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复《后读书杂志》撰述分期略绎

2022-03-18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杂志读书

郭万青

(唐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众所周知,《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乾嘉学术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高邮二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整个乾嘉学派中卓绝群伦,超迈前贤,故《清儒学案》谓王念孙“学于东原,有出蓝之誉”,萧璋教授专门撰有《王念孙父子治学之精神与方法》予以揭举。(1)萧璋.王念孙父子治学之精神与方法[J].思想与时代,第37期(1944),第1-38页。又《清史稿·儒林传二》谓王念孙《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勘如此”,给予很高评价。胡适先生认为《读书杂志》是高邮王氏父子“用不老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校注那许多的古书来嘉惠我们”(2)胡适.发起《读书杂志》的缘起[J].读书杂志,创刊号(1922),第1页。。有的学者还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的角度,对《读书杂志》的学术成就及其贡献进行揭举,谓:“其表层意蕴表现为对古代典籍局部字、词、句的还原,其所体现出的哲学精神则是一种求真、求是的精神。与乾嘉学者‘实事求是’共同精神纲领吻合。《读书杂志》在纠缪的过程中,不拘成见,不惧汉代注经大家的固有说法,以充分的事实和可靠的古代版本为依据,以古代汉语的文字学、词汇学、语言学和少量语法规律分析为依据,并依据制度史、文化史、历史地理等广播的证据与知识证成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在古典人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既发展了传统的训诂学、语音学、校勘学,增进了古典人文知识,同时也体现了该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3)吴根友、孙邦金.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第380页。可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的卓越成就及其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考据,就小学这一方面而言,段王、章黄一脉相承而又有新的发展。段王代表了传统语言学的鼎盛时期,而章黄在继承这一优秀语言研究传统的同时又开出了传统语言学的现代路向。徐复先生早岁受业于章太炎、黄侃两位大师之门,立志以接续传统、振发新猷为职事,终成一代国学大师(4)如原语文出版社社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国教授即谓徐复先生“情系中华学术文化,秉承师说而因端发挥,是大陆章黄学派的一面旗帜”。(李建国.章黄学派的一面旗帜——纪念徐复先生百年诞辰[A]//古文献研究集刊(第7集)[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第2-11页)。徐复先生早岁即立志遍考群书,以“后读书杂志”名之。此后数十年间,凡考校群书者,皆以“后读书杂志”为名,以示继承。至1996年,才正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吴金华教授《徐复先生学术纪年初稿》、王华宝教授《记徐复先生新世纪学术活动》(5)吴金华.徐复先生学术纪年初稿[J].文教资料,1995(4),第3-29页。又经王华宝教授续补,复见载于赵宁乐、方向东编《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01-328页。王华宝.记徐复先生新世纪学术活动[A]//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655-666页。虽梳理徐复先生一生论作,然稍有疏漏。今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后读书杂志》为参照,以徐复先生各篇末所署撰作时间、徐复先生论文发表时间为线索,重新董理,略绎《后读书杂志》撰述之迹。

