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剪纸艺术风格的成因及现代表现形式

2022-03-18齐齐哈尔大学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黑龙江剪纸

左 娜 王 泽 齐齐哈尔大学

在北国的黑龙江地区,辽阔的黑土地上,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剪纸艺术。从古至今,从远古的原始居民,到后来的鄂伦春族、赫哲族居民,再到近现代大批南方移民带着家乡的文化北迁,使这片土地上逐步形成了以海伦、方正、依安、绥棱各地为首的,以民间神话和萨满宗教为主要题材的各类剪纸艺术。各地区的人们在这片热土上所创造出的剪纸风格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独特的自然地域环境加上特殊的民族因素让黑龙江剪纸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一、黑龙江剪纸风格的成因

黑龙江独特的民俗成就了黑龙江地区独特的剪纸艺术。剪纸来源于民间,所表现的内容更是民间民俗生活的写照,有丰富的民间神话题材、朴实的民间生活题材,以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为题材及各类动物、植物题材。抽象的、夸张的、粗犷的造型风格是黑龙江地区拥有独特民族民俗剪纸艺术的原因。

(一)当地少数民族创立了风格独特的剪纸

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的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是黑龙江剪纸艺术的开创者。在造纸技术传入北方以前,当地居民虽与少量迁徙至此地的汉族有文化交融的机会,但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当地民族在白山黑水间形成的审美感悟。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开创了各种剪纸艺术形式,这其中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根据自身生活环境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无纸剪纸——鱼皮剪纸,游猎民族蒙古族以自身生活为题材创造了蒙古剪纸,鄂伦春族发明的桦皮剪纸和兽皮剪纸都在用材上体现着民族特色。有意思的是,鄂伦春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剪纸中的图案却附带了文字的功效,辅助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远超出图案单纯的寓意作用。少数民族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开创本民族的剪纸,为黑龙江剪纸艺术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

(二)萨满教对剪纸风格的影响

流传千年的萨满文化,源于祭祀的多神教宗教信仰。萨满主题的剪纸作品风格区别于中原剪纸的丰富热情,给人们传递更多的是神秘的气氛。旧时黑龙江地区的剪纸作品中鲜有出现锯齿纹等艺人们口中的“打毛”造型,而是简单、直接地用繁复的镂空进行对称构图,从而构造出诡异甚至扭曲的神怪形象,描述纷繁怪异的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饱含着对神怪的敬仰与祈愿,相信通过剪纸的方式可以和神灵的世界相连接,从思想倾向上来看,人们对于萨满主题剪纸的造型无疑是庄严且虔诚的,尽管造型手法略显稚拙,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宗教所带来的影响。

(三)民族民俗对剪纸风格的影响

宗教是民族民俗的重要方面,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深、更广,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民俗剪纸。婚丧嫁娶,节令岁时,人们在生产之余用各类剪纸丰富美化自己的生活。剪纸艺术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北房屋面朝南,挂钱对联门上粘。”过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贴挂钱,挂钱历史悠久,和鞭炮一样具有驱赶年兽的作用。清朝时,挂钱技术逐渐成型,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兰西老艺人李一剪。过去,富裕人家挂起挂钱为了显示家中富贵,而贫穷人家则是为了表达心中愿望,不单纯为营造喜庆的氛围,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一剪开创了东北挂钱的先河,打造了地区名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剪纸的盛行。其后的孙福生、颜宪武、梁义传也都不同程度地发扬了兰西的挂钱艺术。除此以外,结婚时张贴的喜花,端午节张贴在门窗上的五毒,都融合了民俗文化,共同影响着黑龙江剪纸。

