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蒙学与历史教育的探讨

2022-03-18喀什大学李香芳

成才 2022年7期
关键词:咏史诗童蒙科举制

■ 喀什大学 李香芳

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教授七八岁至十五六岁的儿童进行简单的识字、文化知识、道德教育来启发孩子的早期教育,又称为童蒙教育或启蒙教育。

1 唐代蒙学发展的原因

童蒙教育经过先秦、秦汉以及魏晋时期的发展,在唐代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识字功能,逐步注入了道德教化和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得童蒙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唐代蒙学之所以能够有所新的发展,与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尤其是童子科的设立密切相关。

1.1 科举制的建立

唐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所有阶层不论门第高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仕途,由此这时的百姓将“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奉为人生理想,带动了整个社会全面向学的风气。蒙学作为学子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对其极为重视,以至于“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并且由于科举制的影响,促进了多种形式的私学产生,这为儿童提供了多种学习环境,弥补了官学体系中童蒙教育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唐代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对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唐代童子科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蒙学的发展。童子科的设立鼓励儿童立志从事举业,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这为儿童入仕提供了途径。凡参加唐代童子科,及第便可授官,让家长希望孩子及第的心理日益强烈,无疑增强了人们对童蒙教育的重视,促进了童蒙教育的发展。

1.2 重视蒙学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就一直重视教育,早已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进行教育活动,只不过当时的教育活动依附于生产劳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教育逐渐从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发展成为有意识的活动,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以及大量的教材,也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

唐代蒙学的发展也与中国古代重视童蒙教育的优秀传统有关。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注重对儿童的教育,这时的幼儿教育主要围绕生产劳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先秦时期的《易蒙》中提到“蒙以养正,圣功也”认为要在儿童心智未开时就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商周时期出现了官办小学。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蒙学主要以识字为主,并且在此时期出现了读经教育。西汉时期,贾谊提出“太子教育理论”,认为人性、人格品行、习惯等都是受早期教育影响的,要“早谕教”。梁朝颜之推极为重视学前家庭教育,他提倡家长要抓住时机,及早施教,要“均爱”不要“偏宠”等教育思想。并且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深远的童蒙读物。

总而言之,唐代之前对童蒙教育的重视是唐代童蒙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前期形成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童蒙读物都是唐代童蒙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 唐代蒙学中历史教育的表现

蒙学发展源远流长,唐代以前蒙学更多的是以识字为主,蒙学教材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科举制度的影响,蒙学有了新的发展,教育对象范围较之前扩大,并且此时的蒙学也开始突破了单纯识字的约束,开始承担起历史教育及道德教化的功能。唐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是通过其教学内容体现的,所以当时的《蒙求》《咏史诗》《太公家教》《开蒙要训》等童蒙读物都有历史知识的传授,因此本节主要介绍《蒙求》《咏史诗》这两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类启蒙教材来了解唐代童蒙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内容。

2.1 《蒙求》

《蒙求》为李翰所著,是唐宋最为流行的童蒙读本,其纂写形式为一句四字,押韵对偶,如“孔明卧龙,吕望飞熊。”“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全文共五百九十二句,除篇末最后四句外,每一句都引用经书、史传等书中的历史典故,共引用五百八十六个历史典故,是一本专门给儿童介绍历史典故的教材。

《蒙求》中所引用的历史典故均为人人皆知的历史史实,这是《蒙求》最鲜明的,也是区别于其他童蒙读物的特点,也直观地反映出《蒙求》是一本历史类童蒙读物。《蒙求》中引用的历史典故可以大致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大类,其中褒义典故和中性典故数量占多数,贬义最少。这些典故在呈现历史知识的同时,发挥着历史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其中褒义典故可以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学习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贬义典故旨在对反面事例的举例与讲述,帮助儿童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引用的大量中性典故中没有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只是简单叙述,这也恰恰反映出《蒙求》以讲述历史知识为目的。总之,不管是引用何种类型的典故其直接目的是对儿童传授历史知识,其次是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讲解发挥历史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蒙求》因其史学价值成为唐代蒙学中对儿童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进行道德教育。