一、《后读书杂志》初创时期

根据《后读书杂志·前言》,该书“始稿于一九三二年”,是时徐复先生尚在金陵大学读书。此后,陆续撰写并发表相关成果。1935年,《〈离骚〉“薋菉葹”非恶草辨》发表于《制言》第23期;1936年4月,《〈汉书〉臆解》发表于《考文学会杂报》第2本;1937年,《〈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判独离而不服”释》发表于《制言》第36期;同年,《黄补〈文心雕龙·隐秀篇〉笺注》发表于《金陵学报》第8卷第1-2期合刊。1937年抗战爆发,徐复先生转徙于西南边疆,就职于边疆学校,“就地调查方言资料、风土人情,学习蒙、藏语文”(6)吴金华.徐复先生学术纪年初稿[J].文教资料,1995(4),第3-29页。,接触到许多民族史料,为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和佐证。这一段时期,《〈荀子〉臆断》发表于成都《责善》第2卷第17期,《〈文心雕龙〉正字》发表于《斯文》第2卷第1期和第3期。1943年1月,作《〈南史笺记〉》;2月,作《〈庄子〉臆解》;3月,作《〈史通〉校补》《〈老子〉臆解》《〈墨子〉臆解》《〈论衡〉臆解》;4月,作《〈宋书〉笺记》《〈文心雕龙〉校记》;5月,作《〈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读〈世说新语〉札记》;9月,作《〈史通·点繁篇〉索隐-修辞示例》;11月,作《〈史记〉臆解;同年初春,作《〈晏子春秋〉臆解》;同年,撰《〈贾子新书〉臆解》《〈楚辞〉臆解》。1944年2月,作《〈盐铁论〉札记》;3月,作《〈诗品〉校记》;5月,作《〈新语〉臆解》《〈汉书·苏武传〉“蹈背”解》;6月,作《〈庄子〉“斔斞”解》;7月,作《〈史通〉校记》。

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学术审议委员会,负责对优秀学术成果进行审议奖励,每年6月份开始报评,次年5月选出获奖成果。徐复先生以《后读书杂志》丛稿参加1944年第四届学术成果评审,并获得三等奖。时任审议人为钱穆先生,对徐复先生《后读书杂志》给予较高评价,评语谓:“本书卷帙无多,而新义络绎,时有创见。大体论之,援据精惬、说义平允者,盖占全书十之六七。”(7)见李妙麟整理、黄振萍校对.民国学术奖评审意见选刊(六则)[A]//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编.《学灯》第1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第280-281页。并认为可予以二等奖,但最终获得三等奖。从钱穆所举“尤精卓”诸例可知,当时徐复先生送审的《后读书杂志》中有《汉书》《宋书》《史通》《庄子》《荀子》《盐铁论》《文选》《文心雕龙》诸篇,涉及史部、子部、集部要籍多种,已经粗具规模。

二、《后读书杂志》的成型时期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进行调整。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部分系科改组为南京师范学院。(8)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南京师范大学大事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100页。南京师院中文系组建,徐复先生由金陵大学移席南京师范学院任教。(9)据吴金华教授《徐复先生学术纪年初稿》,徐复先生1948年在金陵大学兼课,1950-1951年执教于金陵大学。1952年,分配到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同时在南京教师进修学校兼课。此后,徐复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秦会要订补》《辞海》修订以及语源考订、敦煌研究等工作方面。在繁忙的教学研究以及相关事务之余,仍从事《后读书杂志》相关篇章的撰写。

1959年6月,作《〈柳河东集〉拾诂》。1963年,《韩昌黎诗拾诂》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79年,《读〈文选〉札记》发表于《南京师院学报》第1期。1982年7月,作《〈晋书〉笺记》。1985年6月,补《〈论衡〉臆解》。1986年7月,《〈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发表于《银川师专学报》创刊号;11月,以考校《荀子》七则、《新语》七则、《汉书》二十五则、《盐铁论》二十七则、《文心雕龙》二十二则、《诗品》十三则、《史通》十九则、《訄书》四十三则,总名为“后读书杂志”,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编辑出版的《古文献研究文集》第1辑。1987年2月,作《〈孙可之文集〉校记》;3月,增补旧作《〈史记〉臆解》;8月,作《〈杜工部诗〉拾诂》;9月,作《刘蜕〈文泉子集〉校诂》,补正《〈晏子春秋〉臆解》;12月,以考校《史记》十一则、《宋书》九则、《南史》四则、《潜夫论》七则、《楚辞》五则、《孙可之文集》三十则,总名为“后读书杂志(续)”,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编辑出版的《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1988年2月,整理《〈墨子〉臆解》;3月,整理《〈宋史〉笺记》;6月,补正《〈楚辞〉臆解》;7月,整理《〈老子〉臆解》,作《〈管子〉臆解》《读书随记》;8月,整理《〈史通〉校补》;9月,整理《〈庄子〉臆解》;同年夏,补正《〈文心雕龙〉校记补》。 1989年5月,作《〈陶渊明集〉举正》,后发表于《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6月,作《〈淮南子〉臆解》;8月,作《〈后汉书〉臆解》;9月,补写《〈荀子〉臆解补》;10月,作《〈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正讹》,后发表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同月,作《读〈文选〉续札》;同年,增芟《〈南史〉笺记》。1990年4月,作《〈三国志〉臆解》,补《〈贾子新书〉臆解》。1992年2月,作《〈战国策〉正诂》;3月,作《〈颜氏家训〉补笺》。

