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学习中明使命在教书育人中守初心*
2022-03-18张艳李舒悦
张艳 李舒悦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应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蓝本,明晰、坚定职业使命,描绘远大的教育理想。特别是近三年关于教育、教师、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频现,例如,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0 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20 年修订版)》 等。这些文件是广大高中思政课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完成培根铸魂使命的风向标。
一、做有标准的教育人
教育需要标准。教师要基于标准教书育人、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__做一个有标准的教育人。对于这一点,我们概括为八个字:线索、背景、阵地、机制。
(一)线索:人—培养人—培养人的人
教育的主题和对象都是人。教育应完成培养人、塑造人、成全人的使命,必须重视“培养人的人”,即教师队伍建设。应从源头入手,通过系列化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教育见习等新教师入职教育,方能走上教师岗位;上岗后通过师徒结对、跟岗特训、专业供需课程培训等,加强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等,形成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四有教师、精锐之师。
(二)背景:新时代下的三个“关键”——思政课、师生、时期
思政课: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必须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尤其是要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贯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知行合一、学思践悟。同时,应落实好地方课程,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努力开发校本化、生本化元素,通过适切、立体、多样的课程实施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师生:从教师层面来讲,上好中小学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使命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从学生层面来讲,需要“五育”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时期:对于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离不开家人、学校、社会的关爱与教育。特别是师长和前辈们的精心引导和培育,为广大青少年的心灵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中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时期。
(三)阵地:课堂教学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和发力点都是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当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都能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都能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的时候,思政课的春天和明天都会到来。
(四)机制:配备保障、准入退出、评价激励
配备保障:将政治立场坚定、为学为人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之中,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国家师范教育体制机制、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应出台科学的职业标准,确保教师的专业发展。
准入退出:一方面,应吸纳优秀的思政人才、专业人士和相关专兼职人员投身到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充实队伍构成,优化学科结构,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应打破终身制,对于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行为准则的思政课教师,将被调离或退出岗位。通过合理流动,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评价激励: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瓶颈,化解教师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的不良影响,从编制、经费、职称、荣誉体系、培训项目等多方面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的主动性,让任务驱动化为使命驱动、价值驱动。
二、做有温度的思政人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 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这些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人类家园的构建是紧密衔接的,应该成为每位教育人常思和常谈的话题,并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一)理解从了解开始
了解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环境是客观存续的,会直接影响他的性格特点、情绪类型,关乎他看待事物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尽管随着升学、就业等人生轨迹的变化,人们会逐渐去调整、优化,但是原生家庭或场域的影响还是会长期存在的。因此,对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而言,构建适宜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仍须重视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分析、研究、监管和保障,营造积极愉悦的氛围,注重保护学生的心理安全、丰盈人格和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应对诸多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了解专业背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和选择等,都与其专业背景直接相关。可以说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带有专业的影子,折射出专业惯性。孙正聿先生曾说,专业为你奠定了作为某种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政治人的讲原则与求策略、问题导向与总结反思、宏大叙事与微观落实、有理有据与解释说明等,都与他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阅读背景、学科术语密不可分,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维、理论品质、行动自觉一脉相承。
了解发展愿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发展诉求,都会有其阶段性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存在,人也要有反映家国情怀、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作为促进人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组织,需要基于个体的发展愿景,指导其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成长规划,不断地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允许试错,帮助其提升格局、厚植底蕴、丰富阅历、增广才干、收获梦想,很好地濡染人、成全人,助力发展、筑梦未来。
(二)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演进规律。顺利实现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跨越过程,就要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设计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学业水平、安全常识、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收获颇丰;应运用适切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和操作路径,引导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旧知到新知再迁移到未知的不断进阶;应借助恰当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目标、价值追求等方面完成跨越式发展。培养身心两健、阳光灿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投入其中的系统工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应从学校发展规划的精细落实和持续推进中感悟学校高远的办学定位和有效的实施策略;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理解课程供给侧的魅力和寻找人生“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应从协调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维度,建设备教批辅考评补导的全方位教学平台,打造家校、师生、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探索思维发展型教学,了解教育教学背后需要敬畏的道德律。多年来,由于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精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学校的优势品牌和文化认同。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面对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既要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也要积极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在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联中同向同行,发挥合力。如何演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角色? 如何判断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走向? 如何从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捕捉到潜在趋势与先机? 我们将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最佳路径就是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思考、感悟、实践,把学习成果积淀为理想信念和思想觉悟、转化为道德品质和报国行动、融入人格完善和价值实现,进而实现小我与大我、群体与国家、民族与世界的共商共建共享。
基于对人全面真实的了解和对客观规律的真正遵循,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更应多一份理解与尊重,明晰他们的成长环境、专业背景和发展愿景,让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与人类发展的愿景契合,让师生合作共处中多一份从容淡定、多一些宽容悲悯、多一种包容体恤,温暖、鼓励、协助、喝彩、崇敬、仰慕等因子就会萦绕在我们的周边,人文的关怀与力量就会凸显,各级各类的思政课就会活起来、暖起来、燃起来。
三、做有力量的教书人
教书人的力量,当然不是指力气,而是侧重于教育成效。教书人的“力量”从何而来? 从坚定的信仰中来、从高洁的品行中来、从铿锵有力的表达中来。
有思想的力量:人无思想不立,国无思想不强。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要想给“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上好思政课,就要不断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信仰、选择科学信仰、确立科学信仰、坚守科学信仰和践履科学信仰。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有人格的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依靠扎实的学识、学理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青少年学生,陶冶其情操、启迪其思想、触及其心灵;教师应自觉做为人为学的表率,保持言行一致,坚持言传身教,使得言传与身教相得益彰。
有语言的力量: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财富。语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表达的语调、语气、表情、动作等,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教师应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应做到言之有序,有逻辑性,有主次、有条理,将所言之内容讲得明白、说得清楚;应达到言之有情,有情感,用真情实感表达、用真心实意表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识;应体现出言之有趣,有意思、风趣幽默,将艰深而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深入妙出、趣味横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大好形势下,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立足教学岗位,在坚持常规理论学习的同时,关注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将其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在政策学习中明使命,在教书育人中守初心,为党徽添光彩、为教育献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