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探究

2022-03-18吴宏瑜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天工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

吴宏瑜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保护、研究、收集以及陈列人类及其生活环境的实物资料,其最终目的是将研究结果展示在群众面前,以实现教育大众的效果,因此博物馆是一个服务于社会、具有一定公益属性的永久性组织。这不仅说明了博物馆的固有本质,同时,对博物馆的主要职责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博物馆的首要工作是对各种族群体非遗文物的有关物证和标本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向大众阐释各物证所蕴含的有关种族群体的内在文化内涵,落实传承和发展非遗文物的工作。非遗文物保护自兴起至今,一直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它对社会文化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平台,博物馆在最大化其自身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非常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处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文化遗产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文化范畴,“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也从物质层面延伸到了非物质层面。在2000年,国际博协也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开展了修改工作,其中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内容。为加快推进对非遗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国家于2011年颁布了相关保护文件,其中首次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物质和地点。主要内容有口头语言表达、舞蹈戏曲、音乐杂技、书面曲艺、节日礼仪等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或是其他非遗文物。

物质文化的表现常常具有对应的物质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们行为的产物,是有形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缺乏物质载体的,其表现的是当下人们对某种文化意义的行动,而不是实际的物质结果,但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作用。

从经济、文化的角度来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满足人民的经济需求而设计的,也就是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比传统的文化产物多了一层经济价值。此外,存在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对一种社会或群体的生活形式的表现,它们并不包含经济价值,仅具备民俗文化的特征,在舞蹈戏曲、音乐等民间艺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型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在20世纪,首次出现了新型博物馆学思潮,这也在非遗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赋予了博物馆更多的职责。传统的博物馆收藏以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心,主要展示的是客观环境的实物资料,以静态柜式陈列架为主,由此,如何让非遗文物在进入博物馆的陈列架的同时,也能充分展示其所蕴含的人类生存内涵和精神,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新博物馆学”的活动应聚焦于大众,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服务,正视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注重其与社会、文化生活的互动,对非遗文物的传承、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该新兴学科的持续发展,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应运而生。

在发展战略上,新的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传统的博物馆发展理念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新兴的民族型、社区型、生态型以及数码型等博物馆,它们的文化诉求和实际操作方式都要优于以“物”为核心的传统博物馆,更加符合非遗文物的传承和发展需求,将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形式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相结合。比如,就生态博物馆而言,其重点是保存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原貌,它可通过就地保护的手段或利用当地群众的自我保护手段,可持续维持物质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效实现对自然、文化甚至是“文化空间”等无形的非物质文物的保护和发展,能够使得客观环境条件与物质之间维持健康的、持续向前的稳定发展,进而更有利于非遗文物的传承。

然而,就我国当前部分新建的博物馆而言,仍存在诸多不利于非遗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因素,不宜对之进行普及。例如,我国大部分留存下来的传统生态博物馆都处于较为偏远、经济能力低下的区域,因此大部分生态博物馆都会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所保留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原始性、一体性以及独特性。第二,因为长期的经济封锁,极易引发当地居民生活条件落后、物质水平低下、贫困等问题,由此,在该地区修建生态博物馆,既面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又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同时,也极易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还有,虚拟博物馆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现代科技实现对非遗视频和图像资料的收集和高品质虚拟展览,并在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上向大众进行宣传,进而实现其教育的效果。然而,这种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定格性,其本质是把非遗文物作为“活化石”来保存,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活的保护”,未能有效实现赋予文物生命力的目的。

三、策略分析

(一)纠正观念,提高认知

非遗文物是在我国民族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有形且不可复制的文化产物。因此,应注重强调民族文化自觉保护意识和危机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物的重要意义,珍惜并尊敬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对于那些脆弱且极易消失的非遗文化,要及时地对之进行抢救,让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也是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应当重视的问题[1]。

(二)理清关联,明确责任

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从管理工作上来说,必须解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所存在的“两头”问题。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文化与文物同属一家,其功能上有重叠,又因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的不同点和特殊性,这两个工作都是由文旅部和文物部门共同管理。从基本建设的角度来看,各部门独立工作,各司其职,人数多,实力强,对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是有益无害的。但出于对“文物收藏、科研教育”等职责的考虑,文物部门难以对收集、整理的文物进行归口,不利于进一步的收藏、研究等工作。因此,在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必须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晰责任,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

