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泥泥狗的装饰纹样研究
2022-03-18张新沂
张新沂 陈 旭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淮阳泥泥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蕴含着上古先民文化内涵的中原文化。淮阳泥泥狗艺术是民间美术中的典型代表,不仅延续了原始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体现出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泥泥狗艺术具有独特的装饰纹样与创作规律,只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深刻全面地探索其纹样艺术中蕴含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淮阳泥泥狗纹样特性
“泥泥狗”源于远古伏羲时代,盛传于伏羲氏旧都——淮阳,今以“活化石”“真图腾”“本源艺术”著称,其关联着祭祀伏羲女娲的活动,与民俗节令密不可分,是淮阳太昊陵庙会活动的文化象征。[1]无论从发生学角度、民俗文化角度,还是文字内涵角度,皆可明证泥泥狗是淮阳泥塑艺术的代名词,是淮阳地域文化的载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创造的文化形态也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进而决定了地域性文化的客观存在,构成了文化形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泥泥狗是淮阳地区特有的图腾艺术和地域性文化形态,颇具地方艺术特性。因受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从泥泥狗装饰纹样的艺术元素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民俗信仰内涵、民俗信仰范式及民俗信仰本源。原始思维的创作方式与地域文化表里互渗,虽是繁而化简的图样表达,却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表现得气韵生动,彰显了作品的内在精神风韵,即中国民俗的文化包容性、民族内在精神风貌的本源性。总之,泥泥狗的纹饰是道与器、技与艺、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亦是抽象与具象的辩证统一。
(一)象征性
泥塑艺术题材多具有象征意义,纹饰富有想象力,表现或夸张、或浪漫、或逼真、或抽象,并演变成了观念性符号。绝大多数象征意义都会运用通感、联想的手法,通过形象、意义、意象、性质、情势、造型等来映射、创作纹饰样式,由集体意识渗透到个体意识,引起审美意志共情,进而影响审美活动,成为艺术创作的活力之源。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谈道:装饰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写实变为抽象化、符号化,是化内容为形式的积淀过程,如装饰纹样的形象来源,虽由现实生活转化而来,却因积淀了社会内容而具有意味。[2]泥泥狗的纹饰造型类型丰富、浑厚古朴,其中女阴纹、同心圆纹、花草纹、三角纹等纹饰的演变可以说是化内容为形式的过程,亦是形象通感造型的表达。先民时期,繁衍、壮大是部落生存的基础,生殖崇拜成为人类早期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狩猎至畜牧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生殖崇拜的民俗信仰积淀出原始艺术形式,类似女性生殖器的女阴造型被浪漫且夸大表现到极致,作为符号象征,装饰于各类泥泥狗造型中(如图1)。另外,基于植物的枝繁叶茂象征生殖繁衍,衍生出花卉等植物纹(如图2)。由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产生了祭坛活动,引申出崇“圆”的观念,太昊陵人祖庙中也专门为求子者设有“子孙窑”圆孔。在原始艺术中,抽象化的同心圆纹、环状纹同样有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如图3)。除此之外,三角形纹被认为是鱼的简化形式,鱼自古就是生殖繁衍的象征,为此三角形纹饰也是生殖崇拜的古朴意识代表。[3]还有马蹄纹、锯齿纹等都与远古陶彩纹理相似,皆因文化信仰而具有特殊意义,体现民俗信仰内涵,是生殖崇拜意识的印证。
图1 人祖猴中的女阴纹(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2 猫拉猴中的花卉纹(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3 混沌造型中的同心圆纹(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二)符号性
民间美术作品是民间美术文化观念的现实性存在形式,以创造主体传达文化观念,其会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通过合目的性的选择、自我观念情感的物化,形成特定“符号”。从符号学角度看,泥泥狗的装饰艺术是特定观念或情感的符号形式,每一种纹样都关联着特定观念,并与主体意识特征互为表里,构成其符号结构的特征。[4]
