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融合
——佛教美学与陶瓷装饰*
2022-03-18徐滔
徐 滔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处于战争最激烈的前沿,大批北方工匠南迁,带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而陶瓷作为生活日用品,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瓷器开始得到广泛普及。
陶瓷中以青瓷为主,黑瓷也独具特色,同时也产生了白瓷,特别是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来的陶瓷绘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材料基础。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这也为陶瓷在南方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陶瓷的装饰上也出现了大量佛教题材的装饰,这些装饰以植物纹最为常见,代表纹样有莲花纹和忍冬纹。同时也有一些佛陀造像出现在陶瓷器物上。从整体上看,佛教题材的装饰纹样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美学符号。
2 佛教对于陶瓷装饰的影响
佛教至汉代传入,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文化也开始渗入到陶瓷艺术中去,使得陶瓷造型与装饰纹样充满了佛教美学的意蕴,同时陶瓷装饰纹样开始转向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日本考古学者长广敏雄也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文化艺术称为“花的文化”,在这时期的陶瓷装饰纹样中以莲花纹和忍冬纹运用得最为普遍,广泛装饰到陶瓷生活器皿中。
佛教题材之所以广泛运用到陶瓷装饰中,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由于人们饱经战乱与痛苦,佛教的教义思想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皈依。体现在生活中,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起来,包括生活日用器皿上的装饰纹样,以及漆工艺中的夹纻行像,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宗教崇拜的狂热景象;
其次,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统一稳定,便用佛教的宗教思想去麻痹普通百姓,所以这一时期也大肆兴建许多石窟和寺庙,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社会盛况。这时期著名的佛教石窟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再次,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对经济基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导致艺术生产者,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为了服务当时社会的普遍需求,将大量的佛教元素运用到陶瓷生产中去,使得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皿大多都装饰有佛教美学符号。典型器皿如莲花尊、莲瓣罐等;
最后,外来文化和艺术工匠们融入到陶瓷生产中去,带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符号,丰富了传统陶瓷装饰设计。例如印度佛教的莲花纹和忍冬纹、波斯的联珠纹和缠枝纹、中东地区的狮子纹等。总的来说佛教作为这一时期独具代表的宗教,人们把精神情感的信仰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并将这种精神崇拜外化于物,最终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3 佛教题材的陶瓷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装饰方法除了传统的刻划、压印外,也运用了捏塑、堆贴、雕镂等手法,同时也出现了瓷上彩绘的器物。这些装饰技法也为陶瓷的装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时期陶瓷的装饰花纹有莲花纹、忍冬纹、联珠纹、宝相花、卷草纹、几何纹、动物纹等。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最具代表的装饰纹样还是莲花纹和忍冬纹,它们大量出现在陶瓷器物中。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纹饰。莲花,在《尔雅》中称为“荷,芙蕖”,又称为芙蓉。早在西周时期它就被作为装饰纹样运用到器物中,所以莲花纹并不是舶来品。自古莲花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莲花在佛教中也有圣洁、净雅的象征意义。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兴盛,也使得莲花纹被广泛运用到装饰中。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莲花纹也有所运用,例如西周的曾中游父方壶,春秋的莲鹤铜方壶以及汉代的藻井等。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莲花纹更具时代特色,并且具有以下特征:
(1)这时期的莲花纹通常作为主题装饰纹样绘制到器物中心范围,有些器型甚至整体都做仿生造型。
(2)这时期的莲花纹叶形更加饱满生动,造型圆润。而前朝莲花纹更加偏向于几何化,造型硬朗。
(3)这时期的莲花纹层叠的花瓣更多,更为丰富,且造型也更加生动写实。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莲花纹独具特色的重要原因。
同样佛教关系密切的还有忍冬纹。忍冬纹即金银花,又称卷草纹。忍冬花四季常青,耐寒不枯,在佛教中寓意着轮回永生。它也常常装饰在陶瓷器皿中,或与莲花纹装饰在一起。它是一种变形纹样,在装饰中呈现规则排布,造型旋转轮回,变化多样,到后来也发展成为繁复的卷草纹样。