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嫁接就业研究实践
2022-03-18冯岩
冯 岩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大学外语教师,怎样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大学课堂是神圣文化培养的沃土和摇篮,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植入填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空白。用中西文化融合比较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播种一份厚重的民族情怀的种子,可以为就业对接企业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延展的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我们指出了2035 年的文化发展目标——建成文化强国。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有着青春的活力和对事物接触的先进性。异域国度的西方文化是新奇的,它触发了学生涉猎文化的好奇心。英语课程单一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堂不感兴趣,一些课堂的负面影响随之产生,厌学、缺课、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摄入并不多,尽管很多人知道四大名著,然而真正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少之又少,读过《四书》 《五经》的则更少。甚至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中国最具典型代表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九歌》 《离骚》对学生们而言更是遥不可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虽能脱口而出,但这些诗句的真正意义却很少有人问及。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呼应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洲:水中的陆地[2]。这类释本赏析的含义,更鲜有学生详细品鉴。文化深层次缺失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障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屈原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实际上,屈原要向人们表达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内涵,塑造的是一个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很多学生只知道端午节,而对这节日背后的文化却很少有人追根溯源,英语课堂的外语教学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知识对比的融入是课改的一个方向,也是学生就业前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身为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效地把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以口口传授的模式传给我们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意义十分深远。
二、中西方文化同源性和差异性分析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同源共性
中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起源、信仰和传承。这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文明延展,但都有着相同的理念与信仰。在风俗理念上都有亲情、友情、爱情的同源性。我们中国的爱情故事《梁祝》和西方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我们可追溯爱情故事中的同源性,也可以在外语教学课堂展示和共享。面对即将就业、就业之后又面临建立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以同源的共性了解到相同的爱情故事,是知识文化的融合和传递,值得延续和推广,对中外文化的融合起到了对比构建的作用。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需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这就是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层含义。
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 和中国的七夕节,在不同维度却有着共性和个性的同源意义。我们记住了瓦伦丁这位神父,为了给不能结婚的将士一个婚礼盛典,竟然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这个情人节的纪念能激起很多找到爱情、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希望和执着。七夕的爱情传说与之不同,但是追求爱情的真谛故事同样催人泪下、意蕴悠长,两个爱情故事都是为了真挚的爱。七夕的牛郎织女是被一条老牛成全了天上人间的相望,还有一条鹊桥可以让他们每年相见,那些在星语星光中的葡萄架下倾听爱情故事可以代代相传。这些同源的共性知识文化可以在课堂上相生共存,为学生拓展更宽阔的知识空间。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西方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立场界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肉体关系,西方人则偏向于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看重的是物质世界,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看重团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家族利益,反对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赋予爱国和奉献精神。西方人更更偏重个人利益、崇尚自由。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人权的理解是不同的,两种传统文化在思想思维模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三、外语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融入实践分析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承的产物,是不可分割的共性资源。尽管中西文化相距甚远,然而精髓的文化都会被传承。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摇篮,而精通中外文化的外语教师,更有机会把第一手资料传承于课堂。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是美国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一生留存下来的诗有1 800 多首,生前只发表了几首。她的诗在世界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穿行诗歌中的百年足迹》[4]中有关于《信任》一首诗的翻译引用: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When Gentlemen can see- /But Microscopes are prudent /In an Emergency. (信任是一个最好的发明/ 绅士男人看得见时/显微镜却看不见/在紧急情况下可见)。
