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内涵与路径
——兼论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2022-03-18沈陈庚

山东工会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模心态工匠

章 婧,沈陈庚

(杭州市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诸多重要论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并明确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2]。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等重要文件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是其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加之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使得职工群众在就业、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职工群众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显现,集中表现为迷茫困惑、浮躁焦虑、消极失落和不满情绪等[3]。需要工会回应时代要求,勇于担责担当,在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和职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中积极作为。

一、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工作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构建多层次的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和谐以及人际和谐等。心理和谐是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的内在表现之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基于此,2016年,国家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5]并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基础、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优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和提供心理服务”的工作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心理服务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国家从社会治理角度对心理服务的目标、主体、客体和方式等作了具体的阐释,从而衍生出“社会心理服务”这一全新的概念。而发挥工会优势,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年,中国工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更是将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列入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工会可以被看成是国家权利在社会领域中的延伸,在国家与社会领域之间搭建起一种新型的桥梁和纽带[6]。因此,“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领导”[7],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是工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

(二)职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是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方向

回溯我国的心理服务模式,从最初单一的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恢复患者心理健康的医学模式,逐步扩展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以及心理疏导为主的咨询模式,再到当下多元融合的社会整合模式。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也从最初的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人群,逐渐扩展到心理正常的社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一般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需要程度不同而已。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心态、价值观等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心态。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全面转型,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向心力以及同心共筑中国梦已成为新时代的使命,这就要求具有与其相匹配的积极社会心态。积极社会心态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为时代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积极、正向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社会积极心态的培育已提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治疗心理疾病、帮助心理健康的人变得更快乐和挖掘人的潜能是心理学肩负的三大使命[8]。区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工会参与社会服务要围绕这三大使命展开,但工作重点不是给职工治疗心理疾病,而在于培育职工积极社会心态,促进广大职工的心理健康。概言之,职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是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方向,也是构建高效务实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内涵

积极社会心态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相关理论研究。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negative psychology)而发展起来的,是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内比较受关注的一种思潮,同时在其他学科领域内也得到进一步运用与实践,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该理论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等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从积极角度出发,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目的,从而促进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的发展完善与自我实现[9]。

与消极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认为心理学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挖掘,着眼于建立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个人优势和积极组织[10]。基于这种理念,职工积极社会心态也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内涵,即积极向上的个人体验、自尊自信的个人优势和理性平和的积极组织,而这三者也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积极向上是一种主动乐观、敢想敢为、执着追求的精神状态,是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内在要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和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凝聚的不畏艰难、敢想敢为和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成为促进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实现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和持久动力。广大职工群众主动乐观、敢想敢为、执着追求的精神状态正是积极向上的高度诠释,也是职工保持昂扬斗志和奋发状态的重要体现。

其次,自尊自信是职工对自我的价值认同,是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基础。自尊自信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推动力,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是培育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关键要素。

最后,理性平和是职工以冷静、科学、客观和稳定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这也是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外在表现。随着制造业智能转型和产业升级,新技术带来的“机器换人”必然导致工人的裁撤,广大职工群众要形成稳定积极的社会心态,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探索内在意义感,能够理性地表达自我深层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上三者统一于职工心理成长过程中,是维护和促进职工心理健康的普遍需要。当然,职工积极的社会心态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职工与多方协同努力的结果。就工会参与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而言,一方面需要职工有维护和发展自身心理健康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为维护和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三、工会培育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实现路径

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应包括职工积极心态的自我构建和外界对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维护促进两层涵义。前者主要依靠职工自身努力,而后者仅仅靠其自身努力已不够,需要职工、工会、企业、社会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作用。工会参与职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即职工自我维度和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维度。从职工自我维度而言,职工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心理素养,提升自我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形成积极的个人特质,最终促成自身的心理成长。从工会维度而言,工会作为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通过精神引领、价值认同、权益维护和机制创新,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认同,提升职工的自主权,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一)精神引领,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工会要全面落实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大力弘扬“三种精神”,让“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观念持续正向激励广大职工群众[11]。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坚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坚信“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是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对职工进行精神引领,培育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落脚点。