在《后读书杂志》出版之前,部分古籍校读成果刊入《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和《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中。《丛稿》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刊入《荀子》臆解、《新语》臆解、《汉书》臆解、读《盐铁论》札记、读《文选》札记、《文心雕龙》校记、《诗品》校记、《史通》校记、韩昌黎诗拾诂、读《訄书》杂志—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等十篇。《论稿》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刊入《战国策》正诂、《史记》臆解、《汉书》臆解补、《后汉书》臆解、《三国志》臆解、读《潜夫论》札记、《陶渊明集》举正、《颜氏家训》补笺、《孙可之文集》校记、读《訄书》续志等十篇。两部论文集刊入《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战国策》《史通》《荀子》《盐铁论》《潜夫论》《颜氏家训》《訄书》《文心雕龙》《文选》《诗品》《孙可之文集》、韩昌黎诗16种,其中史部书6种,子部书、集部书各5种。

三、《后读书杂志》正式出版及学术影响

1993年3月,徐复先生撰写了《后读书杂志》前言,然后将编定好的《后读书杂志》交上海古籍出版社,该书于1996年4月正式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1956-2006》在综合研究论著类中收录该书,谓:“作者以深精的文史知识和文字学功夫,对《史记》《汉书》《老子》《荀子》《楚辞》《文选》《诗品》《訄书》等24种典籍中一些艰深怪涩的文字加以考辨,许多前人无法释解的文句,得到澄清,读者可以触类旁及,把本书看作为深一层的字书来使用。附有条目索引。”(10)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1956-200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75页。但正式出版的图书后并无条目索引。正式出版的《后读书杂志》一书,包括史部七种,以著作产生时代为序,分别为《战国策》(77则)、《史记》(11则)、《汉书》(24则)、《后汉书》(12则)、《宋书》(9则)、《南史》(4则)、《史通》(19则);子部十种,分别为《老子》(3则)、《晏子春秋》(3则)、《荀子》(7则)、《新语》(8则)、《新书》(33则)、《盐铁论》(27则)、《论衡》(4则)、《潜夫论》(7则)、《世说新语》(9则)、《颜氏家训》(89则);集部七种,分别为《楚辞》(5则)、《陶渊明集》(90则)、《文选》(17则)、《文心雕龙》(22则)、《诗品》(13则)、《韩昌黎诗集》(61则)、《孙可之文集》(30则)。共24种584则。又集部书之后收入读《訄书》杂志(41则)、续志(52则)二篇,共93则。皆以“XX杂志”题篇,所考辨文字单独为题。附录三篇,分别为《〈汉书·苏武传〉“蹈其背以出血”解》《〈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离骚〉“命灵氛谓余占之”一节正讹》。《訄书》实亦为子部著作,但章太炎是近代人物,且徐复先生别有《訄书详注》待刊,故此单列。附录三篇,实考证详明之单篇论文,置于各书之下或有与其他条目篇幅不同,故《汉书》《老子》二书下各有札记,而此三篇则作为附录出现。徐复先生在前言中总结《后读书杂志》所涉内容为四个方面,即考雅训、明代语、通假借、征实物,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徐复先生总结个人学术研究的八个字“典章制度、训诂名物”。

