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繁荣视阈下职业院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策略
2022-03-18漆晓玲
漆晓玲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731)
在自媒体繁荣兴盛的新时代,一些职业院校大学生沉缅于自媒体乐不思蜀,对思政课产生了接纳迟钝、认同障碍、参与疏离和体验浮浅,阻滞了职业院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进程。因此,研究自媒体繁荣视阈下职业院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找到育人策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认同度,为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自媒体繁荣视阈下职业院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媒体主要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向外发布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眼中的社会现实,也可以转发他们感兴趣的社会信息。据权威报告,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过10 亿,其中青年人是主力军。这也为自媒体繁荣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变化使职业院校思政课主要面临三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从传播方式讲,自媒体的表达方式绚丽多彩,且即时性快餐化,和严肃单调的思政课形成强烈反差,削弱了思政课的号召力。自媒体信息丰富巨量,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声色兼备,栩栩如生。既有专家学者的权威报道,行家里手的精彩演绎,也有民间高手的十八般武艺表演,闲庭信步时的轻松搞笑,各种表情包令人忍俊不禁,充分揣摩了手机一族的表达心理,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发了无聊,缓解了压力,也部分地解决了大学生的生活难题,让人目不睱接废寝忘食流连忘返,这些都是风格严肃紧张形式单一呆板的思政课堂不能给予的愉悦和畅快。据笔者对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发现,15.6%的学生除了闲暇时间大量使用手机学习娱乐,感知外面的世界以外,上课期间也频繁使用手机打游戏、追剧、网聊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63.2%是学生的自律意识差,或者理论基础薄弱,上课听不懂,但为了考勤不得不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中手机就成了打发时间的最佳工具。还有25%则是由于课堂设计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平铺直叙,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造成学生上课只好依赖手机各种娱乐交友软件感受世界的精彩和趣味。
第二,从传播路径讲,自媒体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丰富化,加速了传统课堂“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的退场,分解与淹没了主流声音的权威与神圣,减少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向心力。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时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苦难的历史记忆,在网络技术高歌猛进,自媒体繁荣兴旺的新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网络有天然而紧密的联系,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拇指一族,特别是微博、微信、短视频、知乎等自媒体交流对话的共生性、及时性和平等性带来了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全新体验。因此,他们不再对教师的权威发声顶礼膜拜,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传道解惑的听从者。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单招生生源超过一半,另外还有9+3、3+2 等不同生源,他们天性好动、实操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表达意愿强烈。据笔者调查发现,81%的学生渴望交流,渴求变革,希望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其中有84%的学生希望在课内外增加更多的讨论、PK 赛、参观考察、体验服务等活动环节。此外,自媒体碎片化、个性化特点也造就了大学生学习口味的多元化分众化,比如艺术类学生希望思政课能点燃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火种,少数民族学生则希望针对性地了解国家政策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乡变迁。这些新变化对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催生了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从传播内容讲,自媒体风起云涌,舆论思潮交流交锋日趋激烈化,消解了思政课在大学生中的崇高地位,削弱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吸引力。对网络的严重依恋和依赖心理甚众。一些自媒体传播急功近利享乐主义的世俗观念,有29%的大学生受此影响心境浮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功利心重,不愿意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精益求精,开拓奋进,持之以恒,对于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关系以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人生目标理解难以深刻。自媒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形象的内容若隐若现,极易混淆视听,让缺乏大风大浪锻炼的大学生们产生了更多的迷茫、徘徊或“佛系”、躺平,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也极大地消解了思政课曾在大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虽然有92%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是72%的学生却认为思政课不太契合他们的学习设想、职业理想和人生梦想,23.9%的学生甚至认为思政课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他们在自媒体世界里产生的各种思想困扰、心理问题。因此,思政课如何适应自媒体繁荣发展带来的学习冲击,精准解读学生关切,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的关键课程,是职业院校思政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总之,自媒体把人们的学习诉求、情感寄托、生活乐趣等一网打尽,因此,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场,牢牢吸附了人们的所有关注和期待。但是,自媒体也有很多盲点,比如面对海量信息,急需有人释惑破题开展针对性、专业性的训练体悟,否则,一旦面对突发事件、现实问题时,可能会无所适从,真假难辨。特别是在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精神、科学素养、创新创业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自媒体缺乏专业性、针对性、主题式引导。思政课教师作为帮助学生在关键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就要直面挑战,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引导学生提升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认同度,彰显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性质和地位,发挥好思政课在自媒体繁荣时代的重要而独特的引领作用。
