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融入中华文化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2022-03-18刘仲阳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中华

刘仲阳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2018 年8 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此讲话精神指引下,全国积极开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学会的语言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经过研究,笔者发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就业能力”一词是1909 年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 最先提出的,自此以来,其在国内外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人们对就业能力的认识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引进就业能力概念[1]。郑晓明[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毕业时获得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时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现个人潜能时所展现的个性化的道德品质三个层面[3]。

一、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提高,2021 年达到909 万。同时这两年受国外疫情防控稳定因素的影响,大量留学生和原本在国外就业的人员选择回国就业。国内因疫情的影响,导致一些产业的业务量大幅降低,一些企业不得不裁员,造成一批失业人员流向就业市场。就业求职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上升,直接挤压了国内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4]。

自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世界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世界各国越来越期待听到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智慧,这必然会给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现今的就业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如微商、电商、直播带货等,就业特点也更具有延展性、共享性、数字信息性和自由性。要在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顺利就业,学生就要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求职核心竞争力是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主要是指在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其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针对大学生而言,所谓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也就是大学生在应聘某职位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适合其所应聘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较其他应聘者更具竞争优势,更能胜任该职位的能力[6]。

就业市场中大部分招聘单位对求职者外语技能的考查侧重的是语言的工具性,主要聚焦在求职者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上。在招聘时,招聘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求应聘者能听懂外语日常对话,能用所学的外语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读懂职场工作中的往来文件,能用外语写出简单的商务文函等等。这在招聘市场中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学生在应聘面试中采用千篇一律的格式化应答模式,缺乏个人特征。

外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语言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向上的育人元素融入外语教学中,在培养中注重了语言的人文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现代职业人。在应聘考查时,求职者能在外语表达中加入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自我介绍时加入中华汉字文化、在用外语描述产品时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这样的外语表达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应聘者的语言技能,还体现其人文情怀,较其他应聘者更具有优势,从而成功求职。同时,熟悉中华文化的外语人才,也将拥有更多的就职机会和岗位选择,就业空间更为广阔,求职竞争力上有明显优势。

二、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个体自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即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一项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还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事业的能力[7]。可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否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了基本专业能力外,还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关键能力[8]。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完善外语课程的知识结构,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快速推进,大量的中国企业会跨国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外企也会进入中国。外资企业想在中国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懂得中华文化;国企想在国外立足发展,就要使合作对方懂得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与外国人共事将成为常态。而在职场交流当中,交际双方绝大部分是通过在语言交互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来了解彼此,增进合作。只有了解相互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职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在外语教学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表达文化,传播情怀的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国际环境中跨越文化障碍,游刃有余地进行双语交流,在工作中增进团队沟通和协作,最大限度地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有效保证自身的持续就业和发展。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使外语学习由侧重语言的工具性转向侧重语言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在这种冲突中产生自主的思考和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有个性的新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能力又在语言工具的加持下会延伸到其他各个学科和行业,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文化+语言+X 专业”的持续学习中将会不断创新知识和思想体系,这种创新能力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便会迁移到工作中,实现实践创新。

三、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优良品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在我国一直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始终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为主要教学目标,大量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学生的价值观深受影响,甚至崇尚西方文化,而事实证明这些影响很多都是消极的。如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蜘蛛侠》 《钢铁侠》等一系列玄幻英雄电影和其他相似的一些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化作品中,主人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我利益去突破社会道德、法律和伦理的束缚,做一些反传统、反权威的事情,这是与我国重视集体力量和团队精神的传统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这种反常规的夸大个人主义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消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还有一些西方文化作品中大量充斥着享乐主义气息,从豪车、奢侈品、先进的科技产品到各种舞会及酒会,这种享乐的生活对于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对务实生活的信念,陷入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幻象中[9]。这就造成有些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利己主义,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还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贪图享乐,既想获得高薪报酬又不想付出辛勤的劳动,甚至有些学生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外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地扭转外语教学中文化交互的不平衡和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学生能在充分的跨文化互鉴和比较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外语教学的特点是情境化,在教授不同情境的话题时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就业创业情境中我们可以融入《大学》中所说的“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在职场沟通情境中融入孔子所说的“言必行,行必果”;在学习生活情境中融入韩愈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0];等等。在学生欣赏国外文化作品时,同时引入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作品,如电影《战狼》等,引导学生挖掘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在文化比较中认识到哪一种社会价值才是正确积极的。学生在这种正能量文化的熏陶下,会逐渐摒弃错误观念,形成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这些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在就业中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关键性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对于人的影响不是一朝形成的,它是在语言学习中春风化雨式地浸润于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情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在将来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就业人员懂文化会外语,有专业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又能做到彬彬有礼、言而有信,又如何不能成为职业精英呢!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并越来越走向国际化,而且未来的国际化必将有中国元素,所以就业者必须具备某些既能适应当前、又能适应将来各种变化的基本能力,以满足个体参与未来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需要。既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实现就业的竞争优势,是学生确保持续就业的有利条件,是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中华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