此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纷纷撰写书评予以高度评价。金启华教授认为《后读书杂志》是在继承“王念孙博览群书后的心得体会语”“这一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并总结全书精到之处有三个方面:1.涉猎面广,探求第一手材料;2.扬己之长,取人之优,融会古今中外治学之方;3.擎一灯入灯林,光耀学坛。(11)金启华.《后读书杂志》读后[J].文教资料,1997(4),第133-134页。刘如瑛教授认为徐复先生“校释古书,综合运用了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利用出土文物、考古成果以及亲身经历等手段和凭借,填补了大片空白,纠正了前贤之误,断其是非,澄清迷雾,论不虚发,言必有据,从而达到了精校确诂的上乘境界”,并认为:1.攻关碰硬,匡谬正俗,是《后读书杂志》校释的最大特色;2.对时代语、地方语包括俗语等皆甚重视;3.一本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原则,考虑极其全面周严;4.利用考古新发现,藉助个人经历,校笺古籍;5.明辨本字、后起字,亦文字学的重要内容;6.声韵方面,也注意时代特色;7.或引师说而补充例证。(12)刘如瑛.不朽之作 传之久远—《后读书杂志》读后[J].文教资料,1999(4),第128-139页。《后读书杂志》中的部分考辨成果也多被相关典籍研究者所征引。如邬国平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于《庭中有奇树》之“绿叶发华滋”之“滋”、《情诗》“居欢愒夜促”、《悼亡诗》“周惶忡惊惕”即采《后读书杂志·文选杂志》之说。(13)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66页,第226页,第231页。李平、付莉《论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的会校集释性质》即参照《后读书杂志·文心雕龙杂志》修订《文心雕龙正字》之说为例说明“《义证》若能以徐复后出转精的材料替换原来的材料,无疑更胜一筹”。(14)李平、付莉.论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的会校集释性质[A]//安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诗学研究》第13辑[C].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48-65页。王云路引述《后读书杂志·陶渊明集杂志》对“望南山”的考证,并认为:“何焯、黄侃之说从版本学和诗意上坚持陶诗原貌,固然正确,然徐复先生提供的信息和见解更为重要,对于理解陶渊明诗意极有帮助。”(15)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第274页。其他著述征引《后读书杂志》或把《后读书杂志》列为参考文献者所在多有,不复赘言。

四、《后读书杂志》的增补

《后读书杂志》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后,徐复先生继续进行群书的考校研究。1993年8月,作《〈老子〉“唯之与阿”正解》;10月,作《唐人诗文偶笺》。1994年5月,作《读〈潜夫论〉札记》;同年8月,作《〈老子〉“唯之与阿”正解》补记。1999年4月,作《读〈文选〉札记再续》;同年,在《古汉语研究》增刊发表《读书录疑》,收《尚书·酒诰》“庶群自酒”、《老子》“唯之与阿”、《汉书·陈平传》“独视伟平”、《盐铁论·论诽篇》“言訾当世”、《文选·潘岳·悼亡诗》“周遑忡惊惕”、陶潜《饮酒》“悠然望南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恶卧”、刘知几《史通·鉴识》“荒庄少气”、柳宗元《三戒》“时啖其舌”、孟郊《送淡公十二首》“独速舞短蓑”、李贺《秦宫》“生色画”、袁郊《红线传》“炉复烬煨”等12条。2000年9月,作《〈后汉书〉臆解补》《李贺诗拾诂》;同年10月,作《陶诗“虚室有余闲”商议》。2005年4月,与宙浩合撰《陶诗“望南山”正诂》;同年中秋节,与景凯旋合撰《白居易〈琵琶引〉“冰下滩”正解》;同年国庆节,撰《李贺〈秦宫室〉“生色画”原解》。