1.持续开展劳模、工匠和先进工作者等选树工作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要善于挖掘人性中的潜力,将人性中的真善美放大,从而为社会积极心态的形成创造条件[12]。这就要求工会在培育职工积极社会心态过程中要重视劳模、工匠和先进工作者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要挖掘“三种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三种精神”是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先进工作者所具备的精神特质的凝练表现,也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激励广大职工群众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和强大动力。工会通过持续选树劳模、工匠和先进工作者,营造崇尚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通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先进工作者的榜样作用,在广大职工中形成榜样精神的心理暗示、内在激励和深刻影响,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进行自我发掘和塑造,从而提升积极向上的个人体验,逐步形成并维持职工的积极社会心态。

2.积极开展“三种精神”的实践推广活动

选择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挖掘劳模工匠的精神品质,通过劳模工匠的感人事迹,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起到正向激励、积极引导和传承学习的作用。例如,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用劳模工匠最为真实的自身成长和奋斗的故事,以其优秀品格和精神境界感染广大职工群众,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身临其境式的个人体验;设立劳模工匠学院,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力度[13];成立劳模工匠协会,完善劳模工匠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劳模工匠档案数据库,开展动态化管理;同步在全市各个区(县、市)、各产业工会设立劳模工匠分会,形成协会网络;组建区域职工(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探索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编辑出版劳模工匠风采实录,拍摄宣传片,录制广播剧,组织劳模工匠进基层,立体化讲述工匠故事;创作弘扬劳模工匠的主题歌曲,打造主题地铁专列,在地铁站设立“劳模工匠墙”,在地标广场巨屏投放工匠公益广告,在公交站点投放工匠灯箱广告,建立劳模工匠绿道,在城市中心开设“工匠日”主题灯光秀等,让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城市记忆。

3.“以赛促学”,激发技能人才培养新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职业赛事,而是泛指依据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活动,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14]。职业技能大赛在比技能的同时,也最考验参赛职工选手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协调的人际关系、责任心和注意力都与比赛的成败密切相关。为了给广大职工群众搭建学习交流、展示技能、施展才华和快速成长的平台,全国总工会制定了《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2021—2025年)》。文件对“十四五”时期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15]。这表明在“十四五”时期工会将建立职业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继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提升和积蓄职工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增强职工的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在此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工匠、劳模的榜样带动作用,做好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育,将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有效融入到职业技能竞赛中,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价值认同,增强职工自尊自信

相关研究显示,职工的职业价值认同包含了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就业倾向的认知,这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工作效能。认同的本质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一致[16]。工会要重视职工文化建设,培育职工的主体意识,提升职工的职业素养,注重职工的价值观塑造,帮助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学习与发展、自我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联系,增强职工自尊自信的个人优势,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观。

1.加强价值引领,做好职工“引路人”

职工的价值认同和职工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加强价值引领,做好职工“引路人”是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对自我和未来认知的概念模糊,一些职工沉溺享受,出现“躺平”“暴富”等价值观偏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处理冲突或矛盾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失调状态,出现价值观的混乱、矛盾与不稳定性等心理失衡。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以克服困难的强大勇气,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要加强对广大职工群众价值认同的引领,教育和帮助职工形成“职业不分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认知,明白每个职业都有社会价值,看到自己的优势,相信自我,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让职工深信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氛围,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价值认同,形成自我价值和职业观念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让广大职工群众在工会活动中释放压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展示才华,激发生活热情,建立积极的信念系统,构建自我与社会的正确关系。通过摒弃原有的功利性思想,避免简单将权力、收入等作为自身幸福的标准,以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目标,在社会需求、国家需求、家庭需求中作出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职工自尊自信的个人优势。

2.创新组建模式,做好职工“娘家人”

当前,随着新业态新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涌现出来,随之出现了诸多新问题,诸如“弱从属、无保障”、缺少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制以及互联网技术对劳动者维权的抑制作用等[17]。从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是新时代工会工作改革的应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需求。2021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大批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顶层设计”政策,例如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措施,全国总工会制定了《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还有《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等。基于此,工会应创新组建模式,在工会阵地上建家,尝试从思想引领覆盖、工会组织覆盖、会员群体覆盖、维权协调覆盖、保障服务覆盖和数字赋能覆盖等方面来探索新的工会组建模式,竭诚服务好广大职工群众。

