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2-03-18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赵丽丽
■ 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赵丽丽
思维导图是以图文并重的方式,将初中生物知识进行有效连接,之后以层级图或树状图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关系,达到强化记忆和科学运用的目的。该模式与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着紧密联系,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改善了初中生的学习水平。
1 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来激发和培养人们发散思维的一种图形思维工具,也被称之为心智导图。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思维工具,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知识记忆、学习和思考,并通过思维导图指引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大脑的良好发展。目前思维导图在世界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人们构建知识框架,对知识内容予以不断填充和完善,加深记忆,且借助知识间的串联,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作为知识归类、总结的主要方式。思维导图中丰富的色彩、线条运用,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主题内容和发散信息,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层次关系,加强记忆链接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阅读和思考,强化知识理解和巩固效果。同时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学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1 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自己喜好和兴趣不断变换结构形式,将其应用在生物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课堂知识重点,并在教师引导下对思维导图实行完善和填充,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进而构建较为清晰的知识框架体系,有效梳理知识点。同时,思维导图的设计不单单是以黑板板书为主,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PPT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知识梳理,降低学习压力和难度,强化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且构建的知识框架将重点内容清晰标注出来,便于学生有侧重点的展开学习活动。
2.2 帮助学生进行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
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明显感受到零星知识点记忆上的困难,这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归纳和记忆知识要点。而借助思维导图的作用,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PPT等工具完成知识的呈现,帮助学生展开知识要点的梳理,明确核心与重点,做好主干及脉络的清晰展现,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学生有关知识结构的构建变得更加简单,知识的记忆也变得更加方便,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初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策略
3.1 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初中教育教学也发生了较大变革,初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采取课前预习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和了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课前预习既然是自主学习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采取小组规划学习的方式来实现。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知识及主题内容予以提前预习和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详细标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小组讨论中逐渐完善思维导图内容,课堂上做到直观展现,之后再根据教师的引导完善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有效串联,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物知识中也存在着较多抽象内容,所以小组成员在课前预习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制作的思维导图自然也不会完善。这时教师可让小组成员做好问题记录和标记,在课上以提问探讨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加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逐渐完善思维导图,达到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展开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先对所学知识予以预习,预习过程中展开小组讨论,对不理解或存在疑问的地方作出详细标注,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共同完善思维导图的构建,对知识内容展开梳理。
在思维导图绘制中,可以动物类群为核心,以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身体构成及形状、动物与人的关系等为分支,展开思维导图的绘制,构建完善的结构体系。并在其中标注相互影响关系,达到对文章深入理解的目的,同时对于文章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知识线,应予以详细标注,并以此为基础对动物进化及生命发展加以延伸和了解,扩展知识内容,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存在的问题,学生可在课上直接提出,逐步完善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的关系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未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内容可以直观的显现出来,便于学生在初中生物老师展开本章知识讲解时,有侧重点地进行重点探究。
3.2 课堂讲解中的运用
3.2.1 知识串联,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予以串联,明确核心内容后,不断填充相关知识,绘制较为清晰的发散可视化地图,以小范围知识不断加以扩展,达到知识有效连接的目的。在思维导图下,所学知识点被串联起来,学生可通过思维导图完成知识的回忆和记忆,并借助各知识点间关系的明确及内容的查找,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自身的生物素养。
3.2.2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知识的记录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展开知识讲解,在思维导图上将知识要点予以标注,结合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绘画方式,将所学知识内容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同时随着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很多隐藏知识内容被逐渐凸显出来,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生物学习质量。再者,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思考负担,加强课堂记录的清晰性,为课后复习及知识添加提供助力和支持。学生围绕知识要点按照层次、思维导图结构来进行知识系统的建立,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内化重难点内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记忆技巧。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腔肠动物》过程中,教师可按照下面的顺序步骤展开思维导图的构建:先是明确核心主题,确定主要的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主题即本节课的课题。之后带领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主干知识加以了解,展开知识梳理,在该过程中让学生逐渐了解动物的特点、生活环境、身体状态及结构、营养方式及与人类关系等内容,这些主干知识得以完善后,开展逐步分析工作,对其中涉及的知识点予以不断完善,对每个知识点实行逐一扩展,以此实现思维导图的良好构建,促进知识的串联。在思维导图上可以利用箭头指向的方式对存在的逻辑关系及知识结构展开分析。如这节课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其生活的环境也是相适应的,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知识点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记忆混淆,使学生记忆起来更加准确。而对于思维导图中较为重点的知识内容,教师可让学生以不同颜色的笔予以圈定,凸显知识重点,便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巩固,加深记忆。
3.3 课堂解答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多抽象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答疑解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从而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扩展,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了解知识点间的关系,找到其中的潜藏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动物的主要类群》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从两种动物特点入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强化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青蛙和蜥蜴都是爬行动物,但是为什么青蛙就是两栖动物,而蜥蜴则是爬行动物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爬行动物中出现两栖动物这一动物种群?历史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展开思考和探究,以翻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问题答案,并了解两种动物的实际特点及生存环境要求,明确二者存在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 结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水平,构建了高效生物课堂,最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切实地增强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