2007年7月,《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入《后汉书》臆解补(16则)、《晋书》笺记(71则)、读《世说新语》札记(10则)、《宋书》笺记(11则)、《南史》笺记(5则)、《史通》校补(10则)、《老子》臆解(4则)、《管子》臆解(3则)、《晏子春秋》臆解(4则)、《墨子》臆解(7则)、《庄子》臆解(5则)、《荀子》臆解补(8则)、《淮南子》臆解(5则)、《贾子新书》臆解(32则)、《论衡》臆解(4则)、《楚辞》臆解(11则)、读《文选》续札(55则)、读《文选》札记再续(8则)、《杜工部诗》拾诂(5则)、《柳河东集》拾诂(11则)、刘蜕《文泉子集》校诂(3则)、李贺诗拾诂(24则)、《文心雕龙》校记补(32则)、读书随记(14则)24篇。这些篇章属于《后读书杂志》的增补,也有少数在《后读书杂志》的基础上进行了删订。其中《读书随记》补释《史记》3则、《陈书》1则、《盐铁论》2则、《颜氏家训》2则、《孔雀东南飞》3则、韩昌黎诗2则、岑参诗1则,可大致归入史部、子部和集部相应古籍杂志条目中。

这样,《后读书杂志》原书条目加上该书出版之后的增益条目,基本目录即为:《尚书》杂志(1则)、《战国策》杂志(77则)、《史记》杂志(14则)、《汉书》杂志(24则)、《后汉书》杂志(28则)、《晋书》杂志(71则)、《宋书》杂志(11则)、《陈书》杂志(1则)、《南史》杂志(5则)、《史通》杂志(30则)、《老子》杂志(4则)、《管子》杂志(3则)、《晏子春秋》杂志(4则)、《墨子》杂志(7则)、《庄子》杂志(5则)、《荀子》杂志(15则)、《淮南子》杂志(5则)、《新语》杂志(8则)、《新书》杂志(32则)、《盐铁论》杂志(29则)、《论衡》杂志(4则)、《潜夫论》杂志(7则)、《世说新语》杂志(9则)、《颜氏家训》杂志(91则)、《楚辞》杂志(11则)、《陶渊明集》杂志(90则)、《文选》杂志(83则)、《文心雕龙》杂志(54则)、《诗品》杂志(13则)、《杜工部诗》杂志(5则)、《韩昌黎诗集》杂志(63则)、《柳河东集》札记(11则)、岑参诗杂志(1则)、孟郊诗杂志(1则)、袁郊《红线传》杂志(1则)、刘蜕《文泉子集》杂志(3则)、李贺诗杂志(24则)、《孙可之文集》杂志(30则),包括经部1种1则,史部9种261则、子部14种223则、集部15种390则,总共39种875则。39种书皆为唐及唐以前的四部要籍,即便所收唐人文集也是一时之选。今检日本斋藤正谦《拙堂文话》卷三谓:“文当以唐宋为门阶。不以唐宋为门阶,则陷为闇涩矣。”又谓:“唐除韩、柳外,以李、孙为最。”又谓:“韩、柳子厚,有刘蜕、孙樵、杜牧、皮日休、陆龟蒙诸人,虽不能为大宗,亦皆成一家。”(16)王水照等.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30页,第31页,第39页。清初储欣曾将李翶、孙樵增入唐宋八大家而成十大家。由此可见,徐复先生《后读书杂志》前后所收近四十种典籍绝非随意为之,皆精心选就。如果循王念孙《读书杂志》不收经部书的体例,则除去《尚书》1则,《后读书杂志》当收录38种874则。

《后读书杂志》出版已20多年,重版是必有之义。希望在重版时,能根据徐复先生所增订篇章条目进行增订,把修改过的条目进行重新厘定,使之更完整体现徐复先生《后读书杂志》之全貌。当然,假如将徐复先生同一条目的不同时期撰作内容同时刊出,辑成汇本,则更嘉惠学界无数。

五、徐复先生《后读书杂志》撰作的启示

综上,从《后读书杂志》各篇的撰作时间到部分篇章的发表,到《后读书杂志》的正式出版,以及出版之后对旧稿的修订和新增篇章的撰写,除了金启华教授和刘如瑛教授所揭示诸端之外,大致还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一)《后读书杂志》是徐复先生读书理念和治学理念的最真切体现