二、协同育人策略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构建基于“四课堂”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有助于增强思政课辐射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一)思政课堂专题引领
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教学一哄而上就削弱了传统课堂教育在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要吃透教材,厘清教学要点,重点问题要必讲,难点问题要精讲,学生关切的时政热点要及时讲。同时,还要梳理好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理论自信,弘扬的是主旋律正能量,展现的是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让学生领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正能量的激励。”[1]另外,由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接受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获取的信息渠道不断增多,大学生对思政课所授内容常常一知半解似曾相识,因此,要在理论讲授中注重运用讨论式、启发式、行动导向等多种互动手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取新鲜典型的案例和视频,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职业理想,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管用、能用、会用,才会体会到思政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意度。
“概论”课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专题教学,注重教学环节和教学情景的设计。以第一专题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为例,主要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方面。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三个精”:第一,“精”彩导入。以畅所欲言“我心中的毛泽东”互动活动为导入,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课堂介绍毛泽东成长故事和为中国革命、建设做出的丰功伟绩,自觉学习伟人崇高品格和为民情怀,并结合实际谈谈伟人故事对自己的成长启示,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内生动力,为下一步引入毛泽东思想打下情感基础。第二,“精”选教学案例和素材。遵循“经典、短小、感人”原则选取案例和素材,使理论讲授更加丰满鲜活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如讲述毛泽东的故事、赏析毛泽东诗词、学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节选、观摩毛泽东的视频资料等,在进一步感受伟人的高尚情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体系完整性,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强化重难点,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营造多种教学情景回应学生关切点兴趣点,如采取讨论法、对比法、演讲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比如中间设计了3 个环环相扣的讨论题:1.毛泽东思想如何诞生的?2.毛泽东思想讲什么?3.进入新时代,从毛泽东思想中学什么?从而达到鲜活课堂,训练思维,增强共鸣之目的。
(二)实践课堂融会贯通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其实践性。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因此,如果说理论学习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刻苦励志,那么实践锻炼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他在灯火阑珊处”的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打破怀疑,增进认同,最好的途径就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概论”实践教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那些逻辑清晰道理深奥但接受困难的内容,可以破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堵点”,化解大学生在自媒体中遇到的“困点”和“热点”,解决大学生在自媒体世界中只能动手不能身体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问题。职业院校“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求必须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职业内涵,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获得感满意度的重要来源。例如,从理论上阐释为什么?是什么?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顶岗实习、三下乡等活动体会怎么做?从而塑造职业素质,感悟责任使命。如果脱离实际、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既违背了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又会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固化学生对思政课呆板说教的传统形象,进一步拥抱自媒体沉醉自媒体。
实践课堂主要指“概论”课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协同推进,知行合一。因此,要从“概论”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学情出发,构建“全程育人、项目实施、虚实联动、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尽情发挥。让思政课不仅课堂上讲,还要在火热的校园实践中讲,扎根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讲。为此,把“概论”课实践教学设计为6 个项目:红色诗词朗诵大赛、读经典文献写读书笔记、观红色影片谈感悟、绘制主题学习海报、乡村振兴考察日记、“可爱的中国”微电影等。每个项目有特定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案、活动时间、考核标准等指标,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掷地有声。通过师生线上线下协同打造+课堂点评+线上线下成果展示+考核评价+反馈改进等五个环节实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人民为师,以时代为舞台,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就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不是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一部在困顿中觉醒、在艰难中摸索、在守正中创新、在挫折中奋进的壮丽史诗。又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立足实际建设家乡的悠悠乡情,引导他们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担当作为、朝气蓬勃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