莲花纹与忍冬纹作为佛教中重要的美学题材,被广泛运用到陶瓷装饰中去,对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装饰审美也开始发生着转变,从以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题材慢慢过渡到以植物为中心的题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这时期陶瓷的装饰艺术也有着鲜明特色:首先,佛教美学思想与陶瓷装饰技艺的结合,使得陶瓷装饰语言更加丰富,在服务于人们宗教信仰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其次,器物造型与陶瓷装饰紧密结合,打破传统装饰的独立性,使得装饰与器物完美融合,让器物造型变得生动有趣,更富有人情味;再次,植物纹成为主题装饰纹样,打破了传统以动物象形纹为主题的装饰手法,使得装饰不再是人们主观抽象的符号,装饰造型偏向写实化手法,使瓷器变得更加生活化;最后,这时期陶瓷开始逐步发展起来,陶瓷的装饰手法也从单一的刻划、压印平面造形,开始转向如捏塑、堆贴、雕镂等立体造型,而釉彩和绘画等装饰技法萌芽,也为后面陶瓷装饰技法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多种的陶瓷技法的产生,也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时局动荡,但它却繁荣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装饰题材的代表陶瓷器物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器物逐渐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陶瓷器型主要为生活日用品,主要的代表器物有盘口壶、莲花尊、天鸡壶、扁壶、杯、盘、罐、灯、炉、水注、魂瓶等器物。这时期的陶瓷造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仿生器型较为多,且造型写实、生动形象。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陶瓷的造型和装饰都包含佛教装饰题材,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显著的文化特色。
三国时期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见图1),这件作品可谓改写陶瓷釉下彩装饰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目前发现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釉下彩器物,它的发现也说明了陶瓷装饰彩绘技术在陶瓷发展之初就已经出现,这也为后来青花装饰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件器皿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装饰上的技术突破,而且表达的文化意义也价值深远。三国时期佛教传入不久,而这件作品装饰纹样不仅有佛教佛陀,还有道教羽化仙人以及中国古典神话里的神兽,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中国一种本土化的象征,也是文化思想上的一种大融合。壶形整体采用了彩绘、捏塑、堆贴等装饰手法,器物的装饰纹样有佛像、羽人、神兽、云气和仙草等纹样。器物装饰满密规整,造型生动。盖钮以象形的鸾鸟为饰,颈部装饰有七只神兽,肩部有两尊双狮莲花座的佛陀,旁边还有四个铺首、两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器物周身饰有持结羽人,旁边云气仙草旋转环绕,构成一幅羽化升天的太平佛国景象。器物装饰的文化蕴意融合了佛教的轮回思想与道教的羽化升仙精神追求,这也符合当时人们的文化崇拜,使得装饰在表现艺术化欣赏的同时,也将精神文化的寄托表达淋漓尽致。这件器物让我们看到装饰纹样不再是单一的美学符号,也是人们的精神信仰。
图1 三国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见图2),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的陶瓷器物。从器物整体上来看,装饰繁缛精巧,造型生动形象,器型宏伟硕大、自然天成,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器物装饰运用了堆贴、捏塑、刻划、模印、浮雕等综合装饰手法,装饰纹样有莲花纹、宝相花、团兽纹、菩提叶等佛教题材装饰。器物外形大体呈现出两对莲花仰覆交叠,上下斗合在一起。口成喇叭形,颈部束长,腹部饱满圆润,底下有圈足。器物装饰达到十三层之多,且整体都以莲瓣装饰,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颈部有六个团龙纹,肩部有六个环系,腹部还装饰有垂叶纹。通体莲瓣造型生动,叶瓣圆润肥厚,叶尖外翻微翘。器物既有生动的写实性,又有浓厚的装饰感,同时又将佛教装饰元素巧妙运用其中,使得器物在表现宗教寓意的同时,也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融入器物之中。这件莲花尊不仅在装饰构成上独具匠心,而且把佛教文化意蕴也潜移默化的植入进去,构成了一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
图2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青釉龙柄鸡首壶(见图3),鸡首壶,又称天鸡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陶瓷器型。器物装饰手法主要为捏塑、堆贴、刻划等装饰手法,装饰纹样主要有莲花纹、忍冬纹、宝相花、龙纹、凤鸟、天鸡等装饰。壶的两边各饰有鸡首和龙形把手,使得器物具有仿生形象。腹部有微翘的棱边。把器物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面饰有垂束莲、忍冬、宝相花,下面装饰有四只凤鸟。器物装饰疏密有致,形象生动。将佛教装饰纹样与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相结合,可以看出这时期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统一,使得陶瓷装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丰富和拓展,佛教在这时期也已深入传播。
图3 北齐 青釉龙柄鸡首壶
5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道教方兴未艾、玄学悄然兴起,波斯、印度等域外文化被引入吸收。佛教在这时期传播并不久,却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主流宗教。可以看出佛教的精神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契合,并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发展下本土化趋势加剧,这也使得佛教可以在短时间迅速传播开来。同时佛教的价值取向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思想的皈依,所以佛教不仅在人们精神上传播植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影响深远,这也导致了陶瓷器物上广泛出现佛教题材的装饰。从艺术的本质来看,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巫术说的提出也有它的合理性。巫术作为宗教早期的形式,它在原始社会就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的崇拜和超脱。它从思想方面影响到了人们社会活动中去,从而图腾就成了人们早期装饰的一种美学符号,包括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兽面纹。由此可见宗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于封建社会意识熏陶从美学艺术一直延伸到了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