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2022-03-18
延庆赛区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又称“雪游龙”)坐落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南部,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其宛若游龙自北向南蜿蜒在赛区入口西侧的山脊之上。建筑场地的地形变化复杂,从北侧高点至南侧低点区域的高差约有150米,平均自然坡度超过16%。经由国际奥委会及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审核认证,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已达到国际同类型场馆的领先水平,2022年冬奥会期间主要举行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的比赛,同时冬奥会后将举行国际单项协会组织的世界级比赛,也为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保障。在完成奥运比赛的同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长度1975米、有16个弯道的赛道为核心,以支撑赛道并容纳制冷主管的U型槽为基础,通过V型钢柱、木梁及屋面构成的遮阳篷覆盖于赛道上。赛道周边依据功能分散有序地布置场馆附属用房。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为满足高速滑行的要求,雪车雪橇赛道设计成复杂的空间三维曲面。赛道通过固定在夹具之上的制冷管和钢筋网片一起找出赛道的几何形状,并采用喷射混凝土成型。在赛道外侧设置保温层,冬季比赛和训练时赛道内侧将浇筑50毫米厚的冰面。由于阳光照射到冰面会使冰面软硬不均而影响滑行速度,国际单项组织要求赛道全程避免阳光照射。为此,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建立了“基于地形的人工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与遮阳帘、遮阳背板一起有效地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雪车雪橇遮阳篷遵循山林场馆的设计风格,结合悬挑结构体系的力学特点,主体结构采用了钢木组合单边悬挑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U型槽、V型钢柱、木梁、木瓦屋面共同组成了为冰道遮光挡雨的遮阳篷系统。由赛道形状和遮阳设计带来的独特建筑形态,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嬉游于山林之间,若隐若现,成为延庆赛区乃至北京冬奥会最具标志性的场馆。
根据体育功能的需求,沿着赛道的标高布置出发区、结束区、制冷机房以及训练道冰屋、运营区等附属建筑,与媒体转播区、观众主广场等场地构成了完整的雪车雪橇场馆。不同于其他的冰上雪上场馆,雪车雪橇的观赛模式具有独特性,观众可以沿赛道边步行边观看比赛,同时沿着赛道也布置有不同形式的观赛空间,包括观众主广场看台区、结束区看台区、出发区看台区。
出发区和结束区作为雪车、钢架雪车、雪橇3个项目的起点和终点,承载着滑行起点、比赛终点收车的功能,同时设有运动员功能用房、赛道监控指挥、车橇储藏停放用房、场馆媒体中心等功能,并设置观众观赛、奥林匹克大家庭接待、仪式颁奖、体育娱乐、场馆服务等功能。制冷机房作为雪车雪橇赛道的“心脏”,是赛道制冷的源泉。通过制冷主管沿赛道U型槽向预埋在赛道中的制冷管输送冷媒。由于采用氨作为制冷剂,为了保证安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取了多项安全措施。训练道冰屋是国家队运动员用于出发训练的室内训练场,设有一条雪车道、两条雪橇道,同时设置50米热身跑道和运动员用房及配套附属用房等。室外相邻场地为团队车库停放区,可停放85个团队集装箱,供参赛队伍临时存放运动设备器材及修理维护使用。同时设有国家队的车库和制冰师工作间。运营及后勤综合区聚集了场馆主要服务空间,布置了场馆管理、安保、技术、物流、工作人员、赛事服务、场地开发、餐饮、保洁和垃圾等服务功能。场馆媒体转播区和观众主广场是在赛道周边的室外广场。媒体转播区位于赛道外侧,在赛时服务于奥运转播服务公司。观众主广场则位于赛道最后一个弯道的内侧场地,与观众入口处相通。广场设有704个座席,另有4个观赛平台服务于站席观众和观众服务设施的布置,观众服务设施包含服务中心、卫生间、医疗站、零售等用房,并设有救护车停车区及电瓶车停靠站等。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赛道为核心,通过相同的坡屋面将分散布置的出发区、结束区、制冷机房、训练道冰屋、运营和后勤综合区各建筑串联在一起。附属建筑与遮阳篷通过相同形式的V型钢柱、相同材料与构造的装饰石笼墙、木瓦和清水混凝土等相互呼应,将整个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与场馆整合在一起。天然材质的木梁、木瓦、石笼墙和人工材质的铝板、幕墙、钢材的对比与呼应,创造出与环境相融的整体风貌。木瓦温暖的色泽随时间渐渐沉着,使得生机勃勃的建筑展现出时间的痕迹。建筑外墙采用常规的铝板及门窗,结合贴实木皮的树脂板、重新设计的建筑装饰石笼墙以及耐磨混凝土地面和清水混凝土,构成了建筑独特的造型和外观,形成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