引入“二课堂”成绩单和思政课实践课堂耦合育人。“二课堂”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情操陶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和延伸。“二课堂成绩单”则是为了保证其质量和效果以及衡量学生表现和水平而采取的评价方式。其育人理念、内容和形式等和思政课实践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思政课实践课堂耦合育人,既有助于二课堂因专业指导而能高质量开展,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借助学校团委、学生社团、学院辅导员等多方力量参与而扩大了影响力,激发了学生竞争力、创造力。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学生辩论赛,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其中,比如辩论准备阶段的动员和指导、辩论实施阶段中担任评委和总结。通过思政课实践课堂进行赛前演练、分享辩论感悟、剖析辩题等等,从而打造了一场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辩论赛,选手的思辨能力、表达应答能力也不断提升,广大学生也开拓视野,受益匪浅,“二课堂”和思政课实践课堂耦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三)SPOC 课堂自主研学
建立在学习通的SPOC 课堂有助于“形成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开拓新时代语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阵地”[3],让思政课堂如自媒体一样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位,如影随形。也较好地满足网络时代学生快餐学习偏好,兼顾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逐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引路人,活跃思维的点拨者,学生则由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开拓创新的努力实践者。同时,SPOC 激活了师生对话的形式,如选人、抢答、讨论、问卷、投票、群聊等互动模块让课堂活起来,思维动起来,在后疫情时代,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功能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代入感韵律感更高,获得感吸引力更强。
“概论”课SPOC 课堂把教材14 章内容打造成“三微一测一学材”的专题式微课教学结构,其中,“三微”指围绕专题重点形成“微课堂、微课件、微教案”,即把学习重点制作成10 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并有配套的课件和教学,形成体系连贯、重点突出、篇幅短小、图文结合的网络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提高。“一测”指2-5 个测验题,同步检测效果,巩固认知。“一学材”指从人民网、新华网精选最新权威文章、动漫、图片等学习材料,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扩大网络课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为了增加SPOC 课堂的丰富性、权威性、个性化和分众化等,打造师生共建的“一主两辅”学习资源包,即以SPOC 课堂资源为主,辅以优质慕课资源+师生共建资源。甄选一批来自学习强国、超星平台的优质慕课资源,如《“概论”精品课程》《毛泽东诗词赏析》《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等,引导学生追寻名家的智慧与风范、感悟他们的情怀与追求。师生共建资源包括教师结合重大纪念庆典设立云专辑,如“庆祝建国70 周年”“庆祝建党100 周年”“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关论述解读”等。同时,穿插趣味环节:调查投票、考考你等探究性、竞技性学习体验,以浸入式教学全天候引导学生触摸峥嵘岁月,感悟伟人风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汲取奋斗智慧,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学生也是SPOC课堂的小主人和建构者,他们在线上分享红色诗词朗诵精彩片断、“说说我的家乡美”微视频展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习作品展示等,围观学生的频频点赞、各路评说的弹幕又带来小小的满足感和畅快感。通过“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形成积极健康奇思妙想的网络课程生态,为思政课教学收放自如,创新创造,内涵深度、影响辐射带来新气象新风尚。
(四)专业课堂学以致用
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职业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既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科学素养融合生长,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统一,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把巴蜀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服饰图案设计中,彰显了作品的中国风、民族情,赢得社会广泛好评。针织专业学生用电脑刺绣绘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logo、南湖红船、党旗党徽等精美作品,一针一线都浓缩着学生深沉的爱党爱国之情和对党的百年华诞、国家昌盛的深情祝福。艺术专业学生则通过赏析《五四运动》《启航》《开国大典》等经典美术作品学党史悟思想,从中汲取青春奋斗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报告会”“优秀校友见面会”“川陕苏区历史文化展”等系列活动把革命英雄、时代楷模、行业领军人物请进来,指导优秀学生走出去,踊跃参加各类职业能力大赛,展示职业院校学生自信自强勤学苦练技艺高超的职业风采,发挥好潜移默化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涵养情操,这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职业素质。
“四课堂”一体化协同育人不是一混了之,而是各司其职,各显英雄本色,又水乳交融,才能打通思政教学和专业学习的堵点,疏通课堂教学和校内外、线上线下的难点,实现思政课的多维立体化同向而行,有效解决自媒体只能手指天下脚行方寸的问题。“通过直观性、情景性、开放性体验,达到内化生成、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自主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从而达到思政课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高度统一。”[4]
三、结束语
自媒体繁荣兴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给思政课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但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开启智慧之门,活力之门,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思路和改革视野,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问题链、案例库、资源包,促进了职业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让大学生真切体会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满足愉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利益攸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职业追求,让思政课和自媒体比肩发展中不仅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宽度、情怀温度,更有职业契合度、专业相关度、思想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