泥泥狗的装饰纹样,可以说是以吉祥观念为主导的图腾文化符号,是生殖图腾符号的代表。或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服务于祭祀活动,在自我安慰或群体之间相互支撑的精神寄托已远超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剖析解读,在纹样个体视角下,用点、线、面形式,展现自由、随意,趋于具象表达;在整体视角下,却凸显规律化与程式化,趋于抽象表现,只为更好把握审美形态特征和造型规律。例如,生殖是动物的本能,亦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以此衍生出“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本源哲学。民间艺人们运用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吉祥符号来表现“生殖”文化,并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人们鼓舞。泥泥狗中有象征女阴、男根的符号形式,随后出现的绳纹、类蓝纹、马蹄纹、花朵纹、变异女阴纹、三角纹、太阳纹均为女阴崇拜的变异符号,在创作中都有表现。再从语言符号看,纹样表达是特定情感观念、精神信仰的真情流露,交织着神话、宗教、民俗信仰和艺术审美诸多文化元素。如装饰在香龟造型上的八卦纹,是对人祖伏羲创八卦的纪念,是对天地万象的洞察。三条虚实相间的线表现“阳爻、阴爻”,实线“—”谓“阳爻”,即乾;虚线“--”为“阴爻”,即坤;“爻”隐含阴阳交合、万物生息的意义。总之,泥泥狗纹样符号是站在原始朴素哲学高度,思考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的体现,也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相生相克的循环特征,传达出生生不息的祈愿与质朴古拙的原始美感。[5]
(三)情感性
审美创造旨趣是融会于现实生活,即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与人的活动、需要、要求取得关联,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人们能动性地从现实生活中体悟出自然之“美”,抒发生活之“美”。把生活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主观地创造为“审美形式”,以至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精神的愉悦,在现实面前得到心灵寄托。
泥泥狗是淮阳民间艺人观念、意识的展现与流露,是内在情感的直接物化,是满足感、幸福感、自我实现感的承载物。表露的情感价值受观念支配,传达表征现象。一方面,原始先民在幻想和现实、主观和客观混同交织的心理状态中进行民间美术创造活动,是以乐观刚健的心态面对生活,更是替代性满足需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除却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情感功能。例如,在原始初民时期,电闪雷鸣,野兽频出,生存条件的恶劣与生命的脆弱催生强烈的生存欲望,于是他们把保护自己和部落的希望寄托在具有震慑力的大型兽类身上,产生“图腾”崇拜意识。且在原始思维观念中,图腾的夸张、变形化处理会爆发“神怪魔力”,从外形上产生令敌人和野兽震慑的力量,从而使人们获得安全感,产生集体共情(如图4)。另一方面,图腾表现保留先民对原始图腾的原型记忆,在先民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图腾”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基于视觉符号的怀旧情感表达、色彩体验以及粗犷质朴的原生态装饰纹样,呈现了原始图腾的艺术美。在现代生活中,泥泥狗从历史浪潮中传承至今,以崭新的形态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民族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意识,具有怡情养性的功能,让观者产生新的精神共鸣。
图4 大型雄性人祖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装饰纹样的创作规律
造型法则是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装饰纹样在创作上具备象征性、主观性、装饰性,是创作者运用联想思维法,转化意与形,将传统、厚重的文化内涵用趣味的方式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激起观者的视觉共情。若要获得优良的视觉效果,给人审美愉悦,创作需遵循形式美法则,结合主观与客观意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笔者结合实例发现,泥泥狗装饰纹样具有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的创作规律。
(一)对称与均衡
在装饰纹样的表达中,对称作为创作手段,是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元素。为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创作者会汲取自然万物的对称之美,创作时能动地基于某一中轴线或中心点,将图形纹样作“对称”处理,使纹样大小、形状和组合关系整体达到均衡效果。泥泥狗的纹样造型表现多体现“观物取象、观象取道”的思维认知,取于自然,却不止于模仿自然事物,而是根据主观意向造型法,满足创作者自身的意念表达与实际需求。即本着人们的需要、观念,把对生存、尊重、理解、审美以及自我能力等的追求,叠合在求生、趋利、祛灾、祈福的意识中,反映人自身的现实需要和理想内涵,表达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态度。
