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恐惧下的在线教学该何去何从

2022-03-18吴颖

宜宾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恐惧理性

吴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在线教学,或称“线上教学”,是相对于“线下教学”提出来的。由于疫情的突发,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在线教学,在线教学也因此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跨时空的在线教学及时解决了疫情下的教与学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有部分教师明确表示,在线教学的课程内容线下授课还得再讲一遍,在线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也有调查报告指出,教师对在线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只有40%左右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比较高效[1]。教师对在线教学的不认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长和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看法。有很多家长一提到在线教学,第一反应便是“不行”“没用”“上了也白上”。也有家长提到,自在线教学开始推广后,孩子的学习问题成为心头大石:在家通过电脑上课,孩子觉得没有老师管了,学习就不专心了,总是学一会玩一会,说也不听[2]。

部分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不认可,看上去是在线教学技术不成熟导致的。但是在幻灯片技术成熟的今天,在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配备有幻灯片设备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有很多教师坚持不用幻灯片,甚至拒绝任何教学技术的应用呢?就如有学者提到,疫情倒逼着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的全面落地和实施,而在此之前,很多教师对网络现代化教学技术都是采取排斥、反对的态度[3]。也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育的看法中,19%的教师认为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另有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总体上,只有20%的人感觉自信、胜任、自在,还有7%的人对使用新技术感到忧虑、茫然、威胁,大部分教师感觉不自信,对新技术有恐惧感[4]。由此来看,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满意度低并不主要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对在线教学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

一、技术恐惧下在线教学的危机

技术恐惧是教师认识偏差的表现之一,会影响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但是技术恐惧并非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心理演变过程。从技术恐惧存在之初,危机便已然存在。随着技术恐惧的日益普遍,教师的技术恐惧对在线教学带来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因此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曾对其所在院校的近300名青年教师进行过相关调查,发现有2.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技术恐惧症,教育技术恐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应用[5]。除此之外,教师技术恐惧也会影响到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实行。因此,技术恐惧下的在线教学危机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一)危机的产生:存在技术恐惧

技术恐惧是现代社会逐渐凸显的恐惧心理。技术恐惧从技术产生之初便已萌生,只是随着技术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排斥、拒绝心理逐渐加剧,随之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有学者界定技术恐惧为:由技术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统治性等性质引起的人对技术的负面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人对技术的一种负面态度和消极情绪[6]。也就是说,技术恐惧是人与技术本质矛盾的体现。因为人是追求确定性、稳定性、可控制性的,而这恰好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不可控性相悖。就连首席信息官们都认为最好不要成为尝鲜者,新技术会带来许多好处,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7]。洛夫克拉夫特也说,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8]。

技术恐惧的研究多见于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恐惧的现象不存在于教育学领域,而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从技术恐惧的角度思考教育现象。例如,当教师拒绝使用白板或幻灯片技术时,人们往往会从教师性格、能力、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归因,而不会想到他(或她)是否存在技术恐惧。从社会层面来看,技术恐惧作为社会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学当中一直存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技术恐惧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凸显。从个体层面来看,任何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时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技术恐惧也有个长期的心理发展过程。

(二)危机的显现:技术恐惧日益普遍

齐格蒙·鲍曼曾说,恐惧是我们给无助起的另一个名字[9]。无助来源于技术的多变性,教学技术总是需要更新,而教师无法时刻紧跟技术的发展,因此感到恐惧。因而有学者提出了教学技术恐惧的概念,并且将其界定为,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紧张、害怕、畏惧等心理反应,以及惊慌、不知所措等行为反应,教学技术恐惧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10]。不同程度的技术恐惧对在线教学产生的危机程度不同。例如,轻度技术恐惧心理表现为对在线教学感到轻度不安,开展在线教学不够积极。中度技术恐惧表现为教师对在线教学感到焦虑、压力,产生技术不自信,因此不愿意开展在线教学。重度技术恐惧表现为教师对在线教学感到害怕、恐惧,因而本能性地排斥在线教学,拒绝开展在线教学。因此,技术恐惧的日益普遍会造成在线教学的危机。

从已有研究发现,教师对在线教学存在着诸多焦虑[11]。有学者对7 111 位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学态度进行了研究,占样本总量的29.35%不太赞成开展在线教学,占样本总量的7.82%不赞成开展在线教学[12]。也有学者对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占23.8%不愿意继续采用线上教学[13]。由此看来,技术恐惧引发的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群体的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其中不乏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技术恐惧,因此也必然会给在线教学的发展带来危机。

教师的技术恐惧会影响在线教学的诸多方面。首先,技术恐惧会影响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接受程度。在线教学的开展依托于技术,而对技术感到恐惧的教师相较于对技术持积极看法的教师更难以接受技术,从而也就更难以接受在线教学。其次,技术恐惧会影响教师学习在线教学技术的积极性、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毅力。在线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付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努力,而技术恐惧给教师增加了一层心理束缚,会影响在线教学实施的长久性。最后,技术恐惧会影响教师对在线教学的评价。倘若教师对在线教学持负面评价居多,则会影响其在未来教学中的实施,而技术恐惧会加剧这种负面影响。

