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在高职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以东北秧歌为例

2022-03-18王心如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秧歌东北舞蹈

王心如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此规划推动着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开展互联网线上教学的步伐。混合式教学(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中国舞蹈词典》提到:“舞蹈教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培养人们对舞蹈中的美与丑、好与坏、益与害的分辨能力,提高对健康高尚的舞蹈艺术的欣赏趣味,自觉抵制粗卑丑陋的舞蹈的毒害。”[2]舞蹈教育是将知识、能力(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为目标。

教学是集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新形态教学改革的热潮下,“混合式教学”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笔者在知网上以“学前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混合式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近五年的文献研究聚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策略、内容等方面居多。本研究讨论在信息化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访谈、实验等方法,以东北秧歌课堂教学为例分析混合式教学在高职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技能素养,拓宽传统教学维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发展。

三、混合式教学在学前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从各个角度展示着各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中,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更是文化的传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薄弱,课时安排较少,“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转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举措。

混合式教学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吸收线上教学资源的互补性。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强强联手”,利用信息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混合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舞蹈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相互统一。

(一)教学资源集中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中,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这六大民族为主进行教学,民族风格性与动作的韵味性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来新鲜的体验感。教师可在全课过程中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传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民族舞蹈文化背景、民族舞蹈种类与特点介绍、优秀的教学成果与精品课程等资源,合理地设计和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布置学习、阅读、作业、测验等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与链接,将该民族舞蹈教学相关的扩展性知识点,增加民族舞蹈作品赏析和参考资料阅读的学习量,开阔学生眼界,拓宽舞蹈课程内容。教师将幼儿园教学的公开课上传,更好地将舞蹈技能课与专业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职业观念。

(二)学习方式自主化

教师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料保存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线上思辨式学习与线下体验式学习结合,使得学生从感受到思辨,从情感到价值观,从被动到主动,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逐步进入深度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思辨式与体验式的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当中。思辨式与体验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践行了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堂效果与学生表现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贯彻教学改革的评价理念,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全方面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学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关注同学学习效果的同时,不仅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也要平等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均衡评价重心[4]。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评价中,将线上教学的数据统计与线下教学抽查、测评相结合,以百分制的综合设计权重比,进行分比重综合性评价。线上:作业、课程音视频观看、章节测试、知识点阅读;线下:教学抽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线上+线下:出勤率、生生互评、教学讨论、教学反馈。

四、以东北秧歌教学为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在信息化与教育相互交融的背景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是“一线”教师所要探索的新命题。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东北秧歌”教学模块为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运用调查问卷、访谈法、观察法了解与“口传身授”模式相比学生学习的变化。课程实施以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一)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开启任务式学习环境。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自学任务,对课堂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的环境。教师需要组建学习资源库并上传至学习平台,将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开放。开展东北秧歌教学初期,教师下达任务。(1)学生学习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舞蹈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了解舞蹈文化背景,开阔舞蹈视野,从更深层次了解民族文化。(2)设定任务驱动问题,如通过学习观摩视频,学生对东北秧歌有哪些认知与感受。(3)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同学们自学微课中东北秧歌组合《牵牛花像喇叭》,在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思考东北秧歌舞蹈动作风格有哪些,并且去探寻东北秧歌风格形成的文化渊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信息与老师交流,以便老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先学再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先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跟随教师课中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是一种思维高度参与的深度学习[5]。

(二)课中:研学

课中研学:优化传统教学课堂氛围。“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以及示范、纠错等,突显出舞蹈教学的独特之处。舞蹈教学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线上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解读舞蹈动作的审美意象、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在动作的学习中,老师不可能用言语表达,在动作学习初期更多的是身体语言的展示。课中师生面对面的探讨课前导学中的疑惑,例如,东北秧歌中所呈现的手巾花的技术技巧,这一技能性的问题需要老师在线下示范、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亲身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东北秧歌的表现风格上需要强调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围绕精神内核,以内带外,以情带舞,呈现出情感的厚度、文化的厚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

在舞蹈教学中也主要是培养学生“会演”“会跳”“会教”“会编”“会评”的五项能力。例如,课中教学衔接线上《牵牛花像喇叭》的舞蹈动作,教师侧重情感表达,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营造“东北小妞”的好奇心与得意洋洋的情绪,启发学生的舞蹈动作要与情感相结合;随后分析和探讨东北秧歌舞蹈组合的风格特点以及表现力,学生之间通过互评、自评、短句创新等方式进行动作体会和文化分析,在理解和把握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表达”。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学习过程,践行“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后:拓学

课后拓学:“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时间有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中,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此时可借助线上平台,将教学内容录制视频上传学习平台,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放慢动作、多次播放、反复模仿等功能,将传统课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相结合,发挥优势,教学效果可达到事半功倍。

通过学习东北秧歌模块后,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1)教师可上传幼儿园优质公开课,让同学们自行学习,并在观看学习之后将艺术能力融汇于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从音乐、动作、道具入手,改编创造出新的并且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制定教学设计方案,上传平台与同学之间互评,将舞蹈课堂与职业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2)教师还可上传东北秧歌舞蹈表演作品,在观看结束之后,进行东北秧歌舞蹈作品分析,提升舞蹈鉴赏能力与文字表达,增强美育素养。(3)布置任务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挖掘民间传统艺术,了解其历史背景、表现形式、文化精神等,设计运用到舞蹈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上三方面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分享学习成果。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舞蹈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时代中,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借助网络资源、平台等开展舞蹈教学,通过课前导学开启任务式学习环境;课中研学优化传统教学课堂氛围;课后拓学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唤起学生探究民族舞风格,促使其自觉地参与到线上线下的舞蹈活动中,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应用。除此之外,在舞蹈课程中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融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热爱集体、团体协作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猜你喜欢

秧歌东北舞蹈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大东北的春节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