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融合,解画意诗情
——以烹饪专业的《山居秋暝》教学实践为例

2022-03-1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孙 红

(广东省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承载着引导学生传承文化,体会并践行民族精神的使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古代诗文选读”专题在“基础模块”144个总学时中配额为36学时,占比25%,位居基础模块8个专题之首,古典诗歌以其强大的德育与美育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备受关注。

而在以往的诗歌教学,学生往往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不足,极少将诗歌纳入自主阅读的范围,并且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处于浅层阅读的状态,很难体会其精妙,需要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会优于文化课,但他们也会认为诗歌学习有益于提升其专业水平,并能列举出相关专业课程。

这表明,我们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入诗歌学习,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挥古典诗歌教学功用的有效切入点,并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助力其专业发展。

1 古典诗歌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意义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以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言语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并将跨学科融合,引专业知识、技能入言语实践为创新点,以引领学生认知、体验诗歌的鉴赏路径为目标,以发挥古典诗歌的德育及美育功用为落脚点,进行了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的探索。

首先,以言语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契合《课标》中关于言语实践活动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重要媒介这一地位的界定。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热爱祖国语言语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1]。这一课程目标的阐述充分说明言语实践活动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

其次,引专业知识、技能入言语实践活动为创新点,符合学生未业发展的需求,正如“PISA之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所说“什么样的知识能丰富人类生活并使其富有成效呢?跨学科知识,即运用多个学科视角来看待现实问题、现象和议题”[2],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内驱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借助知识、能力的正迁移,实现语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互补式提升。

再次,以引领学生认知、体验诗歌鉴赏路径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3]这一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诗歌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这一路径,以其程序固定,实操性强,有着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最后,以发挥古典诗歌的德育及美育功用为落脚点,可以突显课程育人特色。

让学生以“参与式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品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古典诗歌的德育及美育功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将思政入课堂落于实处。

2 古典诗歌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

在职业场景中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形式,而将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对接,将专业知识融入言语实践活动,甚至以专业技能呈现语文课堂的学习体验,浅入深出地内化知识、生成能力,以阅读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语言”的能力,实现了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互补式提升,则是一种新的尝试,尤其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

在知网中,如果以“中职”“言语实践活动”为关键词检索,则显示仅有10条结果,如果加上“诗歌教学”这一关键词,则显示“暂无数据”。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3 古典诗歌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操作路径

《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的教学要求,本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融合的言语实践活动,甚至以专业知识呈现语文学习成果,打破单一学科学习的固有模式,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思路。

下面就以《山居秋暝》为案例,说明我们引专业知识、技能入言语实活动,实现跨学融合的具体操作路径,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效性,传承经典:

(1)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合力研讨,通过全学科视角,锁定与文本学习对接的专业课程。我们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为实践对象,该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有近20门,这就要求必须跨学科组建教师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协作,确定与文本学习对接的专业课程。

在《山居秋暝》课前跨学科教研讨中,依据语文教师将“诗中有画”的文本特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确定了将文本的学习与具有“视觉的盛宴”之称的冷拼这一专业课对接的策略。

(2)细化语文课上言语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的切入点,确保言语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山居秋暝》是王维的经典之作,凝练的语言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是引导学生认知体验“依诗呈画,画解诗意”的诗歌鉴赏路径的典范之作,在跨学科研讨中我们确立言语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的三个切入点:首先以冷拼作品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成效,其次以专业美术知识助力课上学生对诗歌鉴赏路径的认知体验,最后以冷拼作品呈现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内化知识、生成能力的一种方式。

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的专业教师课前任务清单:①《烹饪美术》教师完成冷拼作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构图设计;②《中式冷拼制作》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课前完成冷拼作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料的准备。

(3)将专业教师请入课堂,对融入专业知识、技能的言语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点评,修正、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以阅读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语言”的能力,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闭环,落实语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互补式提升。

《山居秋暝》课上,学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呈现语文学习体验,小组合作,创作了冷拼作品《明月松间照》,在学生对言语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分享与交流后,我们邀请《烹饪美术》的任课教师现场就摆盘设计的色调对比,画面的层次,构图的远、中、近,各景物之间的比例等进行了专业点评。

