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共生
2022-03-18杜受祜
杜受祜 杜 珩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时,要求四川“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要求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光明日报》2018年2月14日,第1版。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时指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光明日报》2022年6月10日,第1版。本文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厘清公园城市特点、科学内涵,探讨如何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以及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和机制,以呈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公园城市: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治理范式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迅速增长的大都市成为世界快速增长的象征。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25年世界上将拥有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特大城市37座,其中20座在亚洲。到2050年亚洲2/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而1970年时亚洲城市化的比例才20%。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得以集中的地方,但也是饱受诸多现代问题之苦的地方。(3)杜受祜:《气候变化下我国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6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大,城市发展对于人口的需求日趋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对交通、能源、建筑、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交通拥堵、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和大气环境、水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管理和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风险。传统的城市治理范式显然不足以应对这些日趋严重的“城市病”。所以,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城市治理新范式。
一部城市治理史就是城市治理范式的转换史。纵观与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城市治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理论、学说和模式,笔者认为能称得上范式的只有田园城市、紧凑城市和公园城市三种。田园城市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治理范式;紧凑城市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治理范式;公园城市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现代化治理范式。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分为哲学范式、社会学范式、人工范式等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范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范式不仅要有成功实践的模式和共识性、整体性等特殊的规定性,更要有新理念、理论体系,从而区别于模式。
公园城市作为与生态文明对应的城市治理范式,首先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4)《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2021年4月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4/02/content_5597550.htm,2022年6月30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并创建了包括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实践模式,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民城市”的新理念、新理论作为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5)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7)《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10月12日,https://m.gmw.cn/baijia/2021-10/12/35225876.html,2022年6月30日。“ 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上论述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
“人民城市”是公园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些论述形成了“人民城市”的核心内涵。
公园城市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城市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模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平台。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公园城市的首要特点和目标导向
城市的分类与冠名,可以有多种维度:或从自然气候、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维度,诸如热带城市、西部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或从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功能规划等维度,诸如政治中心、历史名城、宜居城市、和谐城市、枢纽城市等等。与其他城市类型比较,公园城市的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生态、可持续;价值取向是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色,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当然是我们作以上判断的最重要依据。此外,还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国家自然保护体系,即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个层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城市化的不竭动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幸福生活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21年10月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宣布,拥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是一项人权。这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然已经不再限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而良好生态环境,过上可持续的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追求。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性最重要表征,而宜居性又是城市幸福指数的首要指标。无论是宜居城市还是市民幸福指数,成都市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排名中都位居前列。这既深刻揭示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宜居性是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源泉,也充分体现市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性的认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与升级,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与保护:公园城市必须处理好的第一关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像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面临着“既苦于发展又苦于不发展”的纠结与困扰。一方面,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等方面衡量,成都已成为重要增长极和国家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不断扩张,产能同质化竞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等一系列城市病,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城市的宜居宜业品质。成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如何达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大气环境优良天数超过80%的环境要求,以及区域内长江重要支流沱江出水断面水质不达标等问题,都拷问着成都市处理发展不充分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智慧和能力。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是建设公园城市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性矛盾,源于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两面性和人类需求与地球供应能力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资源的危机、环境的危机同发展的危机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克服这种不匹配,需要找到一种折中的方式来沟通二者,探索和解决“自然-社会”互动机制在发展的名义下的有机融合与强化,努力谋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协调。
国内外经验表明,保护环境不必然减缓经济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首先是因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次,绿色发展是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是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的一对矛盾。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生态区位、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这一对矛盾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搞大开发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搞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那种开发。就是打破旧有的观念束缚和路径依赖,以“大保护”为抓手,倒逼区域经济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10)杜受祜:《推动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建议》,《决策咨询》2016年第3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公园城市根本的指导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1)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4月29日,http://www.cac.gov.cn/2019-04/29/c_1124430893.htm,2022年6月30日。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要全面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揭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保护和发展之间双向互动、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注意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即把生态效益存量资本变现;也要注意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即扩大绿色资本的增量,经济效益反哺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公园城市的新特质:气候安全、低碳发展
