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03-18李瑶
李 瑶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锦江区 610066)
近年来,劳动教育从被弱化的状态重新转变为关注的焦点。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轻劳重育”的情况,幼儿阶段也不例外。教育家陶行知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国情探索出了一条本土化的教育道路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其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思想贯穿了整个生活教育理论,虽然陶行知没有直接对幼儿劳动教育进行论述,但其劳动教育思想对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理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陶行知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2]这一论述道出了劳动教育的四个目的,即手脑并用的协调发展;自立能力的有效加强;对事物的深知灼见;对劳动者的劳作共情。“手脑相长”最根本的核心在于陶行知提出的“在劳力上劳心”,在陶行知眼里劳力与劳心不是并重关系,而是“用心以制力”,即“劳心”才是“劳力”的根本,强调用劳动精神支配劳动力量[3]。由此可知,陶行知强调的是大脑指挥双手行事,双手带动大脑思考,以此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增进自立能力就是让人们通过劳动去除慵懒和依附,实现自力更生。他批评当时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做得过少,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正如陶行知所言:“现在一般学校里用的听差、斋夫、老妈子太多,把我们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剥削已尽,天天教我们受人服侍而不高兴服侍自己。他们教我们越学越懒。”[4]在陶行知看来,劳动的过程是获取真理的主要途径,是深刻探索真知的过程。其在论述“儿童科学教育”篇章中关于儿童观看修钟匠修理、安装手表的例子形象地表达了在劳动中寻得真知的观念。基于当时的实际国情,陶行知鼓励师生劳动或是与农民共同劳作的原因是希望培养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对劳动人民的劳作成果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甘苦的了解,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陶行知认为唯养成这一与农民同甘共苦之心,方可真心地为大众服务、为改变农民困苦而努力[5]。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教什么。陶行知批判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将教育与劳动实践割裂开来,使得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在此种教育背景下,读书的成了书呆子,做工的成了苦做工,没了生活的乐趣,人生也就没了意义。[6]据此,陶行知指出,生活需要劳动,教育就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就是劳动生活。在创办晓庄师范期间,陶行知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在生活技能方面,包括烹饪、洒扫、洗衣等;在生产劳动方面,包括种植、养殖、生产等;在社会公益劳动方面,主张“会朋友去”[7]。可以看出,在陶行知看来,劳动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所需,人们所经历的生活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也理应成为其内容。陶行知在《新教育》上论述“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还谈到关于教育之变化的问题:“故适于昔者未必适于今。徒执古人之成规,以解决今之问题,则圆衲方凿,不能相容,何能求其进步也。”这也说明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时代为背景,不能盲目鉴史。正如陶行知提出的劳动教育实是符合其所处年代的时代背景,而现今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也应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三)劳动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谈到,“一个人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但这也不能算是受着劳动教育。”[8]他指出真正的劳动教育要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解释道:“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9]可见,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本为同体,其中“做”是主心骨也是“教”和“学”的依据,主张“做中教”与“做中学”。在劳动教育中,陶行知所鼓励的劳动教育是不能局限于书籍的,一旦将劳动教育内容束缚在劳动书籍的狭窄空间内,学生将很难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独到价值,也很难进行创造性劳动[10]。正如陶行知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就是强调“行是知之始,方能知是行之成。”劳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取、感悟、反思劳动的道理,进而促进劳动真理化、实用化。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在校内,他倡导学生去实践生活中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烹饪、洒扫、洗衣。在校外,他组织师生造林耕种、参与社会建设。如种田,要求学生在田里做,在田里学,教师就要在田里教。无论校内还是校外,陶行知都用行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理应是“教学做合一”。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手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助力自立能力与创造力的养成
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成人溺爱孩子,让孩子远离劳动。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具体的劳动目前没有必要,这就导致孩子失去劳动机会。幼儿期的孩子主要通过感官去体验生活,不让孩子开展动手操作的劳动就是在剥夺孩子感官生活的机会,还可能造成孩子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产生自卑感,这会严重阻碍孩子的认知发展。正如陶行知看来,儿童进行手脑结合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体力和自理能力的提高,更是创造力的养成。为鼓励儿童注重手脑并用,陶行知自编了“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的《手脑相长歌》[11]。可见,让孩子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孩子会因为一成不变的劳动而感到乏味。让孩子用脑去体验劳动,孩子对劳动的体验会浅显、模糊。只有手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才能形成真正的自理能力,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让幼儿从事“用心以制力”的劳动教育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兴趣来开展劳动教育,以确保幼儿在劳动活动中体验到成就与快乐,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加乐意劳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提供幼儿探索、思考的空间,避免一成不变。这也是助力幼儿创造力和劳动品质发展的过程。比如:在种植区栽种油菜到收获油菜的过程中,应避免形式化的教师演示栽种,幼儿象征性地播种,接着将菜油呈现在幼儿餐桌上。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提问、引导、追问,让幼儿产生兴趣进而不断探究,这样,他在整个劳动过程中体验了劳动、学会了思考。