我们知道,黄侃先生是才子,他的诗词造诣很高。在做学问读书方面,黄侃先生却下最笨的功夫,翻阅《黄侃日记》,每天都有读书的记录,有些书读了很多遍,如他自己讲:“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盖已十过,《汉书》亦三过。注疏圈识,丹黄灿然。《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说文》《尔雅》《广韵》三书,殆不能记遍数。”(17)黄侃.黄侃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15页。刘赜先生也谓黄侃,“凡经纟由绎之籍,校勘句读,丹墨交横,符识分别,自笺细字,密如蚁阵。至如经史小学诸要籍,校读有逾十余周不已者。一书虽多至数百卷,读之莫不起讫如一。”(18)刘赜.师门忆语[A]//黄侃纪念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第19页。殷孟伦先生谓:“每观先生读书,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按日计功,寒暑不辍。今存先生披点之书凡百余种,《说文》《广韵》用力尤勤,天头地脚,朱墨灿然。余尝任举一字,先生出《说文》之篇、页、行数,十九无差。烂熟如此,故用之则游刃有余也。”(19)殷孟伦.忆量守师[A]//黄侃纪念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第13-14页。徐复先生早年学于章太炎、黄侃两位大师之门,大学时期就立志于《后读书杂志》之撰述,在继承师辈学术精神基础上,复有自己的心得。如徐复先生谓:“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本一本地读,一遍一遍地读。”(20)徐复.古汉语研究示例[A]//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第285页。当然,这个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许多学者的共同理念。所谓“一句一句”,即细致;“一本一本”,即广博;“一遍一遍”,即精熟。细致、广博、精熟,纔能发现问题,且能解决问题。徐复先生从二十岁的时候矢志于《后读书杂志》之撰述,所籀读三十多种常见古书中之疑诂,如非细读、精读,恐怕是无法发现问题的。如非有广博的学术基础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即便发现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且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具有方法论意义,可见“一句一句地读,一本一本地读,一遍一遍地读”三句朴实话语背后的功力、耐力与魄力。马景仑教授曾谓:“徐老家中书多,徐老胸中的书更多。我们读他的书,同他谈话,每每感叹于他见识之广、学识之富,而这一切正来源于徐老勤于读书、善于读书。许多重要的书,他不是读一遍,而是读几遍、几十遍。徐老手头有一本《说文解字注》,是1982年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二十年来,这本《段注》早已被徐老翻烂了。他读书,有一种习惯,即随手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看法,特别是他觉得有问题、有错误的地方,绝不轻易放过。因此,徐老每读一书,就像吃饭一样,都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徐老同人谈话,说得最多的,也是读书。他总是勉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一辈子朋友,从书中去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书中去享受生活的乐趣。”(21)马景仑.徐复先生教育思想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2),第114-117页。为徐复先生“一句一句地读,一本一本地读,一遍一遍地读”做了很好的注脚。徐复先生在总结前人之学时,提出“通”“精”“专”三字,并谓:“专的基础是精和通,然后再就一书或一题作深入专门的研究,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2)徐复.李开《戴震语文学研究》序[A]//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533-534页。徐复先生早年矢志于考据之学,在旧学方面有很深的基础,二十二三岁的时候即撰写《释名音证》并发表,成为《释名》方面的重要学术文献之一。三十岁左右开始在边疆地区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学习蒙藏语文以及少数民族历史,又具备有较为深厚的普通语言学修养。籀读坟典之疑窦,左右逢源,遂使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能够达到通、精、专的有效统一,正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本一本地读,一遍一遍地读”所致。

