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2022-03-18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才 2022年4期
关键词:幼小武汉市入学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 敏 陈 希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同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推动、加快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全面构建衔接机制,以切实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由此可见,建构幼小衔接长效机制,做好幼小科学有效衔接工作,既是新时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武汉市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近年来,武汉市为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做出了多方尝试、采取了多种策略,初步形成了在《武汉市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保教活动实验》(下称《保教活动》)项目驱动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但仍存在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协作不足、主要利益相关者合力形成不足、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长效性。为切实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改进幼小衔接工作,实现学前教育的高品质发展,武汉市秉持传承与继承、改革与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继续借力《保教活动》项目的开展,创新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一、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内涵解读

要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需要建构立体化衔接机制,采取多元化调控手段,突出幼小衔接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和长效性”的内涵和特点。

“科学性”落脚于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使其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幼儿园做到全面准备,突出重点内容、全程准备,突出重点阶段、回归规律,立足儿童发展;小学做到坚持零起点教学、实施游戏化教学、设置入学适应期。

“有效性”落脚于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使行政力量、教科研力量、教育机构、家长社区等多方均参与至幼小衔接工作之中。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步化,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借助行政力量与教科研力量,完善幼小衔接政策举措,健全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长效性”落脚于多元机制的立体建立与支持,如在信息化时代变革背景下引入技术支持机制,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成果孵化机制,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完善追踪评价机制,力求通过多元机制的建立与支持,使幼小衔接工作能全面铺开、均衡提升、持续推进。

二、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建构

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为此,武汉市以“点面结合、自下而上、分层跟进”的方式推动幼小衔接长效机制的建构。秉持由点及面、以面带片的工作思路,武汉市从学校层面抓起,建立联合教研机制,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在区域层面优化,凝聚多方资源实现区域内外联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采取技术支持、成果孵化、追踪评价等多种调控手段,支持幼儿园与小学建构科学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一)明确目标,挖掘内力,建立联合教研机制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强调入学准备教育与入学适应教育并行。因此,只有双方戮力同心,共同着力,才能实现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秉承“制度引导、形式推进、组织落实”的路径,武汉市通过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密切幼儿园与小学间的课程互动、经验交流、双向衔接,不断强化幼小衔接长效机制的科学性。

1.以引领式的教研制度支撑幼小课程互动

(1)精心谋划,做好“三方准备”,完善幼儿园课程。一是全程准备。在小、中、大班日常保教活动中实行“三四五四”链式链接,即“三个阶段、四种活动、五大领域、四个准备”。根据3~6岁幼儿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我们将幼儿分为3~4岁、4~5岁、5~6岁“三个阶段”,把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户外活动、集体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四种活动”都作为入学准备的契机,渗透与整合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活动。在具体实施中注重不同年龄段的各有侧重,并将渗透贯穿在3-6岁幼儿全程,帮助他们做好入学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二是全面准备。幼儿入学准备是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我们利用区域活动空间创设“心情驿站”,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做好身心准备;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做好生活准备;利用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做好社会准备,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利用阅读活动等开发幼儿多元智能,做好学习准备。三是科学准备。我们紧紧围绕入学所需的关键素养,开展自主性游戏,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的自然生长,通过有序落实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实现其衔接的科学有效。

(2)统筹兼顾,做足“两面适应”,完善小学课程。小学从国家课程和适应课程两方面着力,助力幼儿入学平稳适应。国家课程方面,一是实施零起点教学,减缓幼小衔接坡度;二是转变小学课程实施方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综合化等方式强化教学的趣味性;三是改革作业形式,采取体验、实践、探究式等多元作业形式;四是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即时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适应课程方面,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进行校本化的编制,按月实施包含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与学习适应等内容的入学适应期课程;在一年级教室环境布置方面,体现童趣化特色等要求。

2.以多元化的教研形式促进幼小经验交流

(1)常规视导。借助专业化团队的引导和定期实施的模式,对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与小学入学适应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与指导。如:以《保教活动》作为载体,建立教研责任区制度,集合幼儿园和小学相关人员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研讨,为幼儿园与小学搭建经验交流平台。

(2)专题视导。在常规视导基础上,强调主题推进和高质落地,提炼幼小衔接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教研,使幼小科学双向衔接工作实现重点突破、高质落地。如: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与基础教育研究所联合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系列研讨活动,就幼小双向衔接可行路径等问题,通过小学与幼儿园面对面的经验交流、教学展示和专家点评引领等方式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幼小双向的互动和了解,使幼小衔接更加科学有效。

(3)飞行视导。针对各区幼儿园与小学制定的学期计划进行不通知的随机抽查,拉近理论设想、政策指导与教学实践间的距离。如:市区教研员每学期都会组织多次随机下园进校调研,随机参与幼小联合教研活动,或推门听课,在最真实的情境下视导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落地情况。

