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湖州女杰陆璀的爱国活动研究*

2022-03-18梅北云虞文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救国华侨抗日

梅北云,虞文清

(湖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0世纪初的浙江湖州,一批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的职业女性,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陆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的陆璀,在少年时代,就读于当地的教会学校——湖郡女中,深受妇女解放运动思想的影响,从那时起便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西花园的雨》收录的几篇关于陆璀中学时期的文章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陆璀,便发出“以服务的精神去服务,以创造的精神去服务”[1]309的呐喊。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占我国的东北,继而企图控制华北,实现其先灭东北后鲸吞中国的计划,中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蒋介石集团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味对日妥协退让,对内疯狂“剿共”并镇压各界的爱国运动。纵观20世纪30年代,相逼而来的内乱外辱,使得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在全国持续高涨,不分党派、阶级,要求一致团结对外的情绪浸润整个时代青年的肺腑。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让已是清华救国委员会成员的陆璀悲愤地写下了“华北的丧钟响了”等字语。

身处在被鲁迅称为“一个人可以由此生,也可以由此死的时代是大时代”[2]1中,青年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抛开国家谈个人理想并不现实,陆璀深有体会。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传播开来,对陆璀的人生有着重要启发。为此,她积极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成立的“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当时许多进步同学一起,致力于宣传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号召更多青年加入抗日救国宣传当中来。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领导学生爱国运动

拳拳爱国心,殷殷救国志。陆璀童年和少年时期正值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国耻”“国难”的背景下,爱国学生上街请愿要求抗日的呼声极大撞击着她的心灵。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受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陆璀已经是清华大学里的一名活跃分子,在党的外围组织——清华大学世界语协会里结识了很多进步青年,如姚依林(姚克广)、蒋南翔等人,并一起参加清华抗日救国委员会。同时,她活跃于进步女学生的团体当中,经常主持清华女生时事讨论会,并编辑女生宿舍的救亡壁报,将自己秘密学习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推广传播,积极宣传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12 月9 日和12 月16 日,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主的北平大中院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陆璀作为清华大学抗日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两场浩大的运动,即著名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救国运动,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

在运动前夕,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北平政府秘密在城内外许多学校都布置了密探,戒备森严。但到了12月9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游行队伍中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学的几千名学生依然冲破了重重阻挠,涌上北平街头。队伍当中陆璀表现活跃,像一个号手带领队伍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表达抗日救国的呼声。到了西直门时,面对人头攒动的群众,陆璀右手执用纸张简易制作的大号话筒,左手捏一页纸正在激情演说,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后来这一幕被记者拍下,刊登在邹韬奋先生主办的《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封面上。

根据陆璀的回忆:“当时韬奋先生并不知道这个女学生是谁,只是收到有人给他寄来这两张照片后,觉得它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了它,并且在封面上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3]187目前国内有关书刊和展览报道“一二·九”运动皆广泛采用此照片作为代表性照片,这一幕也成为中国“一二·九”运动历史的一种象征。

游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快他们的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袭击,30多名学生被捕,百余人受伤。这非但没有阻止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他们怒吼之情绪。北平地下党组织学生发起更大规模的罢课活动。

1935 年12 月16 日,数千名北平学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后第二次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一六”运动。游行队伍却再次被国民党军警阻于西直门外。陆璀和愤怒的学生“冒着城头上军警投下的石头砖块,轮番撞击城门”,合力把西直门撞开后与城内学生队伍汇合,但在城内又被阻于宣武门外。根据众多此次运动的亲历者和事后采访者得知,当时陆璀站在游行队伍前面,“平贴着地面从城门底下的缝隙中爬进城,抽掉城门上的铁门栓,准备拧开铁丝”[3]2。可铁丝还没拆解完毕,几十个军警的拳头、皮靴和枪托便扑面而来,打在她的身上。在她毫无惧色、奋力的呐喊声中,她被带到了警察所。