(二)对于研究对象反复斟酌,力求达到圆融

《后读书杂志》中的许多篇章创韧于民国时期,但真正发表出来的只有《汉书》《荀子》和《文心雕龙》三数篇而已。民国时期发表的《荀子臆断》8条,1985年11月经过增删的《荀子臆解》仅余7条,删去了《臆断》中的第3条、第5条、第8条,复增益二条。即便同一条目,考辨文字也多有更改。如“齐人用一革”条,原考辨文字谓:“郝说革字之义是也。细绎文义,似本作:‘故鲁人以榶,卫人以柯,齐人用革,一也。’今本‘一’‘革’二字误倒,又脱句末‘也’字,遂失其恉矣。《孟子·离娄篇》:‘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古多此法,以是明之。”(23)徐复.荀子臆断[J].责善,第2卷第17期(1941),第22-23页。而发表在《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一辑上的《后读书杂志·荀子七则》,其考辨文字则改易为:“郝说革字之义是也。而‘一革’仍不可解。余细绎上下文义,似本作:‘故鲁人以榶,卫人以柯,齐人用革,一也。’自‘一’‘革’二字误倒,又脱句末‘也’字,而辞气遂不可通矣。《孟子·离娄篇》:‘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又《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古书多有此种句法,以是明之。又按本书《礼论篇》:‘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俎之先太羹也,一也。’其句法亦同矣。”(24)徐复.后读书杂志[A]//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一辑[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第2页。不仅行文进行了更易,即便用例也增加了一条,且以本书用例证之,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收入《后读书杂志》的条目,即用1985年改易本。

《后读书杂志》出版之后,所读古籍条目的增益改订仍在继续。如《宋书杂志》,收入《后读书杂志》时一共9条,分别为“太妃”“履长”“而丰疑”“扬胜所拮”“文不拘韵”“列到 忠果到列”“得司者则”“妲语”“直勒”。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中的《〈宋书〉笺记》又增入“楚孝 戈棘”“震”两条。即便原有条目,也大多进行了增订。以《宋书》第一条“太妃”为例,收入《后读书杂志》的考辨文字仅一行又六字,谓:“妃无怡音,孙说是也。《汉书·文帝纪》:‘母曰薄姬。’如淳曰:‘姬,音怡。衆妾之总称。’怡音当出于此。”(25)徐复.后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51页。而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中的《〈宋书〉笺记》“太妃”条则谓:“妃无怡音,《南史》改为姬,当从之。《汉书·文帝纪》:‘母曰薄姬。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姬,音怡。众妾之总称。’章太炎先生《新方言·释亲属》:‘今人但谓妾曰姬娘,音正如怡,世皆误作姨。’姨为姬之借音,如淳说允为正解。”(26)徐复.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241页。两相比较发现,《后读书杂志》条目仅仅通过《后汉书》音注和孙虨《宋书考论》之言,证《宋书》“曰太妃”之“妃”当为“姬”字之误。而《晚稿》条目则不仅证《宋书》字误,还征引了章太炎先生之说,证后世姬妾称谓“姨娘”之“姨”字的正字正音问题。跳出专书考订之外,从汉语史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维度。方向东老师谓:“先生的论著,都本着求真的宗旨,无一不是从解决具体学术问题出发,经过长期的考索,精心地选择例证来说明问题。”(27)方向东.徐复先生:求真精神、会风精神、团队精神[M].名作欣赏,2020(4),第92-93页。《后读书杂志》的撰写、改订、增补,就是徐复先生“从解决具体学术问题出发,经过长期的考索,精心地选择例证来说明问题”的具体体现。

(三)大师风范昭后人

徐复先生在和马景仑教授合写的《大师风范昭后人》中,对清代钱大昕有这样一段评价:“钱大昕不但具有独特的学术眼光、缜密的研究方法,而且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曾先后担任钟山书院、娄东书院、紫阳书院院长几近三十年,门下弟子二千人,其中有著名学者孙星衍、朱骏声等。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其弟大昭和子侄等也钻研学术,卓有成就,这在清儒中极为罕见,值得治清代学术史者重视。”(28)徐复、马景仑.大师风范昭后人[N].光明日报,1999-4-16(11)。这段话,同样可以用在徐复先生身上。徐复先生早年掌教席于四川巴县界石场边疆学校,此后长期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如果从数量上而言,作育英才何止以千数,当以万计。徐复先生曾为其及门弟子王继如教授参评王力语言学奖写有推荐信,2018年底,有一批王力语言学奖推荐书被放到孔网上拍卖,其中就包括徐复先生推荐书一份。笔者曾参与竞拍,拍到最后,有一位网名为“只读章黄书”的书友一直在跟进,于是和这位书友聊了几句,该书友谓徐复先生当年在巴蜀有一批弟子,此份推荐书志在必得。2019年,笔者又在网上见到徐复先生签名的几本杂志,参与竞拍的一位书友谓自己的老师当年有幸得到徐复先生的帮助,所以他要把带有徐复先生签名的杂志拍下来送给自己的老师做纪念。由这两件小事,也可以看到徐复先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亲炙弟子,还包括学校外面的以及社会上的很多好学之士。非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而受到徐复先生指导帮助者大有人在,一些先生还写下深情的回忆文字作为纪念,读者可参。