二、技术恐惧缘何而生

教师群体中的技术恐惧影响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会影响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那么技术恐惧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表面上看,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恐惧来源于技术不成熟。因为在线教学技术不成熟,导致师生互动困难、学生管理困难、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让教师害怕开展在线教学。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反过来想,线下教学也会存在这些问题,为什么教师对于线下教学却不会恐惧?因而将技术恐惧归因为技术本身的问题是不可靠的。本文认为技术恐惧的原因并不主要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恐惧心理。技术恐惧体现的是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教学中,则是教师内心中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二者的博弈。

(一)对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

从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同时从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也存在着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正是因为技术应用的迟滞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技术时会带有原有的惯习。教学惯习体现在坚持线下教学,不愿走出线下教学的“舒适圈”。因此技术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教师所信赖甚至依赖的线下教学来说是一场不小的冲击。由于教学方式的更新如同技术的演进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教学方法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之后,这一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即产生了“路径依赖”[14]。

线下教学存在历史时间长,已经形成一种教学文化。同时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便已经被植入了线下教学的诸多理念。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再加上自身经验的强化,教师对线下教学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很难主动探索其他的教学方式。教师对于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对教学技术持以排斥、拒绝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无视技术的发展,也无视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突破,坚守传统教学,不使用任何技术,做线下教学的保护者。

从心理上来看,教师已经对线下教学形成依赖心理。因此很多教师对于技术本身是没有偏见的,但是如果涉及到教学中的技术,则先入为主的认为技术没办法和教学有效融合,在心理上就已经套上了“线下教学好”“在线教学不好”的枷锁。在思维上,也容易突出技术的缺点,弱化技术的优势,但是对于线下教学却是弱化甚至无视其缺点,过分突出或放大其优点。在二者对比下,不由自主的倾向于线下教学,而否定在线教学。

在行动上,一方面,心理和思维上存在的“路径依赖”使教师产生被动消极、排斥拒绝的态度,因而行动上也难以主动积极地开展在线教学,当遇到难题时,倾向放弃或是将问题指向在线教学,而不是尝试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已经形成了线下教学习惯,缺乏在线教学的经验,容易将线下教学的方法直接套用于在线教学,从而导致在线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如在线直播同步课堂中,教师直接将线下班级授课“网上搬家”[15]。教学方法上的不兼容,使教师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在自我强化机制下,教师对于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逐步加强,从而对在线教学感到害怕和恐惧。

教师对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是情感上的主观意向,是一种感性的偏向,也是一种对在线教学的主观“技术恐惧”。这种“路径依赖”不能顺应教学改革的进程,也不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甚至会窄化教学的多种可能性。

(二)对在线教学的本领恐慌

为了满足在线教学所需,教师要通过各种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直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在线教学;上传教学资料、把握教学进度要求、布置相应作业; 探索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以及考试或考核的合理方式; 建立所任课程班级的QQ 群、微信群、钉钉群等[16]。这些都对教师的在线教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例如,有调研指出,31.03%的教师反映操作平台和工具的能力存在难度,有28.82%的教师表示平台和工具使用较为复杂,60.24%的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状态,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改进[17]。

教师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会使教师对在线教学产生本领恐慌,同时教师的本领恐慌也会加剧其不自信的心理,从而畏惧在线教学,形成技术恐惧。毛泽东最早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本领恐慌,“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18]。这种本领恐慌是由于“听课失格”观念下,干部不学习造成的。而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本领恐慌,源于他们拒绝尝试在线教学,乃至放弃解决在线教学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部分教师以年纪大或技术能力差等为理由,拒绝尝试在线教学。这部分教师害怕尝试,也害怕出错,以老教师最为典型。老教师一般任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有较高的影响力。他们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很多老教师只能掌握基本的电脑技术,而在线教学对技术要求较高,老教师内心难以适应,或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法掌握技术,持以“不想学”“学也学不会”或是“让年轻人去学”等消极态度;又或是不愿意耽误学生时间,冒着较大风险开展在线教学,主观上认为“没必要”“效果不好”或是“浪费学生时间”等。

例如,有位从教30 年的乡村老教师曾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自己越来越落伍,对新技术的陌生让他站在三尺讲台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观念上往往持以“老了”“学不会”“年轻人才用”,恐惧新技术的使用[19]。同时,也有一些教师轻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认为不用信息技术照样能讲出一堂好课,何必多此一举[20]?正是由于对技术的本领恐慌,导致部分教师因害怕而抵制技术,拒绝尝试开展在线教学,甚至放弃解决在线教学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教师在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部分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或是虽然试图解决问题,但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此时,他们往往把问题归结为在线教学本身或是自己技术能力差,故而对在线教学产生恐惧、害怕,甚至干脆放弃解决问题。教师对技术的本领恐慌不仅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还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在线教学中教师的习得性无助是教师的技术心理障碍。因为教师总是无法有效开展在线教学,故而产生心理恐惧的状态,表现为害怕排斥、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当教师认为自己不可能掌握在线教学技术时,易陷入技术恐惧的深井中,从内心排斥在线教学,行动拒绝在线教学。