例如,从情感、情趣上来把握现实对象,从自然生活中进行审美提炼,产生情感活动与创作。泥泥狗对称样式的呈现,是创作者将自然事物赋予文化意象,运用自然形象分解、变形、再重组的表现手法而随类赋彩的表现,也保留了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抽象与具体相生的展现方式易于激发观者的想象力,使其在具有实用性功能、形式美表达的同时不失生命活力。如图5所示,泥泥狗中猴头燕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均取中线为对称轴,装饰以腹部中心红点为固定点,呈现点对称效果,达到视觉平衡。
图5 猴头燕中对称与平衡的表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作为装饰的重要原则,使装饰色彩兼顾“对比和调和”,用色讲究“变化与统一”同步,达到色彩和谐。从造物角度论其审美的具体性与相对性,自古便要求“文”与“质”和谐,主张“和”与“宜”协调,即文质彬彬。[6]苏珊·朗格认为:“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同源,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7]笔者认为,传统审美思想中,装饰表现要“文质彬彬”“施用有宜”,与现代形式美法则中装饰的“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同理。
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虽然多展现奔放不羁、五彩斑斓,但视觉上却给人“多而不挤,满而不塞”之感,具有冲击力。在泥泥狗的装饰色彩旋律中,多以黑色为底作为降调,赤、青、黄、白四色为辅,进行纹样绘制,赤、白、黄三色提亮,青色调和,整体因色彩强烈互补而“对比”、色彩合理搭配而“调合”、色彩表现随意而“变化”、色彩秩序排列而“统一”。如图6所示,子母猴和辈辈封侯造型的腹部和四肢等位置,虽会用点线绘满纹饰,但由赤、青、黄、白四色交替排列,黑色压底,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不仅缓和了对比色之间的色彩冲突,且以色彩的热闹与强烈表达和谐意象与主观意向的相交融合,透出大俗大拙的装饰韵律,使泥泥狗装饰纹样具有和谐的美感。
图6 子母猴和辈辈封侯中纹饰的对比与调和(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在装饰色彩中,是不同符号绘制时秩序性、程序化的表达,亦是画面相对规律性的组织形式,即审美功能施用有宜、遵循秩序。
在泥泥狗装饰中,节奏与韵律的原则使不同视觉元素遵循某种规律来表达画面秩序。
在纹样设计中,创作者会有意使“符号元素”以点、线、面的大小和疏密变化进行排列,虽是程序化的重叠和循环,却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精简合宜、应物象形,使每个符号比例分割处理恰宜,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具有顺应性和恰当性,使装饰纹样整体富有节奏感,传达秩序的韵律和美感。例如,泥泥狗部分装饰纹样是先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归纳,对生活中动植物形态的艺术化表现,绘制纹样时既沿用动植物和谐的规律,又主观创造秩序感,在不同的造型上绘制不同的纹饰,以契合造型比例。此外,还有部分装饰纹样是混沌样式,基于原始美学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将不同事物经过巧妙结合,用节奏与韵律表现超出自然原型的变异符号,纹案多样,富于变化,传达对宇宙时空、自然万物、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如图7)。总之,节奏与韵律的符号表达,使泥泥狗的装饰美感严谨而不失活力。
图7 泥泥狗“四不像”中点、线、面的秩序表现(图片来源:倪宝诚《淮阳泥泥狗》)
三、结语
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不是传承一种样式,而是传承一种审美、一种文化。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解读群众的精神活动,而且可以提炼出美的元素,与专业设计、美术创作之间相互渗透、依存、影响,转化成现代创作的灵感,为传统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泥泥狗艺术独具地域特色,其装饰纹样蕴含文化、审美、情感等价值因素,传承至今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程式化体系,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业态、文化需求、审美差异等的变化,泥泥狗艺术奇异绚丽的表现不应只停留在过去,而应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做到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