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知觉理论下的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8李秉融薛义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形式语言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李秉融 薛义

关键词:竹编艺术 视知觉 室内设计 形式语言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154-04

引言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人越来越追寻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与身份认同感,如当今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国之重器”等。在传统民间造物的回归及对其现代化改造的浪潮席卷全国之际,将竹编艺术带入空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空间中将视知觉理论与竹编艺术相结合,让竹编艺术在空间中有更好的表现,探究竹编在室内空间设计表现及方法是恢复传统民间造物社会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

一、竹编的历史及发展应用

(一)竹编的历史问哈

我国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良渚文化就已经出现与竹编相关的器具。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制作竹编用品时,并没有过多地花费精力在审美性上,当时的竹编用品也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从商时代之后,竹的编织纹样丰富了起来,整体结构简约也不失细节的精致。春秋战国时代对于竹的编织逐渐向工艺艺术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性越来越强,编织技术也不断进步。竹编的发展在明清达到了巅峰,竹编作坊开始出现,把竹编制品带入了批量化生产的时代。从竹编的发展历程来看,竹编的实用性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并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逐渐走向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不仅承载着过去的人们生活与文化,也对现代设计提供着借鉴意义。

(二)竹编艺术发展应用

竹编能够通过其形态、肌理给空间带来独特的视觉美感,其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可以在造型、色彩、光影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不管是繁复的编织工艺还是清新脱俗的形式和色彩,都能带给空间自然古朴的质感,让空间中的人们回归自然。在空间中的竹编也能带来功能性上的提升,竹编艺术可以起到统一空间、强调空间、协调空间、分割空间、弱化线条等作用,不但能明确空间功能,柔化空间边界,也对人们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将竹编应用到空间中扩展了传统竹编的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二、视知觉理论与竹编艺术

(一)视知觉理论基础

在人们的印象中,视知觉是分为视觉和知觉两方面的,视觉即人们所看到的,知觉则是人们所感受到的,但将两者孤立会使认知活动不全面,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使用“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这个词来表述视知觉的理论系统,强调事物认知的整体性,他认为“所有实验都证明了,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视知觉的能动过程就是将眼睛看到的作品经过思维的处理从而形成创新式认知的过程,在思维处理的过程中认知对象会与人的心理、经验、情感等因素产生反应,刺激人的大脑,从而在心理上对所观察的物象产生相对全面的认知,这就是视知觉对人的感知判断的能动作用。

(二)竹编艺术的视知觉分析方法

使用视知觉理论去分析竹编艺术在空间中的使用是有一定的优势的。首先,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视知觉的信息接收,并会先将空间看成是一个整体,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处理并强调认知对象的整体性,然后才会以竹编部分的形式来逐步地认知。其次,观者的视觉感知会根据竹编的形态表现,主动地对其运动与方向进行捕捉,运动的趋势会产生力感和动感,这是竹编艺术的内在张力特性和视觉感知的互为关系。空间中的竹编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作品,竹编的每个形态,每处纹理都能给带来这种张力,不仅丰富了人们视知觉的体验,也能给空间带来独特的功能。

三、竹編艺术在空间中的视知觉分析

竹编通过自身的造型、体态等方面影响人们的视知觉,同时与空间的互为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通过竹编在空间中形成的空间形态、空间边界、材质肌理、光影变化等来自外界的视知觉刺激形成“知觉场”,从而体会到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空间体验,这与视知觉理论中的“相似性原则”“图——底关系”“完形原则”等是分不开的,以下将阐述空间中的竹编如何影响人们的视知觉。

(一)竹编艺术形态与视知觉

竹编不同的形态会给人呈现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可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在竹编纵横交错的形态变化中大致可以分为曲和直两种大的形态,一方面直线形态的竹编最基础、最简单的重复构成方式,得到的效果秩序感强烈、较为整体,但其缺点是变化少、稍显单一。在另一方面曲线形态的竹编依然具有重复的特性,但又有微妙的变化,能给人活泼、优美的设计美感,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竹器都是以曲线形态出现的,它展现出一种柔韧、优美的视知觉感受,赋予了竹编通过不同形态引发人们独特心理感受的条件。

