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宣传推广
——以“扎染”项目为例

2022-03-18朱飞燕卢奔宇

天工 2022年20期
关键词:扎染文化遗产物质

朱飞燕 卢奔宇*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当代人认识和了解国家历史的主渠道。在社会中宣传推广并传承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采取政府部门协调合作、加大遴选和推广力度等措施,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大学生是推广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非遗项目在推广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应发挥文化遗产传习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依靠强大的师资力量、前沿的教学理念、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学子,积极营造文化环境,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性特征,创新推广模式,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1]同时,在高校学习和宣传非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内涵。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时代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特殊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总和,是国家文化、民族审美习惯在特定时期的集中体现。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根源,被誉为历史的“活”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和高新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思维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对这些新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传承与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其自身具有口口相传的文化特性,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群体才能延续其生命力,容易随着环境或传承人的改变而失去发展的土壤。它独特的脆弱性,更需要人们重视它、保护它。

(二)传承性

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和发现,随着环境、历史条件、时间的变化,不断发展改进并沿用至今。不同于其他文化,非遗项目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主要通过“人”来实现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一旦停止就会中断,甚至消亡。因此,如何保留其原生状态,减少人工修饰成分,通过社会力量实现群体或个人的代代享用,促成更多年轻人对其知识、观念、技能的传承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认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建立在群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基础上。只有全民族形成文化共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才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果没有人民对本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就不可能得以延续。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4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总数位列世界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完善、人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传承意识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变化使得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承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推广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认可度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早在2011年,国家就提出了非遗文化的相关保护原则和措施,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传承推广工作指明了方向。10余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承推广方式不断改进,得到了多方关注,实现了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化步伐的加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相对减弱。青年人对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缺乏深入了解,更谈不上传承与创新,导致不少非遗项目面临无人问津、濒临失传的尴尬现状。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创新的关键是人。[2]只有借助青年人的力量,认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利用好非遗项目资源,采取持续性、深层次的普及推广手段,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本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瑰宝,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激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活力。

(二)推广力度不足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人才队伍的不健全,社会群体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非遗项目在我国的传承与推广效果。2017年,国家出台指导文件,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特殊性,在实践推广过程中阻力重重,难度很大。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往往局限于艺术设计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课程计划中,无法形成覆盖各专业的通识教育。基于社会现状,在高校强化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发展,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学生置身于沉浸式的学习中,才能加深青年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及工艺的了解,推动非遗项目融入青年生活,体现时代价值。

三、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项目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

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古称扎缬,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当前我国的扎染大多都是个体手工作坊或小企业,虽然扎染技艺优秀,但由于缺乏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发新品困难重重。产品工艺依然停留在传统技艺层面,产量低,时尚感不足。在经济发展与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扎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和匠心情怀,这项古老的技艺该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在“传”和“创”中前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层面

扎染艺术作品以布为原料,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创作者发挥自身想象力,以手工形式,在艺术视觉上呈现独一无二的美感。高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地,在校园内搭建平台,宣传普及非遗项目,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保护。高校学生是非遗文化传承推广的重要力量,以高素质的大学生为传播者,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家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里,感受其蕴藏着的深厚历史魅力与文化内涵,有效推动青年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校园内形成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创新的人才育训模式,通过各类活动,多维度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思维,有利于加强当代青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发挥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正向推进,为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3]

(三)社会层面

非遗文化在社会层面的有效宣传推广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自觉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传承、推广的良性循环,营造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启迪人、先进的文化教育影响人、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改造人的氛围,明确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扎染的工艺较特殊,采用的是纯手工技术,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扎染不断创新发展工艺,相关的衍生品不断推出,不少知名品牌将扎染与现代化产品融合,逐渐形成扎染桌布、窗帘、床上用品、围巾、文化衫、扇子等新品种。这些别具一格的产品,在保留扎染原始效果图案的同时,地融入丰富的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越走越近。扎染产品的全面运作,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线上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模式,开启推广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促进行业新发展。线下全面运作期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四、高校宣传推广非遗项目——扎染的方式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目前浙江高校大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情况和兴趣,明确非遗项目在大学校园推广的可行性和突破点,项目组通过问卷星,共发放2000份在线问卷。统计显示,有47%的学生对非遗文化有所了解,熟知扎染技艺的学生仅有30%;72%的学生对非遗产品非常有兴趣,26%的学生表示会去了解,仅有2%的学生没有任何兴趣。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大的兴趣。因此,高校宣传推广非遗项目应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入手,筛选出既有文化底蕴又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多维度、深层次了解非遗文化。结合非遗文化的调研信息,探索在大学校园宣传推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具体如下。

(一)媒体推广

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窗、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非遗文化交流群等宣传非遗文化,激发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推广。[4]新媒体的主导力量就是网络媒体。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扎染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优势传播,推陈出新,注入活力和生命力。校园推广中主要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推广阵地,在以“守印文化”为名的公众号中,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发布大学生感兴趣的非遗文化,并建立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咨询、交流平台,宣传推广扎染历史、工艺及制作过程等内容。

(二)活动推广

在高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橱窗展览、进班宣传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00后的学习需求,需要创新推广途径,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以微信公众号为主,通过推文宣传,展示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学生报名参与,做好活动的预热工作。线下实地开展各种活动,沉浸式体验,使参与者既成为活动的宣传者,又成为真正的行动者。高校以扎染项目为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推广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增进青年学生对非遗项目内涵的理解。内容设想如下。

1.扎染文化体验。在校园特定位置建立扎染文化体验室。定期举办扎染文化交流体验活动。推出扎染体验课程,拉近青年大学生与扎染的距离,使其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

2.非遗文化艺术节。依托学校各类资源,举办“非遗文化艺术节”。活动涵盖扎染DIY、扎染工艺品展示、非遗文化讲座等,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德育发展之中。

3.线上非遗文化推广。根据大学生喜好,定期推出非遗文化科普推文;也可定期开展线上非遗文化知识答题大赛,为优胜者颁布“扎染”手工纪念工艺品。

(三)基地推广

非遗项目实践基地的推广,是践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帮助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扎染作品的制作过程,从初期创作到最后完成,十分考验学生的耐心和定力。长期的扎染技艺的学习,有益于磨炼学生的心性,戒浮戒躁,凝神静心,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为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和覆盖性,有条件的高校亦可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校内非遗文化爱好者与校外非遗文化工作室等单位合作,定期举办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开阔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视野。

高校通过推动非遗项目——扎染在校园中的普及,可以唤醒青年一代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对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积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与认同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可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扎染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