(三)加大投入,收集整理

非遗文物普查工作,不但是对众多“以集体或个人劳动、艺术为其精心创作、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收集和整理,同时还能发现大量与非遗代表文化有关的具有“实物性”的遗物。对于这些与“代表作”相符的“实物”,应当拨出相关的专项资金,尽早地进行征集,以免在无意中受到破坏和毁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开辟专区,展示宣传

文化表现形式或活动,是指经特定民族经久流传的且具备一定影响力和贡献价值的文化表现现实,比如美术、舞蹈杂技、曲艺、习俗节会、信仰、体育竞技等传统民间习俗和文化,上面所述的民间技艺及其有关表达形式和空间,一起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伟局面。博物馆开设专题展览馆,对于充实馆藏、提炼其内在精神、展示其文化灵魂、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

(五)机构设置,专题研究

语言与行为、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等之间的研究工作,是今后博物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比如,在传统的古代村落研究工作中,大多是从物质性、真实物象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直观的、有具体形象的物质研究,着重于对村落的布局、民居建筑、戏台、牌坊、庙宇等古代遗迹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极易忽视对民间口头表达、传承艺术、体育竞技活动、美术及艺术造型等无形的非遗文化的研究。在国家非遗保护战略的推动下,博物馆的研究工作边界应进一步拓宽。因此,可在博物馆中搭建与非遗文化相适应的“物质性”遗产,对与非遗文化有关的不可移动的或可移动的文物展开课题研究[3]。

(六)弘扬国粹,公众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只有在持续的发展和利用中,非遗文化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中涵盖了持续不断创造的实践活动、知识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引发社会大众的认同意识和延续感。它的保存与传承工作有赖于有关团体和群众的意志与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开展非遗文物的保护工作时,应充分调动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博物馆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它以陈列的形式实现社会性教育功能,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和游览的地方。可以借助其独特的条件,可在博物馆中对当地的传统戏剧和手工艺等进行展示,并设立一个特殊的场地,让游览群众可切身体会其实际的操作,在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群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同时通过无声的实践拓展了传承渠道,培育出“潜在”继承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可以被当作纪念品出售,提高其经济效益。这既是对博物馆展示方式的重大突破,也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证。

(七)博物馆的职能构建

非遗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凭借其专业特长,切实推进对非遗的展示、收集和研究等工作,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对于拥有较多非遗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展示保护、实践、推广以及传承教育等功能,积极引进前沿的先进非遗文物保护手段,鼓励从业者探索非遗文物的活态传承方式和新型保护途径。结合非遗文物中所包含的有关元素和工艺精髓,开展文创产品的趣味设计,打造具有一定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八)活态模型陈列馆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难以通过社区博物馆、农村社区博物馆、露天生态博物馆等形式来展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其中大部分采用的是活态模型陈列馆,相较于其他传统博物馆,其陈列核心对象并不是静态的物质,而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各类特殊的非遗文化以及主题进行有效的实践保护,也就是所谓的“活态馆”,以发掘非遗文化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为目的,逐步发展成为以展示主题为中心的吸引点,逐渐形成以信息、定位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形式。以展览馆为例,其突出表现在“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存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以杭州手工活态博物馆为例,其与中国扇、伞、剑三大特色博物馆联合,构建出以手工艺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三家博物馆侧重于静态和实物陈列,主要是凭借实践展示的手段吸引群众注意,实现展览交流,以物象结合的方式,可充分展示出非遗文物所蕴含的内在含义。

(九)强化生态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联系

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其区域文化难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其文化生活相对独立,同时由于大部分处于民族聚居区,其文化认同程度也较高,这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十分有利。加强宣传工作,应以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扶持力度为基础,把生态博物馆建设成一个全民参与的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性的博物馆并无特定的展示形式,可以是一座公园、一座村庄或乡寨等。目前,国内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树立“社区博物馆”的概念,提高群众参与度,合理组织社会宣传,以获取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通过设立信息中心,可以让本地人充分了解自己族群的历史,巩固其民族自豪感,鼓励当地人民积极投身于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并推动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当前,全球化发展对文化遗产和人文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存国内有关的文化遗物,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不管是有形文化还是无形文化,人们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文物保护观念。应充分借助非遗博物馆,对非遗文物进行陈列,同时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激发非遗文化的生命活力,全面落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猜你喜欢

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