人们对于曲、直竹编的不同心理感受都是建立在对其整体形态的把握上,并不会对某一段孤立的竹编形态有不同的视知觉体验,这体现了视知觉理论中的“简化性原则”。当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有序地组织在同一个事物结构当中,人们的视觉系统会对这个整体作出最简单的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竹编的形态变化万千,也可以将其形态统称为曲与直。在空间中,人们会将硬朗的竹编简化成直线形态,人们的视知觉通过直线形态体会到了严谨细致的空间氛围。与直线形态带来的秩序空间不同,人们会将高低起伏的竹编简化为曲线形态,由此感知到空间生动活泼的律动感,并且延绵不断的曲线形式也能使空间产生延伸感,增添趣味性。曲直竹编形态所表达的无论是规律节制的美感还是错综复杂的美感,都体现了“简化性原则”在竹编艺术视知觉感知中的存在,带给了使用者不同的体验。

(二)竹编艺术肌理与视知觉

在视知觉感受上竹编艺术的肌理无论是规律性的还是不规律的,当各种形状或单位不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通过堆集或重叠使之相互干扰或相互矛盾时,反而会引发极大的视觉愉悦。竹编编织工艺使用的重复叠合的技法会引发眼花缭乱的视知觉效果,这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疏密有序的纹理变化在空间中增加了空间的美感,带给人们极大的视知觉冲击力。

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会把有相似性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进行感知,竹编的编织肌理是由无数根竹篾共同组合而成的,人们在观赏空间中的竹编工艺品的时候,并不会单独去欣赏竹篾,而是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这与视知觉理论中“相似性”的原则相对应,正是这些拥有相同特性的竹篾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大于了部分,拥有了更强的视觉效果和空间肌理,才产生了空间中独特的视知觉效果。

(三)竹编艺术边界与视知觉

竹编在空间边界设计应用一般以半透界面形式出现,构成竹编界面半透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经编留有较大缝隙的的界面形成的半透感;其二是由结构组成或是摺叠形成多维视觉感受,这种半透在设计中既能增加了空间层次性,也能增强空间的流动感。在室内空间中,边界是两个面的界线且具有指向和连通的特性,边界一方面将空间分割,另一方面又联接着被它分隔的空间[5] 。当竹编作为“柔性”的边界被置入空间主体和对象之间时,它可以缓冲边界内外空间的直接关联,让人们不再感觉空间与空间的界限生硬分裂。

从视知觉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视知觉理论中的“完形原则”,人们通常会把看到的有缺陷事物倾向于完好的形态来理解与认知。竹编工艺品其界面虽然是半透的,但是有形轮廓暗示着竹编这个清晰对象的存在,能让人们在思维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它进行修复,同时其“透”与“漏”的特性就起到了分隔空间和遮挡视线的双重作用,让近处的人感受空间没有那么完全封闭,又能让远处的人感受到空间的独立性,使观看、洞察的过程产生暧昧与趣味性。

(四)竹编艺术光影与视知觉

竹编结合光环境对室内空间主题表达、氛围营造方面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光影具有动态性和指向性,竹编不同的造型、工艺、肌理产生的影的形态能够随光源远近、大小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氛围感。同时光影也能够通过加大明暗对比对某一部分空间进行强调,使空间的重点部分变得明确,突出视觉中心。

竹编与光影的关系体现了视知觉理论中的“图——底”关系,根据视觉习惯我们将视觉关注的主体称为“图”,背景作为“底”,一般来说“图”与“底”的反差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感知。这种光与影形成的明暗对比可以控制空间中的主从关系以及人对它们的感知,也就是说竹编的光影效果对比越强,越能突出竹编的自身形态。这种图底关系往往根据使受光物体与光影之间产生强烈对比形成有趣的韵律,成为了装饰空间的有力手段[6] 。

四、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的应用策略

(一)竹编艺术肌理下的特色文化体现

竹编作为民间工艺品,它氤氲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审美感受与创新精神。竹编能够通过其特殊的肌理带给人们丰富的视知觉体验,这种体验不光是独特的审美感受,还有对于不同文化的体现。

1. 竹编工艺品体现了独特地域文化。竹编艺术在空间中不仅仅是作为艺术的设置,更是地域文化的设置,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利用竹编肌理体现特色文化时,要保证其原真性,其作为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艺术文化,对这个地区来说具有思想上的归属作用,竹编艺术在各地有着不同的编织技艺与呈现方式,空间中选用的竹编艺术一定是与地域文化共生的竹编,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的地域气息。并且根据竹编艺术的地域特性因地制宜地放对位置,去保护竹编的地方特色。让人们通过视知觉不仅能够感受到竹自身的美好品质,也感受到它承载的地方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象征。

