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青瓷烛台的审美特征研究*
2022-03-18吴鸣
吴 鸣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纵观古代烛台演进全貌,不难发现其先后经历了工艺由简到繁、功能趋向深度化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变革。西晋,作为三国分裂后短暂统一的王朝,以仿造青铜器高温烧制青瓷而闻名。也正是由于制瓷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烛台在材质上也开始产生变化,传统陶、铁及青铜材质的烛台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便是瓷质烛台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与此同时,民族交往融合与佛教持续传入也都在潜移默化丰富着西晋青瓷烛台的审美意蕴。
1 西晋烛台概述
1.1 烛台的起源与发展
烛台作为传统灯具的一种,伴随着蜡烛的出现和推广,逐渐成为一种与油灯并列的古代主要灯具形式。从出土烛台资料可知,早在东汉时期便已有烛台形式出现。随着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使用,到三国时期烛台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灯具用品。直至西晋时期,烛台成为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此后,烛台便成为日常生活、绘画情景乃至墓室壁中都极为常见的生活用品。
各时期社会习俗的不同造就了烛台样式、材质以及用途方面的各不相同。烛台材质从最早的灰陶质逐渐演变为瓷质,烛台根据用途对烛管、造型进行改变。不仅如此,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玉质、木质等其他材质的烛台陆续出现。到明清时期,更是根据庙堂祭祀和室内使用两种不同场所,对烛台进行更细化分类。无论是在质地还是在造型,这一时期的烛台都有着很大的革变,并迎来了烛台发展的鼎盛时期。
1.2 西晋时期烛台的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灯具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具体表现为陶质灯具虽仍在批量生产,但部分青铜灯具开始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新的瓷质灯具出现并逐步取代青铜灯具市场,成为这一时期灯具生产的主流趋势。在出土的灯具资料中不难发现,青白瓷灯和烛台成为这一时期灯具主体。作为承上启下的西晋时期,更是将制瓷业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市场。因此,西晋时期烛台材质大多以瓷质为主,陶质为辅。
就形制而言,由于使用者手持方式的改变,灯具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烛台也不例外。从出土资料来看,西晋时期的烛台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动物形、人物形以及连枝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动物形烛台。由于西晋时期的短暂统一,使得该时期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作为文化载体的烛台,便完美呈现了新历史语境下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
2 西晋时期青瓷烛台的审美特征
2.1 青瓷烛台的功能美
起初,人类在进行造物活动时,器物的出现更多是为方便使用。因此,实用便成为了早期功能美最重要的表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器物也开始被生产者赋予精神美感,功能属性不再局限于单一实用性,审美功能的融入使得器物在造型和装饰上日趋完善。
长久以来,烛台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这与人们对光明的向往密不可分。在经历了社会动荡长期分裂后终于在西晋时期迎来了短暂的统一,这一时期社会大众对于光明的憧憬则更为敏感。因此,烛台抑或灯具产生的光便成为了人们美好希冀的寄托。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蜡烛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使得烛台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兴起。西晋时期的青瓷烛台在数量上虽不如陶瓷灯具,但依据出土资料不难发现,青瓷烛台在造型与装饰中都充分展现了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
2.2 青瓷烛台的形制美
从出土烛台资料可见,西晋时期的青瓷烛台整体可以分为单管与多管两类,在形制上通常以动物形为主,人物形为辅。其中动物形青瓷烛台的题材选择大多围绕在富有吉祥寓意的羊、熊、狮三类动物,而人物形烛台通常采用人与动物结合的形式。西晋时期的动物形青瓷烛台主要分为两种样式:一种是将动物作为烛台底座,在动物头顶正中有一圆孔用于插置蜡烛,比如南京博物馆藏的羊形青瓷烛座(见图1);另外一种则是在动物背部设置一处短管供蜡烛之用,温州博物馆藏的西晋瓯窑青瓷狮形烛台便是这类样式的代表。此类动物形烛台在器型方面基本相同,常采用跪卧姿势,身躯肥胖且背部宽平,整体呈昂首挺立之势,生动形象地刻画塑造出动物在威风凛凛形态下的忠厚之态(见图2)。