3.以规范性的教研管理保障双向衔接效果

(1)精心打磨联合教研活动方案。每年学期伊始,市级教研部门会召开新学期工作推进会,下发《学期工作推进指南》手册,明确本学期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重点、活动安排及具体要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地稳步实施。如:2021年,武汉市围绕“幼小双向衔接”为主题整体设计学期工作,安排了16所幼儿园围绕不同主题与小学进行联合教研,引导教师以科学、专业的视角做好衔接工作。

(2)规范引领联合教研活动流程。对于每一次联合教研活动,均要求通过一个经验分享、一节幼儿活动、一次现场研讨“三个一”的教研环节要求开展,不断规范教研活动流程,实现联合教研活动的有序高效。

(3)总结提炼联合教研活动成果。每次联合教研活动均进行全程记录,并将各环节活动方案总结提炼汇集成册,制作《活动方案》手册,分发给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园和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二)凝心聚力,激活潜能,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需要盘活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衔接实效。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凝聚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家长与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入幼小衔接工作,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区域幼小衔接长效机制的实施效应。

1.建立“源头治理”整体推进制度,促进行政力量参与

(1)政策引领,把握幼小衔接推进方向。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教育局陆续发布《武汉市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南(试行)》《幼儿居家一日活动指南(试行)》《武汉市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分析学前教育阶段的活动特点,引导各方明确本土情境下武汉市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方向。

(2)统一部署,明确幼小衔接实施路径。在武汉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由市教科院牵头开展了《保教活动》研究,探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去学科化”的实施路径,探寻幼儿乐学的最佳途径。

(3)加强研究,探寻幼小衔接优化策略。由武汉市教育局牵头,市教科院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和专业研究团队,在不断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同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教科研部门业务指导、基层单位落实实施的管理网络。

2.创新“跨区协作”辐射发展制度,促进教科研力量参与

(1)建立“三级四维”教研责任制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幼小衔接模式。“三级”即将运行范围细分为区域、幼儿园/小学、年组三个运行层面,“四维”即将运行机制细化为导向机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加强专业指导和引领,积极推动各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幼小衔接模式。如汉阳区的“品质幼教”发展共同体模式,推动了公办民办“抱团”发展;江汉区的“双学段互访”指导共同体模式,使得幼小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

(2)落实“专业全面”送教活动制度,推进跨区域协同发展教研制度建设。“专业”,即强调专家的指导。如市教科院组织的“送教下园”活动,就集结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各区教研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专家指导小组,进行送教指导。“全面”,即强调送教活动覆盖区域的全面,如市教科院在市内坚持“三走进”送教模式,走进了边远园区、薄弱园区以及新改扩建园区;在市外则坚持“交流讲学”并重模式,送教到了新疆博乐市以及湖北省通城县、红安县、仙桃市等地区,促进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

3.推进“三方共育”协同参与制度,促进家园(校)社合作

(1)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引导幼小衔接工作的家长参与。选取市教科的专家学者、幼儿园与小学的一线骨干教师组建专家团队,借助视频连线、现场解惑等形式为家长答疑解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逐步引导其树立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观,提高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家庭专题活动、家长学校活动、家园信息互通等方式,让家长在家园的各类互动中树立主动参与的意识。

(2)从走进社区与利用社区资源切入加强幼小衔接工作的社区参与。一方面,开放幼儿园或和小学的资源,实现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幼儿园或小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幼小的社会性发展,如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的爱卫运动,走进社区宣讲普通话,参加重阳节慰问演出等。通过园(校)社资源共享,拓展活动空间,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促进其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精心组织,开阔视野,建立技术支持机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应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据此,武汉市通过建立技术支持机制支持幼儿园与小学智慧衔接、云端衔接、科学衔接。

1.技术手段支撑“智慧衔接”

(1)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创新网络教研形式。近年来,武汉市引入直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合教研。每次教研活动均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开放视频直播,并围绕相关话题进行研讨,使得教研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信息化时代变革背景下,更新教研活动辅助手段。如在联合教研活动中引进“实时讨论”模式与“扫码看案”模式,让每一位教师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就能查看教研活动方案,还可以以弹幕方式发布所思所想,有效提升教师参加现场互动讨论的积极性,增强了活动效果。

2.平台建设支撑“云端衔接”

(1)加大武汉教育云平台建设力度,定期推送公益性教育资源。如:建立武汉教育云“智慧教研新视听”公益性平台,分享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展示优质幼儿活动,实现园际云端的联动;建立武汉教育云“幼儿健康快乐的一天”公益性平台,展示幼儿快乐自主的游戏,引领家园开展科学亲子游戏活动,实现家园云端的联动。

