模仿和效仿的对象[4]。前喻文化表现为晚辈向长辈学习,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与价值引导,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精神品质,为今后的人格发展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
(二)利用前喻文化引导儿童人格培育的策略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前喻文化给予重视,并利用前喻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儿童人格培育。
1.将前喻文化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模式。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将前喻文化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模式。前喻文化以教育和引导为基础,幼儿教师教学的过程实则是发挥纽带作用、将长辈积累的文化和经验传给学前儿童的过程,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将自身的传统知识、观念和经验传递给孩子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代际传承,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儿童发展各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大班开展以“窗花”为主题的剪纸活动,让儿童学习我国传统工艺——窗花的制作,在提升儿童对传统知识重要认知的同时,也能培养儿童耐心、细心与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尽管前喻文化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在学前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阶段仍具有特殊意义。
2.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幼儿发展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儿童发展健全的人格。教师和父母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儿童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优化儿童的情感,升华儿童的道德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平等、真诚、和谐地与儿童相处,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发展健全的人格[5]。例如现在政府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教师和家长要严格遵照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工作中为儿童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从而帮助儿童自觉养成主动垃圾分类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与态度。
三、遵从并喻文化,为儿童人格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一)并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手段
并喻文化是同代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传授的文化,它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人格的发展也是需要并喻文化的,儿童需要向同伴学习和汲取经验。儿童的同伴关系包括幼儿园朋友、邻居玩伴、学校同学、社区及社团朋友等。同伴交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接受同伴和社会对他的看法与期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与同伴的积极交往,儿童不仅逐渐社会化,还发展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交往中学会了克制、忍让、合作、竞争等意识,这些都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利用并喻文化引导儿童人格培育的策略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儿童人格的培养中也应该对并喻文化予以重视,引导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和同伴的人际交往中互相学习并汲取有益的经验,培养健全人格。
1.为儿童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儿童体会交往的乐趣。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更要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交往乐趣的同时形成并发展自身的人格。比如家长可以利用走亲访友、到朋友或邻居家做客以及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儿童与其他同龄伙伴接触和交流;家长也可以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鼓励儿童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感受同伴间共同玩耍的快乐;教师要多为儿童创造自由游戏与交往的机会,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类型,并主动邀请同伴一起开展各类活动[6]25。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也可以联合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儿童多接触身边的同伴,增进他们的同伴交往。
2.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儿童学习同伴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情境,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不同的情境去指导儿童学习相应的同伴交往技能和规则,由此帮助儿童培育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游戏情境中,当儿童希望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而遭到拒绝时,教师可以建议他扮演一个角色加入游戏,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分享与玩耍;在分享情境中,当儿童主动与同伴分享图书和玩具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儿童的分享行为,对他们表示鼓励与认可;在冲突情境中,当儿童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讨论是否能用协商、交换、共同玩、轮流玩等方式处理矛盾;在阅读情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绘本故事的作用,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且具有正能量导向的作品,结合故事中的情境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激发儿童乐于帮助他人、积极与同伴交往的情感;在合作情境中,幼儿园要多为儿童提供参与感与合作性较强的活动,让儿童在各类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情境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7]。这些方法都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他人。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中心性”。此阶段儿童有时候不能注意到他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也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换位思考,学习理解他人。如在区域活动时,有些儿童会出现争抢玩具和活动材料的行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儿童学习理解同伴的感受和想法[6]26;又比如在家里邀请邻居小朋友做客,当家长拿出好吃的蛋糕时,有些儿童想独自占有一整块蛋糕,此时家长可以引导儿童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连蛋糕都不愿意分给你吃,你会难过吗?”引导儿童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自身行为的不足。
四、遵从后喻文化,为儿童人格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一)后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尽管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仍是幼儿园和家庭重要的文化传递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后喻文化将逐渐成为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趋势。
现在的儿童追求新颖、时尚,喜欢各类电子科技产品,能够紧跟这个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的步伐。面对“后喻文化”的迫近,教师和家长都应放下传统的架子向儿童学习,因为在高度信息化的冲击下,即便是成人的指导也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儿童的独立人格需要得到承认和发展。与此同时,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等待被灌输的客体,而是自我建构的主体、自主学习的主体和生活经验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儿童的活动支持者、经验引导者和潜能挖掘者。总的来看,教师与儿童之间已然形成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双方都是具有兴趣需要、学习需求、生命尊严和发展潜能的独立性个体,双方需要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8]45。教师和家长需要向儿童学习,儿童的人格发展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二)利用后喻文化引导儿童人格培育的策略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儿童人格的培育中也应该对后喻文化予以重视,倡导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平等的交流与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1.推崇师幼平等对话,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幼关系。在后喻文化的冲击下,教师应该与儿童平等对话,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幼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通过公平性和探讨性的对话与儿童进行实质性的情感交流。这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教师自身教学组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儿童人格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儿童说教,而忽视儿童对教师的反馈,二者应双向沟通与交流,彼此将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告诉对方,从而交换各种问题的意见,表达自身的体验与感受[8]4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儿童都是互动的主体,双方更像是朋友和伙伴,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也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这是一种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经验交流,教师用渗透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而儿童则以其创造性的表现回应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例如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因为空间和材料数量的限制,使得儿童出现争抢行为,此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儿童共同交流、探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双方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商量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和认可的好方法。教师将其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传达给儿童,儿童也用自身的感受和建议回应教师,双方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
2.在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塑造儿童的人格。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教师、家长都应该为儿童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儿童能够将人格发展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并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外界提醒就能自觉自主地加以表现。尤其是要在幼儿园和家中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游戏环境,让儿童受到感兴趣事物的激发,甘愿遵守游戏规则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获取足够的快乐。游戏中儿童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表现,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其人格发展[3]104。
3.树立威信,尊重儿童的品格特质。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儿童面前树立威信,但切忌滥用权利,而是要多鼓励儿童,尊重儿童的品格特质。在对儿童进行指导时,教师要重视儿童的心理需要,尊重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并能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积极、有进取心,这些品质都是儿童良好人格的表现。另外,不同儿童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其品格特质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发展。例如对于胆小、缺乏自信的儿童,教师要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的进步;对于缺乏常规意识的儿童,教师则可以主动让他们承担“小组长”的角色,鼓励他们表现出色,起到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并负责监督和提醒其他孩子盥洗、吃饭、午睡时的纪律。
4.关爱儿童,给予儿童人文关怀。在后喻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今社会,个体都将成为知识经验的拥有者和创造者,儿童也不例外。通过接触电视、网络和电子设备,儿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吸收大量信息,以各种方式积极展现他们的人格特质。有些信息积淀在儿童的知识经验库里,有些则转化为儿童必备的生活常识,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成人也不可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教师和家长要具有深邃、洞察的眼光,捕捉儿童的内心世界[8]47,也应与儿童相互投入到彼此的生命历程之中,共同分享当下的生活和经验,与儿童一起营造充满爱与自由、富有安全感的心理氛围和精神环境,给予儿童人文关怀,培养儿童形成自尊自信、独立自主、认真尽责、自我控制、积极进取、诚实礼貌、同情助人、合作交往和情绪适应等优秀的人格特质。
五、结语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尽管是接踵而至的,但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在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三种文化传递方式正共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喻文化并行的现状要求从多样性的角度去看待并引导儿童人格的发展,既要关注到当下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也要考虑到未来儿童人格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完善;既要进行正向的成人引导,也要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向儿童学习;既要适当保留固有的观念和传统知识,也要跳出陈旧的框架去发展新型的师幼关系、家庭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