崇州竹编博物馆中,它使用了崇州所特有的道明竹编来表现其文化特色,如图1,博物馆整体空间色调以白色与灰瓦为主体,突出了竹编的枯木本色,同时它把道明的文化符号融入竹编之中,将道明竹编精巧细腻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播,人们也能从独特的竹编形态中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而产生共鸣。

2.竹编工艺品体现了编织工艺文化。竹编艺术的肌理例如回文形、三角形等各类编织技法,就是将编织的文化符号经过重复、简化、渐变、对比等方式进行提炼、抽象,使之可以用在竹编上,将这种带有工艺文化符号的竹编工艺品用在空间上可以形成又装饰又展示的设计效果。在利用竹编体现编织文化时,要将每种工艺各善其职,将造物的理念介入竹编的设计思想,使竹编艺术不仅能够满足室内空间中的使用需求,也能通过编织工艺体现其审美。持续千年的竹编匠师手作过程和细致专一的匠人精神本身就具有美感[7] ,将造物传统与竹编艺术融合,利用传统的竹编元素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记忆与文化。

如图2,贵阳龙里阳光城·望乡在售楼处空间中大胆引入了大型的竹编艺术装置,在楼盘上方、前台立面等空间区域都使用了丰富的编织元素,充分展现了编织工艺的特色,通过蜿蜒缠绕的肌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复杂的编织手法在空间中与现代精神相融合,不仅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纵深感,更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知觉与室内空间的协同活动,进而感受到编织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3.竹编工艺品体现了自然生活文化。竹编的发展是与人的生活相依存的,其本身所蕴含的“大巧若拙”的自然文化为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宁静清新的气息。在设计室内空间中的竹编工艺品时,首先要减少使用仿竹编的复合材料,传统竹编材料中的艺术价值和自然气息是无法被取代的,真实的肌理更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自然的向往。其次,在使用真实的竹编材质时,应该使用现代的技术对传统材质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现代室内空间应用规范和标准,比如防腐、耐用等,这样才更能让竹编融入生活,给人以雅致、舒适的视知觉感受。

如图3,西塘良壤酒店将竹编引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使用了真实的竹编材质,通过技术处理去除了竹材本身易腐、翘边的同时,保留了竹编艺术品所特有的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更在这种安闲舒适的氛围中将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中带着古雅,使空间更具人文气息。

(二)竹编艺术多样形态下的功能区域表达

竹编作为装饰工艺品时,能利用篾片的韧性和曲度的功能形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形态,丰富空间形式。而竹编艺术作为空间区域功能划分表达时候,常常以隔断或是墙体、顶面肌理装置的形式出现。竹編的不同编织方法会产生二维、二维半、三维的形态效果,不仅能带来不同的视知觉体验,在功能上也可以将空间划分为区域式、封闭式与半包被空间。

1.使用二维、二维半形态的竹编艺术应用于室内空间时,多数会作为隔断划分和空间装饰品应用于整个空间。二维的竹编形态在功能上多用区域式划分空间,装饰上更偏向平面的视觉感受。二维半形态的竹编艺术则是在二维的界面基础上做出起伏变化,能够塑造出半包被空间,应用也更具有趣味性、节奏感。在使用二维及二维半形态竹编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注重塑造空间的层次性,将竹编的“透”“漏”特性与空间相结合,分割空间的同时增加空间的弹性,特别是空间中通道与功能分区之间的隔而不断。其次,应当注重塑造其艺术审美性,竹编隔断作为室内空间中的焦点,使用其构成形态来塑造空间的艺术气息,与空间融为一体的同时保留其原有的风格韵味。

如图4,在欧社餐厅设计中,空间隔断及设施立面多使用了竹编艺术的二维形态,而二维半的形态则多应用于空间顶面,两种形态相近但各有特点的竹编形态互相影响,协调统一,给空间带来了艺术感。它们既分割了空间,又由其透漏的特点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在保证顾客本身私密性的基础上,给空间增加了若隐若现的层次感。