图1 羊形青瓷烛座
图2 狮形烛台
与动物形相似,人物形青瓷烛台在整体样式上也分为两种,其一是在胡人所带高帽顶依据器物使用功能将其做成一个插孔用于蜡烛摆放,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人骑兽青瓷烛台(见图3)。再者便是如安吉县博物馆所藏的西晋青瓷胡人骑羊烛台一般,蜡烛插管并非在胡人头上,而是置于羊背之上胡人之前(见图4)。正如前文所述,人物形青瓷烛台通常采用人与兽相结合的形式,此类烛台在透露兽类野性的基础上更将骑兽人面对身下猛兽时沉稳自若的神情完美表现。此类器物在展现实用功能的同时更是将审美精神与之高度结合,充分反映了西晋时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与民俗文化变迁。
图3 骑兽青瓷烛台
图4 骑羊烛台
2.3 青瓷烛台的装饰美
装饰美通常是指利用技术和手段获得装饰实用的改造生活物品和欣赏物品的审美属性,或是指建筑物、用具、衣服等通过运用图案、色彩、纹样装饰体现的美。西晋时期的青瓷烛台的胎壁较之前更厚,胎色整体偏深,多为灰色或深灰色。以此衬托釉的青灰色,从而使其与器物沉稳内敛的造型相契合。西晋时期的青瓷烛台通常多以动物、人物作为造型主体,器物表面呈现的装饰纹样便成为强化主体形象的重要方式。因此,装饰纹样内容不仅体现了该时期人们的文化风俗与审美观念,更利用刻划工艺、成型方法技法来展现当时工匠人的技术水平。
以南京博物馆藏的熊形青瓷烛台为例(见图5),此烛台高8.5厘米,以熊形为造型基础,形态为蹲立姿势。从直观来看,该动物身形圆润,五官塑造精细逼真,双手并非自然下垂,其中一手正处于吃食状态,生动呈现其凶悍形象背后诙谐憨厚之态。熊体周身饰有云纹、叶纹以及线纹等式样,利用刻划、捏塑等技艺使其他部位表现更加细腻,而烛台本身也通过纹样装饰来赋予动物造型生命感。无论是动物形烛台还是人物形烛台,在纹样装饰中最常运用的当数云纹,通常在动物腹部两侧刻画此纹饰。这一时期的纹样装饰虽并不复杂多变,但题材与技法的应用上也能直观的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习俗和审美取向。
图5 熊形烛台
3 西晋时期青瓷烛台的审美成因
西晋,作为长久处于割据分裂状态下短暂统一的王朝,伴随着“太康之治”、“五胡内迁”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发生,西晋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族文化也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儒教外,玄学、道教以及佛教逐渐在社会中兴起。其中道教和佛教从上层阶级逐渐延伸至大众生活,游牧民族带来的草原文化也随之流传。不仅如此,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该时期生产的器物在造型与装饰方面也开始发生改变。
长久以来,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纹饰或造型都深受百姓喜爱,这些都源于动物形象所带来的美好寓意。早在汉代,羊就因与祥谐音被世人奉为保护神,从而成为灯具中最为重要的造型。与之相同的还有龙、熊、凤凰等多种动物,这些祥禽瑞兽被世人披上神性的光环,寄托着当朝人祈福纳祥的美好期盼。西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传播,狮子形象开始出现在器物造型中。在古印度佛教文化中,狮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通常扮演者护法者的形象。因此,在传入中国后狮子就被人们视为护卫者和辟邪之物,成为民间制作辟邪纳福器物之首选。西晋青瓷烛台中大量出现的狮形,便是源于佛教文化的流行,故其功能和用途也大多属于佛教陈设品成为桌面上的器物和墓室中的镇墓兽。
不仅如此,西晋外来民族的游牧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瓷烛台的形制样式。前文所提到的人物形烛台就真实再现了西晋时期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文明。与以往不同,西晋时期的匠师们深受马背民族文化影响,开始将动物形制与人物形制巧妙结合,使整体造型中人物神态逼真、姿态生动,猛兽姿态高昂、桀骜不驯。西域胡人与猛兽的不同姿态集中被刻画在同一器物之上,更是完美彰显了该时期匠人的审美意识与文化意蕴。
4 结语
作为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西晋从属其中且介于汉与隋唐之间。就文化而言,西晋在继承汉文化的基础上,秉承开放包容多民族文化,为后来的隋唐奠定了发展基础。西晋时期的青瓷烛台,作为这一时期极具时代性的器物,在沿袭传统灯具特征的基础上,开始将青瓷艺术融入其中并与多元的社会文化产生碰撞,从而创造出一件件承载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青瓷烛台。通过对西晋时期青瓷烛台历史的梳理,考究不同类型青瓷烛台中蕴含的审美特征,以期能进一步找寻到器物中所传达的社会阶级与文化信仰,探寻西晋时期青瓷烛台设计中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