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路径探析

2022-03-18旭,刘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卢 旭,刘 悦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提出,应使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全力发掘其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政因素,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格局。高校教师在充分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科课程当中,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应拥有较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精心建设一批产生较好育人效果的精品专业课程,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深入地融合。

一、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一)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共通性

虽然二者所属的学科领域不同,但都属于人文类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是一致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的阅读、沟通、写作等重要职业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高职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论教育,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育人理念的,都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步同行,产生协同效果”的要求而开展的。高职语文课选用的优秀人文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生活都有反映,对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理想、高尚人格都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高职学生不应只学习相关专业课,还应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多方面有所涉猎,掌握好运用好语文知识,会读、会说、会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会大有裨益。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一般都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学生能够从中体会中国古典优秀文化,体会其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永不停歇的求索精神,看到对各种人物的性情、际遇以及社会人生的广泛描摹,有助于学生理解时代、理解社会,对人的品德高低优劣、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全面直观的把握。语文教师可以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融入作品和人物的讲解中去,适时引领,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中国古典文学有文以载道的传统

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古典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被很多文学家所重视,这些文学家多是以天下为己任、关怀民生疾苦的儒家学者。唐代韩愈便主张写文章是为了阐明儒家之道:“文书自道传,不仗笔史垂。”[1]认为文章著述需依靠其中所蕴含的儒家之道才能流传万世。宋代周敦颐用车子的装饰与车子的实际用途之间的关系去类比文、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2]即使车子装饰得很美,可如果是一辆空车,人们不加以利用装载物品的话,这车子就是无意义的。文辞就像装饰精美的车子一样,只是技巧,如果其中不包含丰富的内容,文辞也就成了虚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发掘出来,实现对高职学生在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用。

(四)高职语文课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当今的高职学生成长在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经历着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与碰撞。在接受主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也通过网络等渠道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承担着学生“三观”的引导职责,保证高职育人目标的实现。高职语文教材编选的内容多是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真善美的元素。学生可以在生动的审美形象中,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昂扬奋进的生命历程。这些比枯燥深奥的理论更易深入人心,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加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要在不断改进变革的育人环境中保持应有的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牢牢占领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地。新时代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政策部署,持续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良好育人机制。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进行课程思政理论的学习

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3]。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有清晰的育人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和教育影响的作用。在持续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全面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严谨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能够揭示和反映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是做好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前提。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理论学习应有明确而统一的学习规划、学习次数和频率,使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在语文教师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要建立健全语文教师的培训制度,使其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立德树人信念。可以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使语文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加以运用实施。可以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请本校专业的思政教师对其开展理论教育,对其试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树立并强化正确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应对在职专业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对不同专业门类、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夯实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深入挖掘高职语文中的思政内容,促进语文和思政的有机融合

1.借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凝结了两千多年无数文人和普通百姓的情感与智慧,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唐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出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东方文化的中心地域,引起远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仰慕和学习,纷纷派遣使者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通过对《送朴山人归新罗》 《哭晁卿衡》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等相关诗文的鉴赏学习,学生对于中国曾经的文化繁荣领先有直观的认识,为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由衷自豪,更加坚定中国必然实现伟大复兴、再创辉煌的强国信念。

2.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人格修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5]。而语文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极大作用。《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等名句;苏轼一生连遭贬谪,却从未消极颓废,诗文佳作层出不穷,在各地为官期间尽全力为百姓造福。语文教师可借助这些作品内容和文学家的生平经历,对高职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惧困苦、顽强奋斗的精神。

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绵延不绝,富于爱国精神的作家层出不穷,这是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极佳切入点。伟大诗人杜甫自青年时便立下尽忠国家、造福人民的远大志向,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世辛酸,却从未放弃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的《秋兴八首》描绘了夔州萧索凄凉的秋景和自身暮年体弱多病的境况,可仍在怀念长安当年的庄严肃穆、繁华昌盛,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学习杜甫的生平与诗作,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诗人博大而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外国文学中也有不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作品,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等[7]。

4.利用经典作品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强烈责任感

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自觉担负起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远大理想抱负的重任。在讲授鲁迅小说《伤逝》时,让学生理解涓生和子君的婚恋悲剧是他们只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在目标实现后便把小家庭生活当做人生的全部意义,把狭窄的小家庭当作整个世界。子君安于平庸空虚的家庭主妇角色,性格胆怯,不再有更高理想和追求;涓生虽然仍有奋斗勇气,也认识到无论生活还是爱情皆要不断更新、创造,都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奋斗[8]。应启发学生认识到,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暂时满足,而是要有高远的理想,要把自己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三)探索多元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对有相似点或相关性的文学作品、文学人物、文学现象进行中西方的文学文化比较。中西比较法,一方面可以将外国文学文化向我们拉近,变得不再过于陌生;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中国文学文化推置更广阔的视野中考察。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揭露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种族歧视、殖民掠夺、领土扩张的罪恶,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镀金时代》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作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西方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与中国当前公平正义、繁荣稳定的社会进行比较,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思考能力,由衷认同并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师还要善于搜寻大量网络资源,利用多种先进科技平台,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按照思政元素来调整文学作品的教学顺序,构成不同思政主题的教学模块,如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文化自信、高远理想、人格修养等,与学生一起搜集融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习素材和各种形式资料,如讲座、影视、微课、慕课、绘画等,形成共享资源库,充实线上线下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雨课堂、云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在课前推送PPT、视频资料,其中包含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和需要理解或讨论的课程思政相关要点[9]。

(四)完善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激励制度,对于语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能够了解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监督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推进和改革[10]。学校定期设置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科研立项课题和教学成果评奖,让不同专业教师申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学校可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比赛,组织广大教师观摩,在比赛中学习,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学校在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中,着重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布置作业等材料中是否包含课程思政元素。学校还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督导队伍,考察专业课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学校应将上述考察评价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学年评优、工资绩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高职院校应成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专门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出专门的育人模式、组织框架、奖惩规定、考核标准、沟通协调等制度和方案。党政领导应深入课堂,参与听课、授课、评课,指导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务科应组织各教学系部改进课程大纲、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精品课建设;人事科应在师资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向有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教师倾斜。整个院校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为课程思政建设服务,激发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热情。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