2. 使用三维形态的竹编艺术应用于室内空间时,多数会作为强调整体空间划分和整体空间主题文化表达的主角。相比于二维及二维半形式的竹编工艺品,三维竹编工艺品形态会更加庞大,也会更注重区域功能的划分。在使用三维形态竹编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不能让形态庞大的竹编艺术让空间产生闭塞感,需要多利用竹编延绵不断的形式增加空间的延伸感,将空间界面进行“消隐”,使空间更有张力和动感,其次,三维形态的竹编其本身体态的千变万化以及蜿蜒盘绕整个空间的形式都对人们的视知觉有着极大的冲击作用,要利用好这个特性,使三维竹编工艺品在划分了功能区域的同时也可以呈现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案例川隈杂谈餐厅设计中,如图5,它通过三维形态的竹编艺术巧妙地将公共区域划分为“外”“内”两个空间,在竹编艺术装置外的区域就餐者,既可以观赏着这个艺术作品自身的美感,也可以透过竹编艺术装置隐约看到内部的人们。由于视知觉的完形特性,人们并不会因为通道的设置而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反而丰富了空间动线让空间更加灵动,这种柔性的分割,也使得空间具有时间性、流动感,竹编穿插空间,风味浓郁,体现了川菜典雅与庸俗的共存。

(三)竹编艺术虚实变化下的空间氛围表现

在空间中,竹编与光影的结合能够为空间氛围感的营造带来强大助力,光与影是空间存在的必要因素,也是一个空间存在的灵魂。它能改变空间的均质化和单一性,创造出统一却不完全相同的空间。光源与竹编工艺品不同的位置关系会造成不同的视知觉体验,所以在塑造竹编的光影关系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1.竹编艺术品为灯饰等室内陈设时,光源多处于竹编工艺品内部,竹编会将原本强烈的光进行分散处理,使得光线变得柔和,以此产生斑驳的光影,给空间带来动态感和美感。光影的变化和竹编艺术品的编织材料粗细及编织方式有关,编织产生的间隙大小和节奏规律都会对光影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室内竹编灯饰的使用中,首先需要多采用编织图案丰富的竹编外壳,根据不同编织纹理的结构去塑造绚丽斑斓的光影效果;其次应当使竹编工艺品尽量包裹光源,放置于空间的核心位置,让竹编的影洒满空间从而产出适宜空间氛围的光影。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空间氛围,让人们有独特的视知觉体验。

如图6,KIMONO光之屋选择了竹编灯饰作为室内氛围的营造点,将有着丰富图案的竹编外壳包裹着光源,光经过竹编上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所形成的镂空,被分散地洒在空间之中,让强烈的点状光源变得柔和,搭配竹编自身的古朴肌理,给人以时空穿梭般梦幻的视知觉感受。

2.竹编艺术品作为艺术装置应用于室内空间时,光源的位置就没有那么固定,多呈点状或线状,在应用中也更注重对整体空间的塑造。光影层次明暗的变化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不仅能够凸显出竹编艺术装置引起人们注意,使其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还能通过光影指引人们至指定的空间,从而满足空间的物质功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光影加强竹编的表现效果,在降低整体空间的亮度的同时,将光打在竹编装置上,以此提升竹编装置的对比度,从而吸引人们的视线,导向视觉中心;其次要注重通过竹编光影联結相对独立的空间,采用光影的过渡构成前后连续的光环境空间,加强空间表现效果的同时,也能让人们充满对空间的好奇,指引他们不断前进。

如图7,云南的拾捨·竹里馆在入口处采用了点状的光源,将竹编装置作为入口空间表现的核心,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装置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用光影效果的虚实变幻增添了空间的美感,联结了入口空间和内部空间,让人们在进入空间时就能体会到变幻的自然之美,在光与影的变化中得到情感共鸣,激发了人们探索室内空间的欲望。

结论

竹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满足了人们内心对于古朴自然的向往,而视知觉理论是针对人们内心最为直观的心理感受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抓住人们心里的渴求。将视知觉引入室内空间中的竹编艺术,能够促进竹编与空间的进一步结合,让室内空间摆脱了均质化的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发展,为传统民间造物的传承和衍生带来了生命力。

3931500589293

猜你喜欢

形式语言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王晓燕室内设计作品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
陶慧娟杨文韬室内设计作品