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和重大意义
2022-03-18姚娟娟孙万君
姚娟娟,孙万君
(1.新疆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2.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小康社会既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关键节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抚今追昔,回顾小康社会建设40多年的奋斗历程,深刻认识其在党史国史中的重要地位,认真总结其重大意义,能够激发人民群众跟随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前进道路上夺取更加伟大胜利的决心。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
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真正起到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成功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对我们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是制度出发,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其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都将荡然无存,这从根本规律上表明了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建设既是党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关系着14亿中国人共同的利益。从小康社会目标构想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逐步完成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1]161党的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一是方向指引,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沿着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二是理论武装,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筑牢坚实的理论支撑;三是组织保障,发挥主心骨的角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好社会主义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见,党的领导对小康社会的建设成败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要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经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了定好向、掌好舵、驶正道的问题,那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则是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谁是价值主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730这是我们党40多年来始终能够稳步前行的根本保证。纵观40多年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最初的“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目的就是为了全方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40多年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民都是发展的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成功。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证明,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事业将不可能取得成功;离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未来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才能更好地履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国强民富的奋斗史、复兴史,也是一部党不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史。自党诞生以来,就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党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如何开展党的自我革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的精神。”[3]529实践永无止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如同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一样,党的自我革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破除了以往的惰性和暮气,激发了党的韧劲和朝气,使党丢掉包袱轻装前进,积极投身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绝不能因为小康社会即将取得胜利而停止不前,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我们要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生机活力,为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始终坚持并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4]95从小康社会建设4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正是我们一以贯之地抓住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线,才使小康社会稳步快速地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为众多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经济建设是核心。经济建设的指标始终是40多年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目标,是衡量每个阶段小康社会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性依据。未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另一方面,40多年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抵御住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我们牢牢把握住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体制转轨和对外开放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我们坚定不移地通过推进经济建设来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得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完成。21世纪初,面对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我们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为推进多领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期完成了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低迷造成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使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分析和判断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并且依据“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发展理念等。可以说,经过这几年各项政策和措施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并立足于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
从小康社会建设4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是我们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又一个成功经验。从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开始,到后来党的十九大对小康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和举措,我们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小康内涵、目标、任务几经增加、调试和设定,充分展示出党和国家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从当前精准扶贫的具体实际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脱贫标准上,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虚假脱贫。”[5]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经济增长率逐渐攀升,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资源紧张、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过程中,要考虑到矛盾的差异性,精准发力、精准实施。从我国目前贫困的实况出发,提出了农村地区要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从地理区域、城乡差异、民族分布等实际问题出发,强调了要在人群覆盖面和区域覆盖面等方面做到全面;在综合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后,结合相关矛盾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思维,强调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绝对贫困状况出发,提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精准。
(六)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与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涉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二者属于战略举措与战略目标的关系。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力量的推动下,小康社会的建设才能顺利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6]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小康社会建设40多年来的动力源泉。小康社会建设的初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掀起了农村改革热潮,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乡镇企业改革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改变了中国城乡和产业结构的模式;经济特区的出现打开了对外出口贸易的窗口,使中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快车。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中国人民很快就摆脱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建设总体小康的目标迈进。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急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我们党推出了1600多项涉及多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案,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根本性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的执政面貌,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次实现了彻底摆脱贫困的世界奇迹,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1.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将这个“初心和使命”切实地落脚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作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和尺度,以新时代的话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继而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我们无不是在兑现一个又一个的庄严承诺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7]154对于这个庄严承诺我们绝不能开空头支票,而是要实实在在、一心一意地去落实,让人民群众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感受,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是要向人民群众表明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真谛。
2.显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小康”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从本质上讲,不带有任何社会属性,但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则赋予“小康”全新的含义,集中表现为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8]61。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要实现的小康既强调发展的水平,又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涵盖的领域、覆盖的人口和区域,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我们实现的小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就致力探索一条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终于扫除了一切障碍,开始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其中既经历了曲折,也获得了经验教训。40多年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一条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让部分人和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几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9]114。可以说,这个全覆盖从根本上诠释了共同富裕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本质要求。当然,全面建成小康并不代表全体中国人都实现富裕,但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3.筑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坚实基础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从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视角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将全面小康作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激励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从未放弃和停止过对伟大梦想的向往和追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终于在百年之后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用30年的时间成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用了40多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0]9。当前第二个百年梦想之帆已经启航,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舵手的领航下,必须凝聚起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一起扬帆远航。这种力量的凝聚既需要精神的准备,也需要物质的准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一是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为实现民族的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积累可吸收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三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振信心和勇气;四是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营造有利环境。
(二)国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1.为发展中国家甚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经验
在这一成功经验的指导下,带动了更多发展中国家走向小康之路,有力促进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联合国扶贫开发署官员文霭洁指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获取灵感,因为这些国家遇到的问题与30年前中国十分相似。”[11]38也有美国学者对中国能够取得减贫事业的伟大胜利的原因做出了分析,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积极作为;二是利用市场机制来释放人的活力,消除了贫困根源。苏丹总统府官员哈桑·肖基在云南省考察期间,认为“中国政府在扶贫领域因地制宜、丰富多样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埃及前外交部长认为:“中国减贫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不仅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彻底摆脱贫困的胜利曙光,提振了信心和勇气,而且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具体的可资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严重的疫情背景下,中国扶贫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这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成功例证,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传递了信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摆脱贫困提供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精准定位本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结合国内外发展的具体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脱贫道路。第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立足于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吸收外来投资、技术、经验之间的关系。
2.用实践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截至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通过中国人民的持续努力,我国提前10年实现减贫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实现和平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归结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练的十三个方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3.对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非凡的发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了重大贡献;在新冠疫情全球流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人类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中国缩短了世界减贫的发展进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把精准扶贫放在治理国家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5亿人摆脱贫困,在联合国减贫目标中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规模之最、数量之最的奇迹,为人类社会“反贫困”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次,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帮助。中国提出并实施了“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多万当地民众。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的实践经验和物质保障是前所未有的,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以及世界脱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反贫困”思想的科学性提供了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立足资本主义制度的场域,提出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场域,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减贫扶贫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举措,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反贫困”的思想,为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