(三)维护权益,促进职工体面劳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工会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18]。职工的思想波动、情绪起伏和心理失衡大多缘起于生活遇到实际困难或者工作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当前,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一些职工确实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工会作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娘家人”,要特别注重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1.发挥工会优势,深入开展工会保障工作

关心和改善职工生活一直是工会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深入开展工会保障工作,要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展开。工会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家有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层面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工会要努力为广大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子女教育、社会保险和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大做强“送温暖”、“送清凉”、“春风行动”、医疗互助、女职工关爱、金秋助学、“爱心驿家”和“心晴e站”等工会品牌项目,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多服务,帮助广大职工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2.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工作

工会扎根基层,广泛联系群众,通过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履行和变更进行监督和帮助指导,依法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劳动管理行为等。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劳动争议的发生,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工会可以通过对职工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劳动法律、工会法律和章程等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要加强劳动监察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相互协同,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劳动就业权、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以及女职工权益等,努力促成职工群众对平和的国家生活的满足,在和谐的社会网络中共享[19]。

3.建设配套的软硬件,提供便捷实用的工会心理服务

因地制宜推进工会心理服务阵地建设,各级工会要根据自身硬件条件,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咨询室开展工会心理服务,尤其是规模较大、职工受众人数较多的单位,可借助场地优势扎实推进。发掘合适的党政机关、联合工会、楼宇工会、产业园区工会等,整合资源,统筹使用,把诸如休息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减压舱、潜能开发室等场地资源适当改造,用于开展工会心理服务。同时,依托各级总工会和专业的EAP公司,加强准入和培训要求,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化程度强的专兼职工会心理服务工作者队伍,为职工群众提供便捷实用的心理服务,引导职工构建积极的社会心态。

(四)数字赋能,培育职工健康心态

数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及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和迭代升级。它昭示着一种全新社会形态的逐步形成,同时也为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1.构建职工社会心态的监测预警平台,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动态

经过前期的努力,工会已经基本完成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的构建,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各级工会也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推行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拓宽了覆盖面和服务范围[20]。工会在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建立“用户思维”,提升服务意识,始终以职工为中心,一切从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此基础上,利用好前期平台已有的数据资源,用更为“智慧”的方式来建立面向广大职工的幸福指数、压力感指数、获得感指数、安全感指数、信任感指数和认同感指数等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估平台系统。与此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测算分析,挖掘、归纳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和规律,并由此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数字赋能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形成综合全面的信息反馈报告,建立职工基于数据平台系统的动态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同时也要做好必要的平台信息安全维护和职工隐私保密,打造职工信赖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工会通过平台上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掌握职工心态,能为职工提供精准的心理预警、监管和防预,为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科学且有效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赋能社会心理服务,绝不仅仅是把数字技术与这项工作简单相加,而是数字技术应用于社会心理服务领域,通过全面融合和迭代升级,起到创新工作模式和提高工作效能的作用。

2.借助工会新媒体的积极导向功能,开发多元化的工会网络心理资源

了解职工的心理服务需求,依据需求导向为职工提供有效、便捷的工会心理服务,是我们开展职工心理服务工作的前提。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逐渐成为广大职工群众获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工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培育职工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载体。工会要挖掘好、抢占好和维护好新媒体平台,结合当前职工使用手机的偏好,充分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这有助于工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受众面更广,覆盖面更全。借助新媒体可以突破以往心理服务场地和服务时间的局限,以更有吸引力的形式呈现内容,开发涵盖工会心理服务的多个场景应用。例如,聘请专家定期开展“云上课堂”,选择职工需求度高的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和婚姻家庭等主题,包含职工心理多方面的课程内容,为职工提供多元的心理调适方法。职工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自主体验式的心理服务内容,高效发挥工会对职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功能。

猜你喜欢

劳模心态工匠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