教师专业化的点评,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自省的同时,深化其对“依诗呈画”三原则的理解,进一步内化“依诗呈画,画解诗意”这一诗歌鉴赏路径,从而再次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

(4)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全过程、多维度评价,无疑会助力将专业知识、技能融入言语实践活动,并为其成效提供保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将专业老师、行业顾问等引入语文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圈,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从而为将专业知识、技能纳入言语实践活动提供有效保障。

下表是我们针对以专业知识、技能呈现语文学习成果的实践活动设计的一份自评表,其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自评中抓取学习重点,同时发现不足,形成自我提升需求,为下一次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为教师改进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依据,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内 容 很好 一般 不足了解了以意象营造意境的注意事项能够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设计的细节呈现意象特点能够发挥联想、想象,从语言文字的描绘出发,以设计呈现意境,提升思级能力及思维品质通过评价,提升审美体验,发展审美情趣,培养审美发现与鉴赏的能力在小组合作进行摆盘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将语文学习的成果应用于运用于实践最大的收获存在的困惑

(5)科学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为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提供支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山居秋暝》的教学实践中,如图所示,从课前到课上的各个环节,我们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为了确保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要加强小组成员间的监督与激励机制,避免抱团依赖现象。固定的小组学习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在基本掌握任教班级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后,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设定小组合作周期,定期重新分组,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走进课堂,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探究氛围。

总之,我们的实操路径旨在要使言语实践活动呈现出“积极”的状态,“将学习兴趣、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整合起来,以促进学习目的达成——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能性”。[4]

4 古典诗歌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施成效

(1)引专业知识、技能入言语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突显学生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在言语实践中认识、领悟、体验,同时教师组织引导,确保活动有序,学生提升有质。

《山居秋暝》授课伊始,在检测课前《意象意境》微课自主学习成效的环节,选取了中餐点心作品《听取蛙声一片》,请同学辨析其命名是否准确。专业作品的介入迅速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在辨析、争论过程中,学生内化微课学习成果,自主感知“境”由“象”生,并为领悟“依诗成画,以象成境”的三原则做了铺垫。

(2)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显语文本色。《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在《山居秋暝》的授课实践操作中,我们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以融入专业知识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并以层级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领悟诗歌鉴赏的路径,同时本着“会用”是“学好”的标志,播放中餐烹饪专业《至尊刀手》的视频,要求学生以人物为象,以细节描摹,融意入象,传递情感,由于以专业榜样为创作对象,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以专业知识、技能呈现语文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借助食材,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呈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一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

再次,针对言语实践活动的成果,通过各小组分享交流、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借鉴、修正,让学生审美发现与鉴赏这一核心素养获得提升。

最后,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认知、领悟,体验,最终内化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从而将理解和传承文化落到实处。

(3)增加学习内驱力,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专业知识融入语文课堂,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清山秀水中的归隐是否是人生失意之后的一种消极”的辩论中,学生领悟到“困窘是一种常态,‘尽善’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同时以专业榜样作为学以致用环节的描摹对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职业信心,将思政入课堂落于实处,发挥古典诗歌的德育及美育功能。

(4)培养全学科阅读习惯,提高师生跨学科融合的意识。教学实践中,提升了教师全学科阅读的意识,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为改变“教师把讲解分析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5]的误区,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开拓了一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深入融合的思路,以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探索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互补式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发展,同时为其教科研的提升做了有效的实践铺垫。

同时,将专业知识、技能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的互补,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

跨学科融合是我们在诗歌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次尝试,学生在这种尝试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分享交流以专业知识、技能呈现语文学习体验的作品时,“树叶摇曳,感受秋风”“雾气遮住了山的身形”……精彩频出,语言变得如此生动,是因为学生真的将所学之诗内化于心。这种变化既是对跨学科融合的一种肯定,更为我们继续努力提供了动力,生成的课堂需要打磨每一处细节,希望在我们努力的打磨中让更多的学生走入诗的世界,在画意诗情中启智润心,在经典流传中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