公园城市的另一个特质就是气候安全、低碳发展。其一,气候变暖是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它是不断加剧威胁生命和生计的风暴、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背后的罪魁祸首。气候变化还会使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从而严重损害生态系统质量的稳定性,削减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能力。其二,气候变暖还是能源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成因,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路径。其三,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发展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无论是对能源的需求还是排放温室气体都将会大幅度增加。城市必须要在脱碳与能源安全、民生保障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保持平衡。
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城市低碳发展最能体现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际形象,最容易获得国际的认同与合作,展现城市负责任形象。其次, 绿色低碳发展也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之策。其三,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阵地和保障。基于以上原因,绿色低碳发展显然应当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成为公园城市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
城市低碳发展,就是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为目标模式,以改变空间布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和操作平台,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互贯通、协同推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就是要推进能源革命,节能减排,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氢能等新能源等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战略性产业,为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提供经济、技术、制度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低碳发展要降碳与减污结合,协调推进低碳发展与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的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由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与高能耗、高污染“脱钩”发展。(12)杜受祜: 《以“三型”城市为目标 推进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提倡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把“低碳”要求贯穿到生活、消费的各个环节。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消费需求决定社会生产、消费模式的变化,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是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另一方面盲目消费、挥霍浪费却让城市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人居的生活质量下降,从而背离公园城市的初衷。因此,唤起民众认识到“温室效应”“气候危机”的严重后果和时间的紧迫感,转变城市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代之以节约能源、适度消费、降低污染的观念。促进城市居民从自己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使“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由概念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五、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建设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圈
产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是城市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宜业是宜居之外城市竞争力、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公园城市的宜业性除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等特征外,更体现在具有日趋完善的城市产业生态圈方面。
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将创造城市的新形象,会极大地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对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汇聚力,实现把城市建设成为宜业之城、创新创业之都的目标。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既是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经济增加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少破坏力的必由之路。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以推进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路径,加快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城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增进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城市生态产业圈就是要建立绿色生产方式,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到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连接。
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是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的抓手。产业绿色化就是要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和全面管理,把传统产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13)刘克利: 《两型社会建设: “弯道超车”正其时——读〈两型社会领导干部读本〉有感》, 《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产业绿色化更要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绿色产业化就是把城市的生态生产力、生态效益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化既是建设城市生态产业圈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矛盾,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重要路径。
六、城乡协同建设公园城市
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重要市情。城市与农村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美丽的城市没有美丽的乡村,不足以成为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多年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农村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点、难点。农村是城市生态本底地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污染物的消纳地、自然生态保护地,是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维系着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食品安全,但农村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同时,城乡环境治理的差距不仅未缩小,甚至有扩大之势。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卫生厕所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管网覆盖面有限,运行经费困难。城市和工业的“腾笼换鸟”“大树进城、污染下乡”,使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城乡统筹、协同推进。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乡村和城市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不仅关系到保护农民环境权益,提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也直接关系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关系公园城市建设全局。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而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气,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污染与城市污染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城乡统筹治理乡村环境,要把公园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紧密结合,与正在推进的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举措相结合。
统筹城乡、协调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避免走入“城乡一样化”“千村一面”的误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4)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http://www.bjzx.gov.cn/ztzl/ztxs/xsyz/ldjh/201911/t20191108_25284.html,2022年6月30日。成都市“五朵金花”开全国之先,利用当地优良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开办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新消费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渠道,把农村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二要保护稀缺的高质量耕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不一定都要连成片,可以跨出去,搞串联式、卫星城式的发展,连成片就势必占用大量经过长期努力好不容易建设形成的高产农田。最好的农田往往都在郊区,都是投入最多的,把它们都变成城区了,还要再花钱去建设高产农田,要花多少钱啊,有没有算过账!”(15)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公园城市建设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珍惜和保护耕地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的能力,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四川省“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中挑大梁、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