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海洋民俗文化教学
——以妈祖信仰为例
2022-03-18王成莉毛海莹
王成莉,毛海莹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民俗是社会民众中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更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1]。海洋民俗是指在沿海地区和海岛等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传承和变异,都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中留学生的海洋民俗文化教学对于我国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民俗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学,对留学生个人以及汉语教学事业乃至国家建设层面都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首先,开展留学生的民俗文化教学工作能够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国友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大量外国友人也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和期待,因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民俗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并传承延续至今,引导留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学习,不仅能够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让留学生了解到中国的真实面貌,进而激发留学生继续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有利于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进行。
其次,开展留学生的民俗文化教学工作能够解决留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留学生初到中国,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不甚了解,而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开展留学生的民俗文化教学能够拉近课堂与留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使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文化问题,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文化交际,消除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群体。
再次,开展留学生的民俗文化教学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友好善良、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推动民俗文化在留学生群体中的教学工作,能够加深留学生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所采取的立场或方式更易为本国人民所接受,这对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二、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妈祖信仰
在中国东南沿海,分布着很多海岛、渔村,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妈祖信仰便是海洋民俗文化中一朵独特的“民俗之花”。
远古时期,渔民出海进行作业时较为凶险,人类受当时认知水平所限,不能解释自然界中的诸多现象,先民们只能将这些现象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由此诞生了许多海洋信仰神灵。妈祖信仰形成于汉文化圈农耕社会的沿海地区,以福建莆田为中心。过去的妈祖巡安活动,主要寄托了出海渔民对平安归来的希望,如今逐渐成为反映中华渔文化的一个载体[2]。让留学生了解妈祖信仰文化,感受并体验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对他们了解中国、走进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妈祖原名林默(960—987),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生前乐于行善济世,常在海上救助遇险船民。她死后,人们为其立祠祭祀,称她为“通贤圣女”,并在后代经过47次来自各个朝代帝王对其的褒封,妈祖也从“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妈祖信仰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福建当地,在中国的其他地区乃至海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以浙江宁波为例,宁波象山的昌国、石浦、东门、南田、晓塘、定塘、大塘、涂茨一带,历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庙宇,其中宁波甬东天后宫为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天后宫。甬东天后宫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占地近4000 平方米。后来,天后宫成为航运史上北方船帮的议事中心,被称为“庆安会馆”,其精美的砖刻门楼、两对龙凤石柱及大批精巧的木雕石刻保留至今。庆安会馆现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是展示浙东地区妈祖信俗、海事民俗、会馆商贸活动及其建筑艺术特色的场所。
妈祖来自民间,因而了解世间疾苦,也了解沿海人民在从事生产作业时的真正所需。这一点拉近了信徒与妈祖之间的距离,使得信徒对于妈祖更具亲切感,同时也使得妈祖信仰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信仰系统,它对整个中华民族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以妈祖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成为海内外华人维系的纽带。产生于宋代的妈祖信仰与当时兴盛发达的航海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中外贸易的往来,不少中国人移民海外,同时也把妈祖信仰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得大洋两岸有了共同的神灵信仰追求。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海外华人移民逐渐老去,只留下了相关的先人传说以及屹立不变的妈祖庙,妈祖的传说与不变的妈祖庙也成为如今海外华裔寻根的重要寄托。
第二,妈祖救世为人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教化意义。妈祖关心百姓,呼风唤雨,为百姓谋求幸福,行医治病的善行成了她的信徒们学习效仿的榜样。妈祖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谨遵忠诚孝道,以诚信为本,守信誉,重德行,孝敬双亲,爱老扶幼,矜孤恤寡,做到有孝心、爱心、善心、热心、包容心。这些都体现了妈祖信仰的教化功能。
三、妈祖信仰与汉语国际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3]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绝不是简单语言符号的学习,更是要通过语言符号表面去体会符号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因此,在留学生教学中文化教学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文化教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那么,在妈祖信仰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堂讲授式”教学法。汉语课堂仍然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诸多感官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教师在介绍妈祖信仰时,应该避免传统课堂单一的介绍性说明,而应更加注重讲授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将宋朝使团遭遇海中恶劣天气后,因船员及时向妈祖祷告祈求平安最后化险为夷,而其他同行船只却全部葬身海底的故事与学生分享。这一措施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对于妈祖文化的印象。
第二,“沉浸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变革传统被动式教学法为宗旨,强调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情趣[4]。如果汉语课堂的资料无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会使留学生学习妈祖文化时效果大打折扣,若能实地参观妈祖庙则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的妈祖文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带领留学生走出课堂,就近选择妈祖庙参观,若时间允许可以将参观时间安排于每年的秋季,此时禁渔期刚刚结束,渔民又要开启海上作业,因而秋季妈祖庙的香火相比其他季节更为旺盛。留学生在参观妈祖庙的过程中,也可以与前来祈求出海平安的渔民香客交谈,走进渔民身边更加深入了解妈祖信仰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对比分享式”教学法。妈祖信仰是在中国先民对于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在留学生所在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必定也有类似的神灵信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选取自己国家一个海洋神、生育神或驱疫神等功能神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将其国家的信仰与妈祖信仰进行一个异同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同之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最终激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增添内在动力。
毕继万、张继鑫认为:“交际双方除需要一般的交际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对比文化知识和克服文化冲突的技能,我们不妨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5]将妈祖文化融入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有助于在对比教学中丰富留学生的中国民俗文化体系,提升留学生克服日常文化冲突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妈祖信仰在成为中国海洋神灵信仰典型代表的同时已经走出了国门,体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在妈祖信仰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需要注意教师讲授、学生体验与对比分享的有机结合,三者缺失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者的结合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汉语教师在教授其他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应当要从讲授、体验与分享对比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体会其中情感,产生文化共鸣,进而激发学好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