(四)地域环境对剪纸风格的影响

北方地区虽受中原文化影响,但越往北方的黑龙江地区,受其影响越小,反而更多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体自身的探索。然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从人地关系上来讲,人口密度直接影响人文环境密度,若是人口密度不高,那么自然地理环境无疑占据了主要影响优势,从而奠定了黑龙江剪纸的整体风格——粗犷。剪纸是慢工细活,虽然有为了展现宗教色彩的繁复镂空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但相比中原地区剪纸,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黑龙江剪纸无论从选材上鱼皮、树皮的原始贴近自然,还是镂空技法中的用烟“烫”,都是豪迈风格的体现。早期的东北剪纸受中原文化影响少,主题造型上十分古朴,低密度的镂空使人物形象简略却流露着粗犷气息,这无疑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二、黑龙江剪纸审美风格的现代演变

在没有笔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把剪出来的作品当作模板贴在布上绣,处理好的底稿再用煤油灯熏出外形,以达到传播复制的效果。在材料技法上也由远古时期的鱼皮、树皮作纸,到现在的形用纸笔画,剪用剪刀刻。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文人的审美意趣逐渐转至剪纸艺术,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剪纸工具、材料和具体风格纹样的变革,技法上也逐渐丰富,烫、烧、熏、剪、手撕,甚至用烟头去烫,极大地丰富了剪纸艺术的内涵。老一辈人过去用窗花、墙花、炕花、栅花、门花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中,姑娘们给自己做嫁妆,为自己布置新房。过去,大多是劳动妇女们进行着艺术创作,创作题材也都更加朴素、贴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尤为看重,中国民协、剪纸协会相继成立,剪纸艺术也逐渐变革,黑土地上的剪纸主题逐渐转向描绘政治经济发展,更多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如今,黑龙江剪纸艺术家依然秉承着原有的剪纸技艺,跟随时代主题进行创作题材与技艺上的创新。

2009年,方正剪纸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倪秀梅当选第二代方正剪纸文化传承人。倪秀梅作为文化传承人不仅传承旧有的创作技艺,还与时俱进。作为黑龙江本土民间艺术家,其剪纸作品主题大多融入了黑龙江当地的民俗风情。其剪纸刀工十分精细且作品常常给人以震撼之感。倪秀梅有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她认为,创作剪纸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从日常的积累中获得灵感,从生活中取材,用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本真,达到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的技艺效果;其一为有构思的艺术创作,即先在纸上简单地勾勒外形,再进行细化,由内部的细节一点点向外延伸着剪裁,从而完成整体的创作。倪秀梅的母亲为山东人,又在黑龙江生活了几十年,这使得深受母亲创作技艺影响的倪秀梅的剪纸作品既有着中原地区汉族剪纸的精巧细腻,也有明显的东北地区粗犷洗练的风格。其剪纸作品《稻花香》《雪精灵》都是汉族剪纸与东北剪纸融合的最好体现。东北剪纸从造型上直观感受到的粗犷之感是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若我们走近观看,其作品中纹路繁复中暗含着规整,粗放中夹杂着细节。例如其《雪精灵》系列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造型乍一看都是典型的黑龙江剪纸样貌,可当我们仔细观看其对雪精灵的身体造型和白雪的质感处理,都能隐约感受到中原剪纸的精细风格。同样,2004年倪秀梅创作的《东北大豆香》系列剪纸作品,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金奖,2006年创作的《有喜了》系列作品获得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博览会金剪刀奖。这些作品的创作题材绝大多数都是以黑龙江黑土地、乡村生活和秋收景象为主题的。其中的《东北大豆香》系列剪纸无疑是最为体现黑龙江剪纸特色的主题性剪纸,有《俺们东北那嘎达盛产大豆》《用石碾子磨出的豆汁儿可细发儿了》《买豆腐了》《咱东北的大豆可有名儿了》《俺们习惯在每年的二月二烀酱块儿》《在四月初八、十六下酱,打酱缸可是个力气活》《有小葱蘸酱,这饭吃得可香了》等。