客观上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确需要加强,但教师的技术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效手段提高的。教师以自身技术水平不够为原因,害怕或是拒绝开展在线教学,看似客观,实则是一种对在线教学的伪客观“技术恐惧”。这是教师对于自身能力不自信的体现,是一种感性的、不可靠的认识。本领恐慌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潜能性,不仅会造成教师对在线教学产生技术恐惧,还会使教师对教学技术感到紧张、不安、焦虑等,甚至会泛化到对所有技术持怀疑的态度。

三、诉诸技术理性:解除危机之路

作为技术认识偏差的一种表现,技术恐惧会产生教师行为偏差,从而造成在线教学发展偏差。不管是主观的“技术恐惧”还是伪客观的“技术恐惧”,其本质是教师对技术的感性认识占据了主动,都是属于非理性的恐惧心理。因此,为了消解教师的技术恐惧,解除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危机,亟需教师形成技术理性。

(一)为何需要技术理性

扭转教师非理性的教学技术认识偏差,以此消解技术恐惧心理,需要重塑教师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是人类进行技术实践活动的观念,即通过应用技术或者方法,在理性活动中实现某种目的,追求的是人类对技术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体现的是人类对技术的理性应用[21]。在教学领域中,技术理性指的是教师对技术理性应用的合理观念和行为。技术理性表现为,不依赖线下教学,也不畏惧在线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技术理性旨在使教学回归育人为本、以技术为用,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22]。技术理性有助于教师塑造教学理性。教师的教学理性是以合理适切的方式组织教学的各个部分,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的教学理性有助于教师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知能和实践能力,克服偏见,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实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23]。

技术理性体现在对技术的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两方面。从认知理性上来看,技术理性有助于教师理性看待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教师的技术认知理性能够帮助教师从心理和思维层面,摆脱原有束缚,形成客观的教学技术认知。一方面,技术理性能帮助教师摆脱对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辩证看待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从而解除教师对线下教学的禁锢,并建立起对在线教学的理性观念,帮助教师从舒适圈走向迎接挑战的学习圈和成长圈。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帮助教师破除本领恐慌,建立起在线教学技术的自信心,从而敢于尝试在线教学并努力解决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教师从恐惧圈走向学习圈和成长圈。

从实践理性上来看,技术理性还有助于教师有效应用在线教学。教师的实践理性能够帮助教师从行动层面,以人为中心,理性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技术恐惧下,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态度是不够客观公正的,技术理性能够扭转这种观念偏差和行为偏差,从而去理性地选择应用在线教学,以使教学合理高效。与此同时,在线教学也应该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需要将科学和艺术两者综合起来,才能适应时代向前发展的趋势[24]。教师的技术理性有助于将技术和教学有机整合,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二者的结合,从而促进在线教学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消除教师对线下教学的“路径依赖”和对在线教学的本领恐慌。

(二)如何形成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的形成需要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在线教学技术。消解教师的技术恐惧,形成技术理性,亟需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

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技术观念进行引领。在心理、思维层面上,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对已有教学路径的依赖心理和惯性思维,帮助教师认识教学技术的目的、意义、发挥的作用及其所处地位,并理解技术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使教师建立起关于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观念,技术理性便有了萌生的土壤。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实操训练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在实际过程中,鼓励教师多尝试新技术应用,以帮助教师建立技术应用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乐于主动应用技术。当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调取有效信息,并且有效利用各种在线技术去帮助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不会害怕在线教学,反而会积极主动地运用技术。

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在线教学技术,并且能够主动将技术运用到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合理技术化、教学技术人性化。有效的在线教学中,教学离不开技术,而教学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人。教学需要合理的技术化,一方面要求教学要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应用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不能过度技术化,技术的应用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们应以育人为导向,建立起一种能够驾驭技术工具的价值理性[25]。因而,教学技术需要人性化。教学应以人为中心,技术应满足师生的切实需求,实现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线教学需融合现代技术,做到合理技术化和技术人性化,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理性。

总之,未来的在线教学应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技术与人的协调。在技术层面上,未来的在线教学应以简单适用为主导,不追求繁复的技术功能。例如,教学资源更加有序精良,能有效降低师生查找资料所需的时间成本;互动平台更加高效即时,不受网络平台的限制。在操作层面上,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借助互联网信息丰富的优势,教师能够做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快捷便利的沟通软件,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有效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结语

教师的技术恐惧给在线教学带来的危机是隐秘而深刻的,对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究其缘由,技术恐惧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路径依赖”和对在线教学的本领恐慌造成的。对课堂教学的“路径依赖”是教师主观的技术恐惧,而对在线教学的本领恐慌是教师伪客观的技术恐惧。作为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偏差,技术恐惧本质上是教师的感性认识占据了主动,因此需要使教师形成技术理性,体现在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两方面。技术理性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理性,辩证看待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优质教学,真正做到教学育人。实现技术理性需要教师真正理解并运用在线教学技术,以实现教学合理技术化、教学技术人性化,最终实现在线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技术与人的协调。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恐惧理性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