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四联四励”工作赋能模式研究
——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党支部为例
2022-03-18魏立新呼子宇卢志刚
魏立新,呼子宇,卢志刚
(燕山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1]将人才培养工作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推动高校事业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2]
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基层党建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层党支部是落实大学生发展、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堡垒。[3]与此同时,党建和学科建设双融合、双促进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4]探索高校基层党支部培育创建路径,对于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重大意义。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因此,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同频共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工科支部党建活动形式通常局限于组织发展和理论政策学习,非党员和学生对党的各项工作响应有待进一步串联;课程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存在着为了满足课程思政要求而生硬添加内容的现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基层党建工作循规蹈矩,没有品牌影响力;党支部建设“重党内、轻党外”,缺乏与普通师生群众的沟通和联系,辐射作用小,支部影响力、号召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赋予了新的能量。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外群众之间互联互通,实现跨领域、跨内容、跨层级的工作联系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构建“四联”党建工作模式
在充分分析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支部党建、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载体”,构建“联结激励回路”,“串联”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两条主线,“并联”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级联”各层次人才团队,“互联”校内外资源,构建“四联”党建工作模式。
(一)以“支部党建”为中心点,打造“串联响应”工作模式
坚持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会一课”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主题党日”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通过完善纵向党支部建设制度、完善教师担任本科生双创导师制度、建立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建立青年党员教师担任专职思政辅导员制度,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融合浸润”,师生党员的“串联响应”,形成可推广的基层支部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二)以“课程思政”为支撑点,打造“并联传导”工作模式
专业教师“把握”课程思政方向,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课程大纲、课堂教学目标、课后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工作环节。专业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内容,在给学生讲授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爱党爱国情怀、中华传统文化、职业道德操守等思政内容。通过科学家先进事迹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利用课程中丰富的理论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借助相关工业发展状况及其战略地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认同感、使命感等。专业教师“紧握”课程思政主线,通过合理设置调研内容、建立模型分析数据,评估课程思政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并联传导”。
(三)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打造“级联递进”工作模式
结合党员特点和优势设立专家领军团队、骨干示范团队和青年先锋团队。对由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党员构成的专家领军团队,以服务社会、推动学科建设为目标,提出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为要求;对由党龄长、学识高的教师党员构成的骨干示范团队,以促进综合实力提升为目标,提出以老带新、岗位示范的要求;对由年轻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构成的青年先锋团队,以培养青年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提出快速成长、勇担重任的要求。通过构建“专家引领、骨干示范、青年成长”的党员队伍建设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支部党员“级联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互联协同”工作模式
以党建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转化研究“三研互联”。做好支部共建工作,在纵向科技项目申报、横向课题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方面互相支持,实现校企党支部的“互联协同”。坚持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对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论证,做好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互联协同”。推动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与西门子公司、汇川公司、航天科工集团、河钢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打造校企合作的“互联协同”。
三、建设“四励”基层党建工程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将“自励”“他励”“串励”“复励”四个工程作为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特色载体,进一步联结师生,实现自我激励与自我成长、人才引进与典型树立、校企共建与科创共融、思政育人与教学育人的多维度联结激励。
(一)“自励”工程:打造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新途径
抓住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把自我学习与政治理论相结合。激发师生党员主体意识,通过转化基层党建运行模式,提升支部党员主动作为、自发进步的能力和水平。塑造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内环境、外平台,以主动自觉的理论研习为基础,引导和鼓励师生党员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运用到科研和组织生活当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锻造、自我成长的“自励”模式。
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不放松,把支部建设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制定针对青年党员教师的激励与帮扶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合理安排本科教学任务,保证其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促进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重视青年党员职业规划,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发展论坛,组织参与重大研究项目,使青年党员迅速成长为支部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他励”工程:培养师生学习榜样、争优争先新风气
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不放松,把师德师风与团队建设相结合。完善表彰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打造和谐、高效、充满创新激情的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党员在教学改革、双创指导、科学研究和“双一流”团队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推进选优树先建设不放松,把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通过树立自主培养的优秀人才党员典型,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向先进靠拢,形成“领头雁”效应。通过“燕山学者”计划、“新锐人才”计划、学科建设经费重点支持等措施,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形成行业内知名、领域内先进的科研团队。
(三)“串励”工程:开拓师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新局面
推进科研全面建设不放松,把学科发展和党员团队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党小组建在科研团队上,实施“三个一”建设方案,即搭建一个标志性平台、建设一个标志性团队,产出一个标志性成果。在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工作中,发挥教师党员的作用,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培养高素质人才。
服务国家地方发展不放松,把科研项目与校企共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党支部共建,以支部共建为切入点,推动与企业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加快核心技术转化,促进产教融合,提升支部服务国防军工、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
(四)“复励”工程:迈上师生协同进步、融合前进新台阶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放松,把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相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将德育与教学有效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现思政育人与教学育人的融合浸润。
建设先进党员队伍不放松,把学生创新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引导师生党员亮身份、树标杆,带头攻坚克难,投身科创事业。完善服务载体,解决实际问题,从职业规划、激励评价、人文关怀等方面促进师生成长发展。
四、结语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基层党支部应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逐步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确立符合专业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探索符合师生特点的党建工程,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