这一幕被正在现场采访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亲眼看见,他悄悄跟随押解警察来到警察所,和陆璀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斯诺问道:“你们只是赤手空拳的学生,你们已经受到了镇压,你以为你们能达到目的吗?”陆璀用娴熟的英语回答:“我们相信人民大众,只要把人民大众唤醒起来,中国就不会亡!”[3]4陆璀的这一番话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及大无畏气概深深打动了斯诺,他将这些事实发专电传回美国。第二日,斯诺这篇《北平学生被打——中国“贞德”被捕了》(注:圣女贞德是法国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被刊登在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头版头条上,该文报道了12 月16日北京学生群众示威游行的盛况。

这一新闻向世界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了“一二·九”运动的真实情况,冲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向全世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同情。由于在这两次运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才华出众的陆璀于1936年秋天被全国学联推选前往日内瓦出席第一次世界青年大会并发表了《致各国青年书》的发言,同时辗转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将“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情况向世界真实表达出来。这位“中国贞德”皆被所到之处的媒体竞相采访,有力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主张。

同样,“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场示威游行活动,不仅在北平城影响极大,而且传到了祖国各地,天津、杭州、成都等30多个城市相继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全国各阶层也纷纷响应起来,各地文化界救国会、职业界救国会、妇女界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海外宣传抗日运动

受“一二·九”运动影响,全国各省市各界救国会也纷纷成立起来。在党组织安排下,陆璀秘密来到上海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进一步扩大“一二·九”运动的影响。1936年5月,全国学联正式成立,陆璀任宣传部长,负责抗日宣传和《学生呼声》编辑工作。全国学联除保持与各省市学联的联系并加以指导之外,主要的工作是加强中国学生运动与世界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而陆璀便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联系人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相继成立,其他省市各界救国会也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在上海宣告成立,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全救会成立后,全国学联成为全救会重要组成部分,与各党派取得联系,推动联合抗日。同时,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在陆璀等人的努力之下,全国学联积极与世界学生保障和平自由文化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学联”)取得联系,并成功成为世界学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学联秘书长詹姆士多次给中国学生来信,对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示了最热烈的同情、赞扬和支持,并邀请全国学联参加1936年8月3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青年大会。在全救会主要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的策划和资助下,陆璀得以成行。经过紧张准备,陆璀从上海乘坐苏联的货船,经远东先到莫斯科,再转巴黎抵日内瓦,历经许多艰难险阻。刘导生在他的《从容忆往:95岁抒怀》著作中回忆道:“这对于一个初次离开大学校门冒着危险走出国门的女学生来说,是要有勇气和智慧的,我十分佩服。”[4]这充分表达了陆璀当年为国奔走的勇敢与无畏。

当时在伦敦参加世界教育会议的陶行知作为全救会的代表人物也到日内瓦参加了世界青年大会。陆璀和陶行知在会上分别发表讲话,介绍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陆璀说道:“我们国家的东三省被武装占领,……为了维持民族独立与自由,我们不得不采取防卫的抵抗去反对侵略者。……全国广大民众甚至是儿童对于当前危机的觉醒。”“我们是坚决地为我们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同样也就是坚决地为世界和平而奋斗。”“我们要帮助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我们要与全世界的青年结成合作来为世界和平努力,……感谢他们过去对于我们热烈的援助。”[3]41-43陆璀台上五分钟的演讲,多次被掌声打断。通过陆璀,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青年:“中国的青年是全世界青年的荣光。中国的学生运动无疑是全世界青年运动的冠军。”这不仅是对陆璀的夸赞,更是对中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肯定。这场抗日宣传,使得中国青年抗日宣传形象在世界得以传播,赢得世界的支持和同情。

受此会议影响,在陆璀、陶行知等人的领导下,巴黎华侨共同发起成立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史无前例地将欧洲华侨与中国学子团结在一起,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更彰显了民族的力量。其影响之大,堪称奇观。

1936年10月中旬,陆璀作为全国学联代表在英国多地多次参加了华人华侨的会议,介绍了国内局势和救亡运动情况。同年11月上旬,陆璀到达纽约,又多次参加了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组织的座谈会,向在纽约同胞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引起热烈反响。其后,在爱国华侨和美国的支持赞助下,陆璀一行又到美国其他地方,把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信息传遍美国各地,推动了爱国华侨的大联合。