(2)完善教研网站建设,专题推送幼小衔接资讯。武汉市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发布幼小衔接相关政策法规,报道幼小联合教研活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大多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专题形式推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做法。

3.开发软件支撑“科学衔接”

(1)开发智慧平台软件,展示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研发的“博雅智慧平台”系统,一对一面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状况、发展情况,引导家长综合运用成长小日记、生活记录表、音视频等方式在家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衔接工作。

(2)采用电子白板交互式应用模式,落实直观体验式教学。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式使用功能,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

(四)深度思考,凝聚智慧,建立成果孵化机制

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需建立成果孵化机制,总结梳理现有经验,全面铺开幼小科学有效衔接工作。为此,武汉市从专业影响力及大众接受度两方面考虑,建立成果孵化机制。

1.专业期刊刊发研究成果

武汉市以推广幼小衔接经验为宗旨,以教研制度助力、学术传媒推动为思路,如:在《成才》杂志上开辟了“学前教育”栏目,刊登经过反复打磨的幼小衔接先进经验,助力幼小科学衔接经验的普及和推广。

2.新媒体分享有益经验

利用武汉市教育云平台、《幼师成才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有序推广,与广大受众分享了幼小衔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力求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如:面向教师群体的武汉教育云“智慧教研新视听”公益性教学研究资源,自2020年9月18日上线至今,已发布22个幼儿活动音视频,20个热点话题专题讲座视频,9个活动指南,345篇文章,72篇好文推荐等,遴选并展示了武汉市各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有益做法。

3.出版刊物物化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整理、提炼武汉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的经验,武汉市教科院采取面对面、点对面指导的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学会提炼研究成果后,集结转化为物化研究成果出版。如编撰出版了《凝炼与创新——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的实践研究》《扎根与生长——新教研制度下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案例》等丛书,并免费赠送给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

(五)科学合理,深耕攻坚,建立追踪评价机制

循证理论强调循证权威评价,即通过对证据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与评价来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样,教育评价也可为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证据。如:武汉市建立追踪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后的长期追踪与再评价,获得持续客观的反馈数据,更有效地推进了幼小的科学衔接。

1.评价主体多元化,确保证据客观性

(1)教育行政人员的逐层评价。通过逐层评价,评估全市幼小衔接工作,加强指导和服务。如市级学前教育教研部门负责对区级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区级教研部门负责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保证区域、园所、年组的幼小衔接制度建设科学、有效、长效,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

(2)教育教学人员的发展性评价。秉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幼小教师合作,对幼儿在大班及小学一年级两个教育阶段进行身心发展状况的跟踪观察,形成量化评估或质性评价。同时,借助SPSS、AMO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找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薄弱点,重点突破。

(3)高校专家的专业评价。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借助高校学术力量修订评价量表、开展评价培训工作,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4)幼儿的自我评价。基于儿童视角评价幼小衔接工作,更接近幼儿的内心。如:武汉市通过分析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以“上小学”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对儿童进行需求分析,并就儿童最真实、迫切的内心需求改进幼小衔接工作。

2.评价方式多途径,确保证据的有效性

(1)问卷调查法。借助观察量表对幼儿的入学准备发展要素、入学适应发展要素进行评价,并进行量化分析。如:江汉区已制定了本土化的《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关键发展要素》量表,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幼儿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在毕业时能够达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

(2)观察法。借助观察工具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持续观察,以判断其入学适应情况。如:武昌区组织幼儿园老师在开学第二周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在现场观察的同时,借助视频记录辅助,全面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

(3)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幼儿作品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真实需求等情况。如武汉市教科院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与幼儿园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绘画作品对其进行追踪评价,揭示具有启发性的幼小衔接新观点。

三、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工作的展望

建构长效衔接机制,推进幼小科学有效衔接需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发展。基于武汉市现有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训,用专业力量助推幼小衔接的科学长效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师资培养体系是各自独立的,其弊端之一便是二者互不了解各自的教育特点、年龄发展特征、教学状况,因此不利于幼小之间科学有效的衔接。为解决这一现象,未来幼小衔接工作可尝试整合幼儿园与小学的师资培训。如职前培养方面,可尝试整合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职前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后培养方面,可尝试借助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就实际问题组织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参培,加强二者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强化质量监管,以循证思想保障幼小衔接科学高效

借助科学的评估、及时的反馈、有效的调整保障幼小衔接机制的科学高效。未来工作中应加强全程质量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及改进建议;同时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将评估结果面向公众公开,以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与理解,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三)关注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立场探寻幼小衔接有效路径

儿童是幼小衔接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未来幼小衔接工作除了要考虑幼儿园、小学、家长及教科研人员等要素,更要关注儿童的内在感受与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及小学生在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规律,并据此探寻幼小衔接工作更为有效的路径或策略,为幼小长效衔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幼小武汉市入学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