(二)重视劳动能力与情感的并重发展,养成正确的劳动观
大众普遍认为,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然而除此以外,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也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部分的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很难体会这样的生活是父母以及无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辛勤劳动所得,这就可能造成孩子劳动意识薄弱、劳动共情能力差。陶行知提到,“我看学生们在各处搬石头、挑瓦片、栽花除草,几疑学生就是农夫,农夫就是学生了。大家抖起精神来做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假借。”[12]陶行知是希望学生与农民一起劳作的过程可以深刻地体验到农民劳作的辛苦,进而激发学生对农民的尊重和同情。学生唯有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大众的艰辛,方能为改变农民耕种的艰辛而奋斗。对当今幼儿而言,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积极情感同样重要。一方面,在劳动中产生的兴趣感、坚持感和成就感等会帮助幼儿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认识并恰当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也会让幼儿学会尊重劳动、不浪费劳动成果,养成正确的劳动观。
为了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就有必要并重发展幼儿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情感。那如何并重发展呢?首先,成人需避免一个误区:直接指使孩子劳动,而不重视孩子对劳动的已有认知和态度,那么孩子会将劳动视为一项待完成的任务,长此以往,孩子心中消极的劳动情绪占据上风,劳动也就成了孩子厌恶的事情。其次,幼儿期的孩子表现为很强的主动探究行为,成人应该遵从孩子劳动意愿,不能因为孩子年幼造成不合格的劳动成果就否定孩子的劳动,而应该关心他们的劳动并给予鼓励与指导,让其体会劳动带来的积极情感。然后,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注意增添其趣味性,可以与游戏结合来保证幼儿高涨的劳动热情,最后,在劳动过程中适当的对幼儿强化劳动的意义,在理解劳动的意义的基础上,幼儿劳动过程中才会具有情感的行为。
(三)关注幼儿生活,形成劳动好习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生活的就是教育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来源,生活和教育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因此,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种种也可以用来开展劳动教育。然而大部分家长看来,智力发展是孩子的首要的任务,而劳动教育等同于做家务,做家务并不能发展孩子的智力,因此孩子可以不用劳动。在老师眼中,劳动教育可能就是一次集体教育活动或者一日生活某个环节上的点到为止。以上观点都将劳动与生活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真正的内涵与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言,“在传统教育中有所谓劳动教育而忽略劳动生活”[13],大众应改变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地做家务、劳动教育就是一堂课等错误的想法,细心发现,劳动充盈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除了幼儿园内,园外的家庭、社区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环境。在幼儿园中,从孩子入园到离园,整理玩具、晾晒面巾、看护整理菜园等都是幼儿体验劳动的过程。在家庭中,从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到晚上入睡期间,到处可见的劳动教育,如叠衣、择菜、倒垃圾等都可以成为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在社会中,社区志愿者、社会实践等多种劳动形式既可以成为幼儿体会劳动的机会也能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因此让劳动回归幼儿的生活,避免生搬硬套的纸上谈兵,在生活中去体验劳动,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四)“教学做合一”创建趣味劳动教育活动
幼儿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幼儿园是无法完全满足幼儿可以“做”的劳动范围。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协作,实现幼儿的“教学做合一”。只有三者共同发力才能助推幼儿体会真实、全面的劳动教育。
在幼儿园中,需为幼儿创建趣味性“做”的劳动环境,让幼儿体验“做中学”的劳动性与趣味性。例如,锻炼幼儿的生活物品整理能力,可以采用竞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如何整理生活物品,教师再依据幼儿的竞赛表现进行指导。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教幼儿如何整理,幼儿没有实际的操作,那么对幼儿而言则是抽象又乏味。相反,通过游戏这一形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切实地让幼儿学习了如何整理生活物品,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劳动教育,这种“以赛促劳”“以戏代劳”的形式有效的践行了陶行知所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形式。而当面临幼儿园无法为幼儿提供真实“做”的环境时,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敏锐的觉察力,抓住日常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劳动,在真实“做”的环境下对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在社会中,在陶行知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发挥幼儿园之外的社会中可充分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幼儿拥有真实“做”的劳动环境。如带领幼儿参加社区劳动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劳动情境中锻炼幼儿的劳动意志,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