1936年11月23日,日寇施压,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七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七君子”案。身在国外的学联代表陆璀和全救会代表陶行知非常着急,为给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便在美国联合发动知名人士和华侨领袖签名营救活动,促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如杜威、爱因斯坦、罗曼·罗兰等联合致电蒋介石,对“七君子”的被捕表示深切的关怀,要求恢复“七君子”的自由。在陆璀等人的积极奔走以及海外知名人士的压力之下,再加上国内的积极援助,最终国民党当局被迫放人。

因连日的劳累奔波,陆璀在异国他乡病倒,中秋节这天,陶行知来医院看望陆璀。王一心在《民国大先生·陶行知传》记载:“想到陆璀年纪轻轻为了民族,远离家人,独自来到这陌生之地,中秋佳节,却卧病他乡;国家有难,挺身而出的不是人民的膏脂供养着的那些脑满肠肥的大官要员和赳赳武夫,却是这样一个身体单薄的小姑娘。”[5]在为救国奔波同行的日子里,陶行知对陆璀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又不乏对小姑娘爱国情怀的赞美之情。

后来,陆璀又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陆续被派往法、英、美、加等国。她每到一地都寻找机会不断发表演讲,对中国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主张作了有力的宣传,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的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与政策。在她的影响之下,海外华侨纷纷组成抗日团体与国内抗日组织遥相呼应,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编辑抗日刊物

“一二·九”运动让世界知道了陆璀这一湖州女杰。之后,邹韬奋在《大众生活》上用大量的篇幅和图片报道运动的状况,热情赞扬并全力支持学生救亡运动,让“一二·九”的影响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也正是“一二·九”运动这场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使陆璀坚定不移地踏上了新闻宣传的道路。

受“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的影响,作为学生领袖的陆璀被列入了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于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她到采访过她的美国记者斯诺的家里躲避。在和斯诺一起的日子,陆璀目睹了斯诺不断将北平学生团体发出的抗日宣言和通电等通过自己的渠道发往国外媒体,扩大了运动的影响力,这让她深刻意识到革命的扩大与新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加坚定了要在更大范围内办报的想法。

(一)编辑全国学联机关刊物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抗日斗争的开展,国内宣传抗日主张的报刊相继涌现。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严厉查禁,凡是出现“抗日”“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等字眼的报刊一律查禁,中共新闻宣传遭到了层层封锁。这使得国外华侨以及众多热爱和平的人士并不清楚中国正在经受的内忧外患。在这种时代与社会背景下,陆璀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起抗日宣传的重任,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世界表达中国抗日救亡主张,并积极寻求海内外同情、支持与援助。

1936年全国学联成立后,陆璀任宣传部长,负责宣传工作,和唐守愚等同志一起编辑出版全国学联机关刊物《学生呼声》。作为主要编辑,陆璀积极报道各地抗日救亡活动,发表评论时事文章,及时把党的要求主张、各地学生群众运动的经验传播到青年学生之中,为抗日救亡起到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

1936年7月1日发表的《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为最近时局紧急宣言》,发出了“我中华民族已到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最后关头,现在立刻就应该当机立断,对日宣战”的号召,希望国民党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求一切实力派立刻响应西南倡议合作的主张。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也应陆璀之请,给《学生呼声》写过几篇影响力比较大的文章:一篇叫《今年“五四”的纪念》,另一篇叫《五月底的三个惨痛纪念》,呼吁广大青年学生,理智爱国,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6]30。

为使刊物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呼声》更名为《学生之路》。此时陆璀已被派往国外,不再担任主要编辑一职。但在为抗日奔走的日子里,陆璀依然非常重视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她经常向国内寄回用中文翻译好的国外刊物,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世界学生运动的动态。同时,她还在海外撰写了很多长篇报道,刊登在《学生之路》报刊中,声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这些报道对我国的爱国学生运动起到了鼓舞作用。后因种种条件限制,《学生呼声》共编三期便停刊了。报刊的停办及其存在时的影响力,让陆璀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新闻宣传的信念。

