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人的艺术清单里,藏着怎样的烟火与清欢

2022-03-18

领导月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戏杂剧艺术

董 伟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将人们的目光牵引至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艺术都极其繁荣的宋代,展开雅俗共赏的大宋风华。其中,音乐构成宋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瓦肆听一场南戏,在勾栏看一幕杂剧,或是一人独享松溪抚琴、高山流水的雅境……

——题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经济、文化、艺术都极其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音乐走出了宫廷官邸,进入市井长巷,融入生活日常。礼乐、说唱、杂剧、南戏、乐舞、琴学等艺术,层见迭出,化雅成俗,怡情娱乐,雅俗共赏。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文人大家,他们饱读诗书,经世治学,也常醉心于“乐心”和“艺韵”,在艺术与诗、词、赋交融中,畅享清幽风雅,无论低吟浅唱,抑或舞袖徐转,享受的是艺术的惬意情韵,找寻人生的真趣和远方。

循着宋画匠心的绢本,跟着宋词仄仄的韵律,我们寻觅千年前宋人在岁月深处镌刻的雅致,徜徉东京梦华,心游富雅临安,感受宋人寻常的烟火,在瓦肆听一场南戏,在勾栏看一幕杂剧,或是一人独享松溪抚琴、高山流水的雅境。这一番番独有的音韵艺趣,深沉的生活美学,尽在宋时深处,令人心驰神往。

穿越时空,重回大宋,一阵宋韵民风扑面而来。汴水秋声,长堤烟柳,城门口的瓦肆、勾栏,人马喧嚣,比肩接踵,热闹非凡,一派繁华景象。

瓦肆,又叫“瓦”“瓦舍”,出现于11世纪中后期。伴随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坊市合一的兴起,宋代瓦肆成了一个官办的开放集市,犹如各个大小的庙会,遍布城乡,盛行一时。尤其是京都开封、南宋临安的瓦肆,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勾栏,也叫“棚”,勾栏的演出可谓是百伎竞艺、百花齐放,汇集有各种曲艺行当,有说书、杂剧、说诨话、马戏、杂耍、武术、耍影戏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宋人尤其酷爱观戏,常恋“游棚”。如《东京梦华录》描述东京一个瓦肆里,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纳的人数从几十、几百人到上千人,演出日日爆棚,“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

瓦肆、勾栏给繁华都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也将文艺娱乐引向了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连宫廷里的专职“戏班”也逐渐被取消,而直接从“瓦肆”中“点单”,召班入宫进府,这形成了后来的“呈御览”和“唱堂会”。庞大的艺术消费市场也催生了中国最早一批的“黄牛党”,诞生了“路岐人”“陆参军”“打野呵”“雨来散”等民间流动艺人,演艺产业繁盛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在“瓦肆”“勾栏”喧腾的叫好声、喜噱声中,两宋的戏曲艺术横空出世。宋杂剧、讲唱、小唱、傀儡戏、说诨话、唱赚、南戏等剧目层出不穷,百艺竞放,异彩纷呈。

滑稽短剧“宋杂剧”,一枝独秀,最为抢眼。它杂糅了唱曲、杂耍、武艺、乐舞、戏曲等行当表演,以讽刺戏谑、辛辣逗趣的表演,勾画千奇百怪的众生相,演绎帝王将相的家国要事,讲述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表演时边“讲”边“唱”,讽刺中带有温情,戏谑中带有情理,未见一丝言教,却惹人深思,回味悠长。如一出讽刺嘲弄抄袭他人作品的演出,说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许多诗人经常抄袭李商隐的诗。演出时,一个扮演李商隐的演员,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参加宴会,令在座宾客诧异不解。剧中的李商隐就说:“我这是被别人撕扯至此啊!”嘲讽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窃,瓜分得“体无完肤”,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另一个作品是一个宫廷厨师因馄饨未煮熟的小事,被宋高宗交大理寺下狱而鸣不平的演出。演出时,两个扮相夸张的演员上场,第三个演员问他们哪年出生?他们一个说“我甲子生”,另一个说“我丙子生”。于是,问话的演员立马就说:“你们两个人都该到大理寺受审,都该下大狱!”人家问为什么?他说:“他们夹子生,饼子也生,是不是也该与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据说,听到这个节目段子后,宋高宗还真把那个关押的厨师从牢里给放了。

“小唱”是伴随着宋词的兴盛而兴起的一种唱曲艺术,深受宫廷和文人雅士青睐,风靡市井。宋朝最为有名的小唱名伶,当属汴梁名妓李师师。李师师色艺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各教坊中独领风骚,享誉京城。她不仅嗓音婉转,且能歌善舞,举手投足都流露出艺术的气质和光彩。文人墨客还趋附风雅,每当有新词,也请李师师一唱,或为她专门创作曲目,以显示文采和品位格调。李师师甚至惊动帝王,在民间留下许多韵事传说。

南戏被誉为中国百戏之祖,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诞生于北宋末年,萌芽于浙江温州村坊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戏融合吸收了杂剧、唱赚、唱词等形式,唱腔顺口可歌,剧目或长或短,自由灵活。题材大都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说唱、历史、宗教故事等,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演绎老百姓悲欢离合和家庭伦理,情感原始质朴,很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宋代南戏作品《张协状元》、历史剧《秦桧东窗事犯》《苏武牧羊记》《赵氏孤儿》等,在南宋及元代皆广为传唱,成为千古剧目。南北方的融合,促进了南戏与北曲的发展。北方音乐顿挫雄壮,南戏声腔清新婉约,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交相辉映,各领风骚,都铭刻进中华文化国粹的浩瀚春秋。

…………

钩沉历史,掩卷而思。宋人行经人世阡陌,窈窕千年,依然是百媚嫣然,摇曳生风,道不尽他们的风雅与寻常。洗尽铅华,乐映烟火,余音悠长。追摹那个流淌千年、传承至今的宋韵遗风,我们心存激动、胸怀敬意、屏息惊叹。

猜你喜欢

南戏杂剧艺术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纸的艺术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