2.2 《咏史诗》

《咏史诗》可以说是历史材料的汇集,其为胡曾所著,共一百五十首,分为三卷,每卷各五十首,每一首诗都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如“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咏史诗》中的每一首诗的题目都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涿鹿》《姑苏台》《长城》《射熊馆》《阿房宫》等。《咏史诗》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内容又是儿童很有必要了解的一些历史典故常识,所以该书成为唐朝的童蒙读物。

《咏史诗》的内容全是历史知识。单独看,《咏史诗》的每一首诗都在特定的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从整体看,作者以历史时期为节点,描写每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方便学生对每一时期有一个整体了解。《咏史诗》在让儿童直观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此外《咏史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记述,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深刻内含,作者借助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歌颂或者讽刺,在诗中歌颂开明君主,批判昏君,达到警戒后人的目的。所以《咏史诗》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发挥着历史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

总之,唐代童蒙教育与前期相比有了新的发展,蒙学教材开始将历史教育与道德教育纳入其中,这不仅仅是蒙学教材的一大突破,也是蒙学教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为后期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唐代蒙学中历史教育的影响

3.1 促进史书的编纂

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史学本身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唐代童蒙教育不再以识字为主,开始涉及历史教育和道德教化,这与唐代史学本身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反之这种改变也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唐代蒙学历史教育对史学的影响就是促进了史书的编纂。

教材是教育的载体,唐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是通过历史类的童蒙读物进行的。就上节介绍的历史读物《蒙求》《咏史诗》而言,唐代历史蒙学读物内容通俗易懂,句式整齐,多为对偶押韵,读时朗朗上口,并且在编纂内容上注重前后句内容上的关联性,以及注重历史时期划分,这些特点对后期史书的编纂具有重大意义。如《蒙求》在唐代成篇之后,因为其编纂特点就流传开来,掀起了一股“蒙求热”。例如同时期的《续蒙求》《唐蒙求》;采用《蒙求》体裁编写的《历代名医蒙求》;用蒙求体撰写的历史类的启蒙教材有《春秋蒙求》《左氏蒙求》《两汉蒙求》等。这些书籍中对《蒙求》有注解、仿写、增辑。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蒙求》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历史类的童蒙读物增多,撰写更加的规范与详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书的编纂,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3.2 为政治服务,培养政治人才

唐代历史童蒙教育为学生传授的历史知识多包括政治人物、政治事件,这些内容一方面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传达唐代所推崇的封建伦理纲常,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伦理观的形成会受到历史教材中所推崇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因此唐代基本上所有的历史类童蒙读物都在歌颂贤人志士,忠臣孝子,讽刺贪官污吏,奸佞之臣风,来警示学者,要有正统观念、忠孝观念,从而成为唐朝政府所需要的人才。

唐代童蒙教育的发展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使得所有阶级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士庶之家往往将培养孩子读书获取功名作为第一要务,并且童子科的设立,世人对童蒙教育极其重视,使得唐代童蒙教育在顺应科举制的需要。唐代科举制的考试科目涉及经史内容,对史学十分重视,因此,各家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会自觉对孩子进行历史教育,为以后参加科举考试打下基础。因此,这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童蒙教育是为科举制服务的,那么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可以为政府培养政治人才。

4 结论

唐代蒙学之所以会有新的发展,与科举制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重视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自唐代开始,历史教育开始成为童蒙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唐代童蒙读物摆脱了以往童蒙读物只教识字的藩篱,教学内容开始丰富,出现了专门的历史童蒙读物,以此对儿童进行历史教育。唐代童蒙历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后期史书的编纂,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因为唐代童蒙教育与科举制密切相关,所以唐代童蒙历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为政治服务,培养政治人才。

猜你喜欢

咏史诗童蒙科举制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古代的考试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科举”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童蒙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