1937年,为扩大抗日救亡民间宣传,学联又创办了《学生报道》一刊,陆璀积极筹备策划创刊工作,准备大幅度刊登抗日文章。由于工作安排,虽然陆璀并没有亲眼看到《学生报道》的出版发行,但这并没有减少身在异国的陆璀对它的关注。《学生报道》创刊号一版、三版、四版,分别刊登了海外华人华侨同胞对抗日救亡运动表达关注的消息,多篇连载文章如《第一次世界青年大会报告》《世界青年大会与中国学生抗日运动》和《12· 9四周年纪念的怒吼》等诸多文章,都是来自陆璀之手。

因种种条件限制,《学生报道》在出版了三期后便不再继续出版。《学生呼声》和《学生报道》两份由陆璀任主编并担任主笔的全国学联刊物虽然存在时间比较短暂,但其存在期间仍客观翔实报道了中国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事实,喊出了属于青年学生代表的呼声,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各行各界联合抗日救亡起到了鼓舞、动员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编辑我党海外机关报刊

作为共产党国外抗日宣传的机关报《救国时报》,创办于1935年5月,其前身为《救国报》,在巴黎出版并向国内发行,是第一份在国外编辑和发行的中文抗日报纸,在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沟通国内外重要消息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参加第一次世界青年大会期间,陆璀结识了在巴黎办报宣传抗日的爱国人士吴玉章,与其一见投缘。在国外辗转宣传抗日的日子里,陆璀除了参加各项国际会议和当地华侨同胞组织的各项座谈会外,还一直在《救国时报》从事编辑工作,将新闻宣传和革命事业更加紧密结合。在这里她还结识了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曾任新四军政委的饶漱石,并与之相恋结为夫妻。

《救国时报》因设立在海外,因此对海外华侨同胞联合抗日救亡运动尤为关注,开设了“侨胞生活”专栏,用以报道欧洲甚至是世界各国的华侨同胞救亡爱国活动。陆璀在担任编辑之时,主要负责此栏目。《救国时报》将报道聚焦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行径和中国各地各界抗日救亡运动情况,突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全世界争取了同情和支持,给予所有同胞以鼓舞和激励。受报刊进步思想的影响,欧洲各国华侨纷纷建议成立一个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组织。因出席第一次世界青年大会,让所有在欧华侨同胞认识了这样一个勇敢、智慧的学生代表。因此,在《救国时报》支持下,陆璀奔走欧洲各国,联合各地华侨抗日团体成立了空前的“全欧华侨救国会”。

《救国时报》因其进步思想,深受海内外华侨同胞的喜爱,从创刊的五千份不到一年便增至两万份。据吴玉章遗著记载,该报在国外遍及世界43个国家,读者皆争相阅读。可以说,国内外的读者正是借助了《救国时报》才得以广泛地了解中共抗日救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清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惨绝人寰的侵略行径,可以说,该报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民众的作用。《救国时报》能发挥出如此大的影响力,离不开陆璀、吴玉章等人的宣传和引导。

后来,由于法国内部问题,《救国时报》已不能在巴黎继续出版。为了保存好这一宣传阵地,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饶漱石和陆璀携带部分排版设备从巴黎转移至美国纽约出版。此后,为更好和当地实际相结合,《救国时报》合并了纽约华侨主办的《先锋报》,陆璀仍承担编辑工作,继续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后因饶漱石和陆璀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该报于1939年10月停刊。

此外,陆璀所到演讲之处,必定会为抗日事业积极募捐,并呼吁演讲所在城市抵制日货,很多听过她演讲的女性都改穿棉袜,表示抗战不结束就不穿丝袜。据原载于1937年2月6日和6月12日的《先锋报》刊文记载,自“一二·九”运动以来,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救国联合会相继成立,但工作艰难,“常感经济之困难”,陆璀和作为全国救国联合会代表人物的陶行知先生在海外呼吁为抗日工作捐款,用以推行国难教育宣传,营救抗日被捕同志,慰问受难同胞。

旅居国外多年回国之后,陆璀在中央华中局、淮南苏皖边区工作,通过联系妇女运动,号召女性同胞联合抗日,并继续联系国外华侨抗日救援,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影响力,争取到了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和救援。

猜你喜欢

救国华侨抗日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我的华侨老师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