诗歌谈及的是诗歌内置的文化和艾米莉的人生信条,我们不难看出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艾米莉的人生是孤独的,而她用诗歌这种文化意识填补了她人生所有的空白。
图书馆是学生开启阅读的乐园,这种文学上的启发会让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英国桂冠女诗人卡罗尔·安·达菲把自己钟爱的事业——教师生涯,写成408 行的长诗《斯坦福德女校女孩的笑声》[5],她借助诗歌的语言形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的顽皮淘气写出来进而反映校园现实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所学校的各种教学风格和学生们的生活现状,这些都适合大学生课后阅读。对于诗歌的翻译,更是外语课堂应该探讨的方向,而这种以文学性质高度凝练的诗歌,更是课堂繁衍文学的沃土。诗人达菲在这首长诗里三次提到我们伟大的中国,可见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研究。达菲的诗歌每一首都经典至极,《愿望》 《聚光宝盒》 《白描》[6]更是把文学的写作技巧抬高到人生哲理层面,用意象、具象、拟人、比喻等多重方式打造诗歌的文学殿堂。外语课堂教学可以输入英语原文,也可以用译本融入课堂,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对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给养。
外语课堂英语文化的输入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是紧密相连的。《新职业技能英语》第二册有一个单元讲的是What an amazing place!惊艳眼球的地方不只有Eiffel Tower (埃菲尔铁塔) ——巴黎塞纳河南岸、Taj Mahal(泰姬陵) ——印度阿格拉的一座大理石墓、London Bowl(伦敦碗) ——伦敦、Palace Museum(故宫) ——世界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Sydney Opera House(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Leaning Tower of Pisa(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古城内的教堂广场,还有我们中国伟大的万里长城——The Great Wall 和满目疮痍的圆明园——The Old Summer Palace。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是外语教师用心便可以一一列举的,也可以列出我们建党百年来的爱国故事、红色经典。“左手干涸的血液攥紧草棵里的一把草/弹片炸伤的右身让整个躯体无法前移/跌进深沟,五天五夜的昏迷/活着,就该像左手里抓紧的这把草/从冬天死去活来的枯萎中郁郁葱葱/捂住伤口的血,一把草一把草挪移/左手的茧子与右手的一样能磨砺自己/蹦到嘴边的蚂蚱给蠕动的躯体充饥/一滴一滴露珠滋润干裂的嘴唇/向前,挪移,爬出深沟/一只血淋淋的手臂拽着残损的躯体/信念,不愿做奴隶的人/眼睛随身体,向着有光的前方爬行/……”这首诗是发表在湖北省优秀期刊《阅读时代》 杂志的诗歌《挪移》[7],是《阅读时代》杂志“百年荣光”庆祝建党百年诗歌大赛的优秀奖作品。建党百年来,我们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和安宁,课堂上传统的中华红色文化的融入,让学生的脸上有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浓重表情。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位于大连市金州区,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现在老衙门博物馆还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物品和人物蜡像。最为悲壮的曲氏井成为日本侵略中国在金州这座古城的历史罪证——一家10 口人,7 个女人和3 个幼儿不忍受辱,投井自尽。《曲氏井》[8]的悲壮,让整个课堂陷入沉思,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走进博物馆,看看我们这座古城屈辱的那一瞬间妇孺怎样挺起脊梁,纵身一跃的悲壮历史史实。尽管这段历史是用诗歌、小说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都是曾经发生的历史。而冯岩的《东关街》[9]和《红房子》[10]都以小说的形式进入课堂,这些红色的经典传承,是外语课堂中华文化的延展和深层次切入。
外语课堂以这种形式深入实践,丰富了外语课堂的文化知识,丰满了中西方文化的经典传承。无论是知识结构、语法和课程构建都会在课堂延展的意境中生成主体,有枝干,有花朵,也有累累硕果。
四、课堂传统文化嫁接就业良性循环
在研究本课题实践中,课题负责人先后获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先进个人、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先进班主任等多个荣誉称号。正是外国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前期植入,让每位外语教师有了在外语课堂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的初心,进而有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爱心,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事业的创新。每名大学生毕业都会面临着就业,而文化的传承、素质的提高,正迎合了企业多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历届学生的回访,发现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质修养,可以与企业文化进一步契合,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化的延续。
本课题研究负责人积累了近三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并在不断的改革中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对外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输入输出做出了贡献。先后在百余类报刊杂志中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翻译诗等作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形成课堂教学的特色。同时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入西方,让更多西方国家的学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届学生就业中已经得到实践性成果,学生素质文化的提高在就业过程中成为竞争的焦点,也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