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2-03-18邸金南
邸金南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使其区别于普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也更需要具有职业素养和精神理念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推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1]。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而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领尤为重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如果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那么鲁班便是我国匠人的代表。工匠精神在中国的传承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影响深远且广泛。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 年,李克强总理考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勉励同学们说,国家不仅需要高端科研人才,也非常需要高技能人才,希望你们更加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顶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工匠精神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内涵有所不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2]。
(一)专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专注于专业领域是所有能工巧匠具备的特质,专业精神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专业技能是专业精神的基础,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执著于专业的规范、要求、品质化程序,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工匠精神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具备专业精神的基础上的。德国除了有奔驰、大众、西门子等知名品牌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隐形冠军企业”,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在特定行业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工匠们穷其一生专注一件事业,《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
(二)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高凤林、方文墨、李万君等大国工匠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认同、敬畏和热爱。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某种职业就该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包含个人的道德、涵养和情操,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蕴含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宋代大思想家朱熹“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三)工匠精神的特征与意义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体现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技术维度方面,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李德富[3]等认为,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专门技能和特有技艺,与企业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有了坚实的专业技能作基础,才能有质量的提升和良好的企业效益;在精神维度方面,工匠精神是人格品质和职业追求,工匠精神不只是存在于手艺人,更多的是在那些运用工艺和技术,具备创新精神,致力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人身上,是所有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求实创新的职业追求等;在价值维度方面,工匠精神是知行合一、尽善尽美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肖群忠[4]发现,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专业精神侧重于从事专业的态度,职业精神则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托的履职行为,并涵盖工作生活多方面的思想和精神活动。工匠精神则是处于更高的层次,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精品、完美、极致的执着;对社会而言,推动其发展进步。例如,把零件的尺寸精度从0.2 μm 提高到0.1 μm,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行业、企业精神发展的资本。
二、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从工匠精神的特征可知,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的支撑,学校单方面能够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但是离开企业,脱离职业和岗位的依托,学生的体会和认同相对较弱。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尤为重要,培育工匠精神已然成为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校企合作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屏障,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让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习得一门技术、习得不同于学校的为人处世之道、习得作为一名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习得一种信仰,塑造和内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必备的专业技能,增强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可以缩短学生与工匠的距离[5]。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条必经之路,企业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建立螺旋递进式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三者既是递进关系,又相互包涵,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辩证和统一。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专业精神,为学生营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构建专业学习路线图,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7]。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信任和热爱的职业精神,实现职业追求和职业行为的统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是要把职业与学业、专业、事业及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合理运用情境教学、项目教学,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激发职业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使他们热爱本专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再次要引导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表现为科技水平。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科技进步、技术革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勇于创新,以卓越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增强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立德树人是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养料”。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需要从思想引领、课程载体、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8-9]。
一是选树典型。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把工匠精神统一于国家所需、人民所想,深挖“爱国、敬业、奉献、精益”元素,将“珍视荣誉、追求卓越”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心田。
二是构建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内容。立足学情分析,紧扣新时代工匠精神特质,分层次设计安排思政元素内容,分阶段贯彻专业课程全过程,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典型项目、模块案例、实践练习等过程相互融通。在低年级学生中,通过“制造强国、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推动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目标锚定;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推动学生技能提升与品格养成,在典型工作任务中嵌入思政要点,注重思政感悟。
三是注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主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的本质是人对人的示范和影响,只有教师做到了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引领作用,催化其形成向“大国工匠”的看齐意识,孕育出工匠精神。要重视工匠精神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行政政策导向,营造“争当工匠,工匠为荣”的氛围,培养“专业+思政”的双师型教师,将工匠精神与企业工匠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工匠、劳模进校园等活动。
四是创新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形式。要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组织形式,为课程思政注入时代活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优势,通过“微电影、短视频、直播”新媒体形式,增强课程思政吸引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实践教学,构建校企协同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认同。
(三)推动校企联动工匠精神培养模式改革
相关研究表明[10],学校培育、企业训练、社会认可和个人职业动能都对工匠精神的养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企业训练的影响最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自然也需要企业训练。要建立校企协同联动的培养模式,通过渗透式培育方式固化工匠精神。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技能培养,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与渗透,在教师方面建立校企交流实践机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企业应该将工匠精神注入企业文化,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品质,在学生企业实践环节,通过明确岗位实习标准和职责,以职工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中领悟职业精神、养成工匠精神。
(四)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社会的认可肯定、正向引导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有直接影响,需要政府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重视和肯定工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招聘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供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全社会尊重工匠、争当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可能够延伸至工匠精神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社会和企业中得到的认可,能够激励自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同时能够转变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重树职业教育形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家长也会将这种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子女。因此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工匠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与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螺旋递进的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联动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营造社会认可的良好氛围,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认同以及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