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2-03-18吴松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人才

吴松华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兴村先兴人,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数量多,辐射范围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与较强的文化素养,职业性和高等性使其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匹配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培养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相较于本科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有利于弥补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空间,有效缓解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加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国家通过取消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来缓解“三农”问题。在这些战略及政策的推动下,“三农”问题有了改善,但并未真正改变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衰败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和“阻力”作用,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乡村精英人才外流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较多的干事创业机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人才产生了极大的“虹吸效应”,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返乡干事创业意愿低,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在乡村越演越烈。乡村各类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结构单一、人才队伍不稳定等因素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更加侧重实践教学,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能够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此外,在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中,家庭背景为“农民或农民工”的学生比例很高,更便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类人才,能够优化乡村人力资本的构成,提高乡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一直存在。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带来许多挑战,城市就业竞争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在城市要获得相对满意的就业机会相对更难,而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又十分迫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其所需人才规模大、门类广、层次多,在“利好”政策的鼓励下,各类人才开始回乡创业就业,现代化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出现在乡村田间地头,推动着乡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许多新的行业和职业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如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发展人才、乡村规划设计人才、乡村电子商务人员、乡村农产品营销人员、农业技术培训人员等加入其中,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对乡村风土人情较为熟悉,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及“人缘”优势,结合自身特长,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双赢。

(三)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人力资源累积的前提,人力资源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型人才及各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参与。但乡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劳动力质量优势不足,在生产活动中大多数劳动者所掌握的劳动技能相对比较传统,劳动力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量不足,人力资源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势能较弱等情况。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有效供给培养过程中,需将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做细、做准、做强、做深。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则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发挥其育人、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职能。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院专业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紧密衔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返乡后能将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运用到乡村发展实践中。同时,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引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下沉到乡村去,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后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二、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意愿低

作为城乡教育的纽带,高职教育在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有效合格人才方面有着本科院校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高职院校培养的合格毕业生会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及技能证书,即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至少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这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成了懂理论、能动手、会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担当起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人才的供需矛盾日渐凸显:一方面是乡村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毕业生的加入;另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不愿到乡村去,尽管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职院校学生“不愿返乡”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一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农二代”学生一门心思想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认为只有进入城市工作才算得上是“出人头地”;二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市的强大吸引力和乡村的发展受限,导致大量毕业生不肯也不愿留在农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过程中,能出彩或取得成效的人数比较少,这也让部分想返乡的学生望而却步[1]。尽管学生来自乡村,对乡村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牵挂和深厚的情感,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服务乡村、回报家乡建设、返乡创业有着强烈的抗拒情绪。

(二)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支持力度较弱

高职院校学生从有意愿返乡发展到最终能真正扎根乡村,需要政府、乡村、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共同构建学生返乡发展体系。但从政府支持来看,近年来,虽然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学生返乡发展,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操作和执行,挫伤了学生返乡的积极性;从乡村支持来看,乡村有着自身的民俗习惯、村规民约,这与学生返乡发展所运用的新思维、新观念有一定隔阂,从而使学生返乡后很难得到村民的接纳与支持;从家庭支持来看,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身上肩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谋生的重担,多数家长对学生返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学生返乡发展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从高校支持来看,学校因缺乏切实有效的校-政-企-乡合作机制以及学生返乡发展追踪体系,在针对学生返乡发展的指导与服务过程中虽能做到“扶上马”,但却未能做到“送一程”[2]。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需求耦合度不高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乡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向引领乡村经济发展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打破过去单一的低层次技能型人才模式,转向复合型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往没有被突出的“软需求”逐渐上升为刚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就业,还渴望能在就业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一定程度上较为关注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但学生参与过程、参与方式、参与效果并没有达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加强。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往往是依托行业,结合校内资源来进行优化,大部分非农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与定位,在教育定位上仍以“满足城市需求”为第一标准,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的深入探究,专业设置“离农化”趋势较为明显,服务“三农”的意识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导致培养的学生所学技能、知识结构与乡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由于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需求存在错位,高职院校学生很难在乡村寻得发展机遇,因此不得不转向城市另寻匹配度更高的职业。

三、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路径

兴村先兴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是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破解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困境,让高职院校毕业学生能真正扎根乡村,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推进。

(一)政府路径:政策支撑,舆论倡导,消除返乡发展心理障碍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农业人才。人才愿意来,来了留得住,是目前乡村振兴急需破解的问题。提高农业对农业人才的吸附力和农村对农业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强化乡村的整体布局,建设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外部环境对农村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激励机制,鼓励吸引乡村优秀人才留村发展、返乡发展,做到人才不外流。要让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下得去、留得住”仍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首先,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就业保障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建立起乡村人才“回流”政策体系,为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提供契机;其次,政府还应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宣传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的各种政策,让高职院校学生切实了解到返乡发展诸多益处的同时,引导乡村村民、家长对学生返乡发展包容和认可,给愿意返乡发展的学生更多理解和支持,消除传统就业观念给学生返乡发展带来的束缚,给学生返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二)高校路径:优化专业,思政引领,提升返乡发展综合实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遵循“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宗旨,但因乡村经济发展大多以农业产业为主,并且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具备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乡村,也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乡村基本上以单一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存在。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解决单一家庭作坊式产业问题的存在,让其与现代化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共同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还处于“计划培养”模式,即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和市场契合度不高,特别是针对乡村振兴的培训还浮在面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陈旧、学生不愿返乡等情况,高职院校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以地方乡村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结合办学定位,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制定出相应的乡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所需对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卫生人才、社会服务人才、综合执法人才等进行分类。加强乡村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适当增设与“三农”相关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返乡发展能力培训,并在充分把握当前区域内产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础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乡村产业、文化、企业岗位需求,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分门别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供给的有效性[3]。同时,以课程思政或思政课程为引领,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大力提倡培养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在思想教育、德行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增加涉农教育,让学生理解农业、爱上农业,让学生真正懂农业,不仅懂农业技术,更懂农业的未来,这样才能寄希望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主力[4]。

(三)自我路径: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彰显新时代大学生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高职院校学生要想通过返乡就业创业来实现自身价值,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展拳脚,首先要摒弃跳出“农门”观念,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式,转变自身就业求职观,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机遇,用好当前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合理设置返乡发展的期望值,提升自身整体综合能力,增强返乡发展适应性,彰显新时代大学生使命和担当[5]。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对于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要让高职院校学生返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出得了彩”,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建立和完善学生返乡发展支撑体系[6]。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