《东北大豆香》系列作品以东北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制作的黄豆大酱为主体,描绘了黑龙江农村地区吃大豆、制黄豆酱这一生产生活场景。从标题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东北气息,作品对大豆的采摘、制作等一系列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对割大豆、采大豆所用的工具,磨黄豆的磨盘,买豆腐的推车以及烧煮豆浆所用的器具,做大酱的酱缸,吃大酱时的场景都做了活灵活现的情景再现,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热情洋溢的当地生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品中的人物采用的是传统的粗犷风格,其造型、人物动作以及表情全都做了夸张处理,对于生产所出现的磨盘、酱缸等工具也都洗练明快地用简单几刀剪出轮廓,对于作品的四周,作者都加以大豆穂进行画面填充,构图紧实不留空白,整体上给观者以活跃明快的气氛。

《北方风情》系列作品则是记录了北方民俗生活的另一些场景。比如展现儿童游戏生活场景的《嘎拉哈耍起来》,展现大人生活场景的《舍饭不舍二人转》《东邻西舍抽烟带》《养活孩子吊起来》《靰鞡草鞋脚上踹》《大火炕上养爷太》,当然也有同样表现食物生产场景的《粘豆包冻起来》《大缸小坛渍酸菜》。倪秀梅的作品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现代黑龙江农村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绝对称得上是黑龙江现代剪纸的典型代表。

中原艺术大多以热情洋溢的氛围为作品的主基调,而东北传统剪纸大多是粗犷风格,并不能给人以热情的感受,但倪秀梅做到了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用洗练的造型手法丰富内容,使得作品整体洋溢着类似于节日般热闹的生活气氛。传统东北剪纸大多以画面左右对称、突出主题人物分布为主,并且大多数作品为宗教主题,能让人们明显地感受到画面的主要人物与作品主题,而现代黑龙江剪纸画面更加饱满,方形的剪纸作品中更多地对空白地方进行作品主题的细节填充。

与方正剪纸一样具有黑龙江地域剪纸特色的艺术家还有许多。齐齐哈尔市的戚玉恒老先生所传承的崔氏剪纸艺术,活跃在当今时代。2021年新年之际,他所创作的牛年系列迎春作品在齐齐哈尔市博物馆进行展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2岁生日的作品《中华腾飞》、庆“八一”建军节主题的作品《放飞和平》、展现军民情深的作品《保卫祖国安宁》、展现喜迎丰收题材的作品《今年又是丰收年》,都是其传承传统技法与融合新时代主题的成果。当然,在现代用传统技艺表现时代与生活主题的艺术家还有许多,比如兰西县传承挂钱创作的董骥,其绘画功底扎实,创作的挂钱剪纸作品风格热烈、内容饱满,在传统挂钱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着丰富。在绥化传承海伦、方正剪纸艺术的刘卓,传承萨满剪纸的刘延山,以传统的“嬷嬷人”为主要元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今天的黑土地进行着美好的书写。每一位艺术家都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演化的剪纸艺术让我们感受到黑龙江剪纸在新时代艺术体系中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回顾黑龙江剪纸艺术的成因,其宗教因素也在今天成了最为贴切、最能够表现艺术紧随时代,且最能够联系古今的一个方面。新兴的剪纸艺术家们也在继承着传统,随时代变革发扬着传统。

三、结语

黑龙江的剪纸艺术生生不息,我们在今天能够看到的融合了传统技艺表现形式和传统风格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从题材还是造型手法上都能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传统黑龙江剪纸的影子。这无疑是区域性民俗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延伸影响,也许早在黑龙江剪纸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奠定了现代黑龙江剪纸的艺术基调。现代的艺术家传承着传统文化,用旧有的传统元素塑造艺术,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表达艺术家内心对传统、对生活的热爱,表现手法是巧妙且奇妙的。仿佛穿越到远古时期感受到巫术信仰与民俗文化对当时人们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和单纯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局限于当代的艺术形式,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黑龙江独有的文化,不断地吸引着艺术家用剪纸艺术塑造本土文化。现如今的黑龙江剪纸作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内涵丰富且紧密联系时代,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让我们明白剪纸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正是这片黑土地上几千万年来积累的文化艺术底蕴,它在不断地调整自己,顺应着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黑龙江剪纸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黑龙江弃风博弈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