此外,徐复先生的学术求真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此处仅举一例。吴金华教授是徐复先生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来移席复旦大学,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卓然成家。《三国志》卷一三《魏志·华歆传》:“华饮字子鱼……改为司徒”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华桥《谱叙》曰:“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吴金华教授在《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上发表《三国志校诂》原文,该文第8条谓:“‘且’字当为‘见’字之坏文,应据《世说新语·方正篇》注引之文校正。”而至1990年正式出版的《三国志校诂》中,该处考辨文字则谓:“‘实应且憎’,谓外表佯为赞同,内心实憎其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吕相绝秦语云:‘狄应且憎。’杜预注:‘言狄虽应答秦,而心实憎秦无信。’《国语·周语中》载周王语云:‘其叔父实应且憎。’韦昭注:‘应,犹受;憎,恶也。’又《晋语八》载祁奚语云:‘惧子之应且憎也。’韦注:‘外应受我,内憎其非。’然则陈群之辞,纯系承用古语。《世说新语·方正》注引此文作‘实应见憎’,观其‘且’字误作‘见’,则知写刻者已不明其出典矣。”(29)吴金华:《三国志校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而至吴金华教授《古文献研究丛稿》,更进一步解释“实应且憎”为:“‘实应且憎’是表面上赞同而内心却厌恶的意思。”(30)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实应且憎”是华桥《谱叙》套用《国语·周语中》“其叔父实应且憎”之言,韦昭谓:“应,犹受。憎,恶也。言晋文虽当私赏,犹非我一人。”后世解释则颇有分歧,对“应”的解释有这样五种:(1)“应”是“受”义;(2)“应”是平声;(3)“应”用同“膺”;(4)“应”改读“瘖”;(5)“应”为副词。对“且”的解释有四种:(1)“且”作连词表顺承关系;(2)“且”作连词表转折关系;(3)“且”改读作“诅”;(4)“且”为“见”之坏字。对“憎”字的解释有两种:(1)“憎”为“恶”义;(2)“憎”有“吝”义。《晋语八》韦昭注:“外应受我,内憎其非。”“应且憎”表示表面上接受、内心反感的意思。“且”是连词,而“应”“憎”是两种情态,前者是表面上的,后者是内心的,亦即真德秀所谓“口是而心非”。就《周语中》本文语境而言,周襄王假如“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是“乱百度”。作为臣子的晋文公,即便面对“乱百度”的襄王,虽然内心不满于他的做法,但是表面上仍然是接受周襄王所班的“先王之大物”。这是襄王从晋文公的角度进行假设性陈述。如此,则“应且憎”为联合结构,作全句的述语成分,“其叔父”的“叔父”作主语。“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当然这种并列也可以看成转折关系。这样看来,吴金华教授1985年发表的结论并不妥当,而至1990年则完全推翻前说,根据《国语》韦注重新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同样是学术求真的体现。从徐复先生到吴金华教授,可见学术求真方面的承续,不但在学术研究上影响一代又一代学人,在学术态度和学术精神上照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杂志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食品科学》杂志征订启事
读书使人进步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2020年杂志订阅单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杂志介绍
我们一起读书吧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